初心之路|扶贫队长陈胜刚:带病坚守四年,走遍110个村庄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朱远祥
2020-12-16 13:57
来源:澎湃新闻

陈胜刚和村民们在工地上。受访者供图。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朱远祥 拍摄

走山路对于患痔的陈胜刚来说是件苦差事。

位于大山深处的宝南村,是湖南省汝城县农户居住最分散的村,有110个被称为“自然村”的村庄。作为这里的扶贫工作队长兼村第一书记,陈胜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就是翻山越岭、走村串户。

日复一日地爬行山路,让陈胜刚的痔愈发严重,后来引发直肠脱垂体外。他为避免血迹黏液弄湿裤子,便用卫生纸垫在内裤里。那段时间正是宝南村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他咬牙坚持了差不多半年,才去医院动了手术。

如今,55岁的陈胜刚在宝南村工作快四年了。2020年11月,村里最后两户贫困户也脱了贫。

近日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陈胜刚坦言,帮助1600多人的宝南村实现脱贫,自己有种成就感。至于被村民们称为“老黄牛”的行事作风,他认为这是三十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快退休的这几年,也不能丢脸。”

宝南村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建。

当了扶贫队长的“陈老师”

宝南村是比较典型的湘南山村,位于南岭山脉的深山里,距汝城县城45公里。记者乘坐的汽车沿蜿蜒公路从山坡驶下,经过山谷之间一小片平地,抵达了宝南村的政治中心——新建的两层楼村部。

“全村1616人,25个组,110个自然村,脱贫前的贫困人口487人。”谈及村里的情况,陈胜刚先介绍了几组数据。两鬓白发的他穿着深色夹克,皮鞋和裤角沾了一层泥灰。他住在村部的二楼,一张床、一张办公桌几乎塞满了整个房间。

三年多来,陈胜刚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个远离家人的山沟里。这里的村民见到他都很热情,有的叫他“陈队长”,有的叫他“陈校长”或“陈老师”。陈胜刚喜欢“陈老师”这个称谓,他微信里的昵称也是这三个字。

2017年2月,陈胜刚从县城来到偏远的宝南村。此前他的身份是汝城县第二中学的副校长,“扶贫队长”成为他的新头衔。“谁都知道下乡扶贫得吃苦,但总要有人来做这事。”当年春节一过,他就带着两名扶贫队员进驻了宝南村。

作为资深的教育工作者,陈胜刚做起农村工作来也不忘本行,特别留意村里孩子的受教育情况。2019年7月,村民林义奴的儿子考上大学后面临学费困难,陈胜刚到自己学校发动捐款一万多元,让孩子圆了大学梦。

对于贫困户黄任娥家的两个子女,陈胜刚花了不少心思。黄任娥是个文盲,丈夫得了脑癌。陈胜刚通过医疗扶贫政策和爱心企业捐助,帮这个贫困家庭解决医疗费用的困难。2017年黄任娥的丈夫去世时,女儿和儿子都在读中学。

陈胜刚和包村单位领导在黄任娥家了解情况。

2017年下半年,刚读高中不久的黄任娥女儿芳芳(化名)发作了精神疾病,在精神病医院治疗了几次,回家后又反复发作。“动不动就打人、摔东西。”黄任娥说,最让她担心的是女儿不肯吃药,“谁的话也不听”。

得知情况的“陈老师”赶了过来。“可能因为我是老师吧,孩子对我比较信任,还拿她的作业本给我看。”陈胜刚经过几次家访后分析,芳芳的精神分裂症跟早恋的情感创伤有关。

于是,陈胜刚“对症下药”,发挥他以前在教学中积累的心理辅导经验,耐心地劝说芳芳。这招果然见效,心情好转的芳芳开始吃药了。经过一两年的治疗疏导,她的病情得到控制,精神状况也稳定了下来。

芳芳的弟弟性格也有些自闭,两年前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陈胜刚通过教育局帮他联系了免学费的上海一所技工学校。在孩子赴沪读书之前,陈胜刚带着他在村部生活了一星期,“我去哪里都带着他,让他学会与人打交道。”陈胜刚还给孩子买了衣服、背包和行李箱,让他“开开心心”远赴上海求学。

在陈胜刚和扶贫队员的帮助下,黄任娥种植了三亩辣椒,还获得公益性岗位的照顾,加上低保等政策性帮扶,一家人的生活好转起来,不但住进了异地搬迁的新房,还在2019年还清了所有债务。

如今,黄任娥的儿子在技校进入第三年,开始实习了。“孩子明年参加工作,有稳定收入,日子就好过了。”陈胜刚说。在一旁听着的黄任娥咧嘴笑了,然后用方言说着感谢的话。

陈胜刚向村民徐良才了解果树嫁接情况。

“第二故乡”脱贫了

从来到宝南村的第一天起,陈胜刚就体会到这里的贫困根源——交通闭塞。

在山村里土生土长的村主任黄根华感触更深。在他印象中,通村道路由于路陡弯多,下雨天泥泞湿滑,车辆行驶困难。“我们这边以前有种西瓜的习惯,”黄根华说,“可下雨天车子不敢开进来,西瓜运不出去,卖不了,只能烂在家里。”

陈胜刚带领扶贫队进驻宝南村后,在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脱贫攻坚的大事来抓。三年多来,扶贫队争取资金上千万,修建和硬化通组公路14.6公里。如今,全村25个村民小组,大部分通了水泥路。

