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清:守护“特色作物”的绿水青山

2020-12-09 11:10
北京

2020年5月,张传清(右一)进行山核桃病害调研。

守护农民的“摇钱树”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每年一到白露节气,浙江临安以及周边地区的大街小巷和山坡上下都会回响起这样的歌谣。伴随着歌声的还有竹竿“噼啪”的清脆敲击声和饱满的山核桃颗颗坠落在地的“噗噗”声,在当地的农民们听来,这都是世间最美的音乐。

山核桃是浙江天目山区经济林主栽品种,也是杭州市最具特色的干果和木本油料植物。其中临安区和淳安县是山核桃的主生产区,重点乡镇多达19个,惠及20余万林农,在临安区岛石镇等重点产区,山核桃的收入甚至占了农民全年总收入的85%以上。

在没有来到浙江之前,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的张传清教授对于山核桃这种特色作物,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直至来到被称为“中国山核桃之都”的临安工作之后,他才亲眼看见了遍布陡峭山坡的高大的山核桃树,从而也深刻体会到了山核桃对于这一地区农民生活的重要性。

“山核桃是临安地区人家的‘摇钱树’啊!”张传清感慨道。一株株山核桃成为杭州市西部山区农民致富、乡村建设的主要经济支柱,对于国家近些年来一直提倡的乡村振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浙江山核桃种植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干腐病,成为了影响山核桃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就干腐病而言,危害轻的影响树体生长,造成落果和减产,危害重的山核桃树濒临枯死,损失严重。这不仅使广大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山核桃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病害的蔓延和大面积爆发已严重威胁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

山核桃干腐病已经严重危害多年,对于病原菌鉴定中最基础的“科赫法则”都没有完成,病因和发病因子混为一谈,病害循环一无所知……张传清对此也颇为无奈。究其原因,山核桃作为地方特色作物,由于规模和收益的影响力无法同水稻及蔬菜相比,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些所谓“小众作物”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张传清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因为山核桃树干腐病给林农带来的沉重打击,以及基层技术人员的有心无力。

“其实过去山核桃树都是野生的,近10年来,当地开始有村民用化肥来增产。常年使用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使不少山核桃林的土壤酸化现象严重,出现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生态失衡等种种问题。”张传清话锋又一转,“但是也不能光说一句土壤退化导致的就完了,你必须要给出科学的解释,它是怎么得的病,怎么传播的,怎么才能避免。得给出农民具体可操作的指导才行!”

“导致山核桃干腐病防控技术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对病菌侵入山核桃的方式和机制、影响这一灾变过程的关键因子认识不清。当务之急是加强科研攻关,以干腐病灾变机理研究为基础,围绕山核桃干腐病的侵染和流行规律,研发集成山核桃干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这项工作不仅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对其他木本植物溃疡病的防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之前并没有接触过山核桃,但是植保专业出身的张传清决定亲自投入到山核桃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中去。

山核桃树高大密实,且生长在陡峭的山地,无法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张传清就将实验室搬到了山里,一次次跋山涉水跑到山林中开展实地科研,还和临安林业局退休森防干部徐丙潮成了忘年交,老徐带路跑遍了临安所有山核桃产区乡镇,连续近10年每七天定点监测山核桃林间病原菌孢子数量和病害发生情况。为此,张传清和他的团队做了许多工作,用了5〜10倍研究其他大众作物的精力和时间,经过10年的努力,解开了众多谜题,最终确定山核桃干腐病是由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侵染性真菌病害,并发现了这种病菌的潜伏侵染特性和越冬、传播规律,从最初的“涂抹+喷雾”的应急防控措施,到研发集成“生态调控为主、绿色药剂精准防控为辅”的山核桃干腐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基本实现山核桃干腐病的绿色、科学和可持续管理,显著降低干腐病造成的损失。目前,干腐病防治技术在山核桃主产区得以全面推广,病害得到持续有效控制,基本实现了即便有“病”但也不会成灾的局面。

“今天,尽管山核桃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在这个领域的专业技术力量和专业资源还存在着较大不足”。近几年,临安山核桃出现了提早落叶、突然死亡的情况,一些人认为是根腐病。但张传清教授经过多次实地调查,认为这不是传统的“根腐病”,对于这一被自己称作“不明原因早期落叶死亡综合征(UDDS)”的新挑战,张传清牢记“服务三农,永远在路上”,决心在不久的将来,找出元凶,为临安山核桃产业发展尽到一名植物医生的责任。

