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绮颖《流沙志》、《沉默的大多数》的一点思考

2020-12-02 11:50
浙江

编者按:11月27日,2020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厦门集美拉开帷幕,中国美术学院青年策展人刘潇提名推荐的艺术家沈绮颖的作品《流沙志》&《保持沉默的大多数》荣获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大奖(拾万元)、“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的得主为移民荷兰的浙江青田籍女艺术家徐晓晓的《饮马长城窟行》,获得3万元奖金。

现场看展时,开始并没有被这组作品注意到,因为这个展区还有一个作品是另外一个作者的《半成品》,而且在入口处用了装置的形式,我的习惯是先看照片,所以,后来才转到这里。

真正吸引我和突然产生震撼的时刻,是策展人刘潇在现场时的讲解,她的导读开始发挥作用了,特别是站到了那两个多媒体视频的面前时。

原来这两件作品看似两幅风景影像,却原来是直面人类的最大危机,切入的场景也非常巧妙,一个是朝韩两国人民的信仰之山——白头山,另一个是美国华盛顿的喀斯喀特山脉,在文字注解里,第一件并没有点题,只是说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圣地,第二件却直言这是1943年第一个全世界全链条的核武器反应堆的水源,然后进一步的文字写道:1945年美国向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而白头山的注解是留白的,可这样的留白却非常发人深省,为什么没有文字,为什么大家会心一笑,为什么我会一下子被震撼到了,这些情绪都被激发,观者会对作者的观察高度而吃惊,并进一步探询整个展览的表达诉求。当然,多媒体的配音制作都是对主题的点拨和述说,特别在朝核危机时被禁声的情形都再现了。
于是,你会重新打量每一张照片,两个主题其实是相通的,虽然这些年表现人类改造自然后对地球环境的破坏等等话题不可胜数,但沈绮颖的立意无疑胜出一筹,她的视角之三重世界:后紧急状态的马来西亚区域、新世纪下世界各地的“乱象”后的新场景、家族历史的战火记忆,照片选取新加坡、越南、中国等具有明显标志和强烈隐喻下的图像,来完成她的世界政治经济图景,而她轻灵的美学把控下的视觉效果,与她沉重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作为马格南摄影师及采访诺贝尔奖的专业摄影师,她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和题材去拍摄,但如何表现,或者说关注度在哪里,那就只能是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所决定的了。

整个展区有两个人的作品,这个也许是展览的某些限制导致,其中有几张大幅照片平铺,观看时我的感觉不太适应,另外一个作者的作品在门口(特别是那几个装置),会吸引年轻人,也会造成观者的一些误区,后来在刘潇的解说下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内容和涵义。如果没有细看以及现场策展人的解读,我估计效果不会这么强烈,这些也是一些思考。

2020/11/30 孙志红

©作者介绍

孙志红 省摄协会员,原籍山东青岛,现居台州,高中数学教师,喜欢用文字表达对宇宙的感知。近几年喜欢上摄影,并带着思考去看待这件事,偶有作品获奖,但深知摄影本身的厚度。努力多学,多拍,多写,多看,在摄影之路上走稳走远。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视角 | 孙志红:关于沈绮颖《流沙志》、《沉默的大多数》的一点思考》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