在基础设施这一块,陈胜刚还争取资金460万元,建成了“穿山越岭”的饮水工程,让全村五百多户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此外,他组织建设了村部大楼、村民文化广场,还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房屋修缮等项目,让204户村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针对村里集体收入几乎空白的情况,陈胜刚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在村边建成了装机容量120千瓦的光伏电站,2017年底并网发电后,给村里带来每年七八万元收入。

村民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在黄根华看来,宝南村传统的种植产业“不成气候”,与村民的小农意识有关,“要么去外面打零工,要么在自家地里种点西瓜和辣椒。”

陈胜刚觉得,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得让他们走出大山“长见识”。2017年春季,宝南村20多位村民被组织前往炎陵县,学习黄桃种植技术。

“到外面去看了、学习了,我们心里就有底了。”宝南村村民徐良才说。当年他在自己地里种了35棵黄桃树,两年后结果,去年他卖黄桃的收入有5千多元。

除了种植黄桃,除良才还从信用社贷了3万元政府贴息的贷款,种了十亩金银花、一亩多生姜,一年收入8万多元。年过五旬的除良才成了村里第一批脱贫户,还当选为村民小组长。

通过产业帮扶等措施,陈胜刚在宝南村推广种植黄桃300亩、金银花1000亩,水晶梨和锥栗的种植也初具规模。水果产业成了宝南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

2019年,宝南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7953元,比2016年增加了约1400元 。2017年,宝南村实现脱贫“出列”。2020年11月,随着最后2户贫困户被认定脱贫,全村实现了贫困人口“清零”。

“没错,我是有一些成就感。”谈到全村脱贫和个人感受,陈胜刚笑了。他说,宝南村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宝南村的光伏扶贫电站。

带病坚守,退休前“不能丢脸”

对于宝南村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汝城县扶贫办主任徐春雄很清楚——这里是他的家乡。近年来,他每次回来都感觉到家乡的变化。他认为,在落实扶贫政策、发展产业等方面,陈胜刚和扶贫队的决策结合当地实际,取得了明显实效。

“陈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为全县的扶贫工作起到了表率作用。”徐春雄对澎湃新闻说。汝城县第二中学校长黄亿文则认为,老同事陈胜刚已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优秀的农村工作者,“每次来村里我都很感动,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埋头苦干的村干部。”

黄亿文记得,陈胜刚到宝南村当扶贫队长几个月后,其妻子曾找他诉苦,并透露了陈胜刚的身体状况,请求领导“换人去扶贫”。陈胜刚有高血压,至今每天都得吃药。当时得知妻子向领导“求情”后,他马上给黄亿文打电话:“你别管她,我会做她工作。”

“我当时也有些矛盾,”黄亿文说,“陈校长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可又需要他来做扶贫这块的工作。”

宝南村新建的文化广场。

陈胜刚带着被子和药袋子来到宝南村,三年多来扶贫队员换了几拨人,而他这个队长一直没离开,被黄根华等村干部称为“老黄牛”。驻村的乡干部罗林明,则把陈胜刚当作“兄长、师长和家长”。

常年累月的基层工作,对陈胜刚的身体是个挑战。宝南村人口分布稀散,有的村庄相距近20公里,经常下乡走山路的陈胜刚,痔疮越来越严重。2017年底,他出现了脱肛——直肠的一头脱垂至肛门外。那段时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作任务很重。陈胜刚咬牙坚持下来,几乎每天都到项目工地指挥施工。

后来,陈胜刚脱肛愈发频繁,“开始是走一两里山路才脱肛,后来走一两百米就脱肛了,越来越严重。”有段时间下乡,每到农户家,他第一件事就是找厕所,进去脱裤子,用冷水将脱落到肛外的直肠头冲干净,再忍痛用手塞进体内。

“这种丑事我从不和别人说。”陈胜刚叹了口气,接着又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为了不弄脏裤子,我就天天在短裤里塞一团卫生纸,弄得像女人一样。”

半年之后,陈胜刚实在无法坚持了。2018年“五一”假期,他去医院动了手术。

除了身体原因,陈胜刚的家庭情况,也让他“有理由”申请退出扶贫队。他的妻子在县城的宾馆打工,年过八旬的父母则在老家务农,平常无人照料。

但陈胜刚始终没打退堂鼓。他说,自己参加工作33年来,一直在本职岗位认真做事,临近退休时更要坚持自我,“不能给组织丢脸,也不能给自己丢脸。”

近年来,陈胜刚在扶贫岗位上获得“十佳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十佳先进”等荣誉。成为“典型”的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了。

“荣誉的帽子往我头上一笼,我哪里还好意思去诉苦?”陈胜刚半开玩笑地说。

陈胜刚的卧室。下乡扶贫四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吃住。

转眼间,2021年临近。再过两个月,陈胜刚来宝南村的日子就有四周年了。在村里,兼任“第一书记”的他总是很忙,大事小事都很多。邻里之间吵架打闹,他赶去调解;有村民在广东出车祸,他跨省去协调处理。最近这段时间,他忙着迎接上级考核检查,忙着准备村级班子换届。他还琢磨着,如何将脱贫成效与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工作衔接起来……

“只要在这里一天,就站好一天的岗。”他笑道。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