至诚于农,耕道为民

43岁的张传清是湖北大冶人,1996年考入了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在导师吴大椿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学术论文《苏丹草小斑病病原鉴定》,算是将他引入了博大精深的植物保护学科大门。之后他考入南京农业大学,跟随周明国教授更加深入地学习,硕士读的是植物病理学,博士读的农药学。毕业之后,张传清并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了浙江大学农药与毒理研究所,师从朱国念教授做博士后。前前后后11年的求学历程,使他对于植物病理及农药药理方面的研究都颇有心得。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审时度势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4年后,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简称“农学院”)应运成立,年轻的张传清成为了新学院的创院骨干。在过去的13年里,他一度身为学院的副院长,为农学院走入正轨废寝忘食,付出了一腔热忱,与同事们一道秉承“至诚于农,耕道为民”的办学使命,肩负起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担当,致力于服务浙江“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神圣使命。

“尽管我们作为一家年轻的农学院,和国内其他的高校相比,还需要成果和时间的积淀,但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和老师,我们正在脚踏实地地往前走,争取首先能为浙江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作物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走向全国,最后面向世界去努力。”张传清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务实。

在张传清看来,特色作物或者小众作物,尽管它的市场影响力有限,总效益似乎不会那么大,但是有些科研问题却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百姓的脱贫致富非常重要。“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经得起风吹雨打,风餐露宿,就要耐得起清贫,坐得住冷板凳,要能踏踏实实为当地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来到浙江15年,张传清就是在这样一种信念中一路走过。

作为特色作物,浙江省一直是我国草莓的主要种植地区之一,但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及品种问题,草莓的病害普遍发生,有些病害发病率可高达90% 以上,严重影响了浙江地区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也影响农民的增收和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过去的15年间,张传清联合浙江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重要产区的地方基层人员和一些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针对草莓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建设预警和防控做了长久细致的研究。

在张传清和团队的攻关下,他们明确了我国草莓病虫害种类101种及其发生、分布和危害程度;创建了一套快速、灵敏、便捷的草莓炭疽病LAMP早期诊断技术;探明草莓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虫生物学特性、发生流行规律及其灾变因子,首次制定其监测预报方法,建立了长中期预测模型;监测了草莓灰霉病、炭疽病的抗药性动态,建立起抗药性快速检测技术,提出抗药性治理策略;筛选登记了吡唑醚菌酯等5种高效安全的草莓专用药剂,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等确定为主推药剂,解决了草莓病虫防治无合法用药的难题;建立了草莓中吡虫啉等13种农药残留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为草莓安全用药提供了技术支撑;制定《草莓主要病虫测报调查技术规范》《草莓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集成创建了一套集抗性良种、无病壮苗培育、合理用药和抗性治理为一体的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体系,累计在浙江、江苏等省(市)大面积推广100余万亩,尤其在建德和宁波地区,基本一半以上的草莓种植都用到课题组开发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张传清和他的团队生动地诠释了一句话: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有希望。取得了成绩,在面对记者采访的时候,张传清又习惯性地把自己“藏”在大家的后面,他谦虚地表示:“一方面是浙江省的‘土壤’好,上至领导,下至基层的种植户,愿意接受和应用这些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另一方面是团队的协作能力强,在我们的团队里,有负责研究的,有负责推广的,有负责产业化的,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兢兢业业,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破土而出的未来

在投身科研的同时,张传清从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永远是他的第一要务。“一个老师最大的财富不是说我发了多少篇文章,取得多大的成果,这些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更有意义的是我培养出多少名优秀的学生。”张传清如是说。

张传清至今仍念念不忘自己求学路上给予他指点的各位导师:“不仅仅是在学业上,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事方面,他们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我的方向。”浙大求学时期,导师朱国念教授曾经反复告诫弟子:“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不要太看重眼前利益。做学术还是要看得长远一点,可能暂时没有出很多成果也没关系,但要时刻记得你做这个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被张传清牢牢记在了心底,同时也像从前辈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一样,继续叮嘱自己的学生。

在张传清心中,他和学生们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更是朋友、伙伴,是未来路上让中国植保事业造福民众的亲密战友。他会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时刻激发学生的潜能。“我希望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做出一流的成果。但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我们做的这些问题要来自实践,最终要回到实践,就是说你做的研究必须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以发表论文作为最终科研目标。”张传清一直把导师周明国教授的教导当作自己开展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原则。

在前进的过程中,张传清就是这样不停地鞭策和鼓励着身边的年轻人。他不光是传授知识,在他看来,教育中更核心的一个内容,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一个人如果有了好的习惯,而且有了好的思维方式的话,我觉得后面去解决任何问题,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生态环境会影响一片树林的寿命长短,而科研环境则会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张传清说得很恳切:“希望尽我的个人所能,在国内的大环境之下能够给我的学生们提供一个小环境,让他们都能够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年轻的张传清教授,年轻的农学院,年轻的学生们,他们正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把希望种植在脚下的泥土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不远的未来,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专家简介

张传清,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教育部农艺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农药生产许可评审专家,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粮食行业协会理事,APS-CPPS联合会员。主要从事植物病理治理、杀菌剂生物学、绿色药剂的研发、评价与应用等的教学、研究及服务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公益性行业(农业、林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的研究。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