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疫情之下,防艾抗艾更要持续发力

2020-12-01 17:59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12月1日是第三十三个世界艾滋病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强化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聚焦突出难题和挑战,加大防控工作力度,进一步减少危险行为和疾病传播,加强科研攻关和药品供应保障,做好感染者困难救助和人文关怀,有效发挥社会力量防艾作用。

艾滋病毒,这个被专家张文宏认定的“最狡猾的病毒”,在可见的时间内,还没有被人类彻底征服的希望。而今年的艾滋病日主题是:携手防疫抗艾,共担健康责任。

可见,如何最大化地防止艾滋病毒的蔓延、如何提高患病群体的生存质量,依然是当下可以努力的重点。

随着这些年国际国内的重视和普及,社会各群体对艾滋病的认知在逐年提高,防艾抗艾的方向已经具备相当共识。不过在不同领域、不同时间段,依然有需要关注的不同重点。

比如,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老年群体已成为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数年增长率最高的群体,而这其中,老年男性群体的增长更值得重视。各种商业或非商业的性行为,则是感染的主要渠道。

这些数据和群体的变化,提示防艾抗艾的力量,也要更具针对性。相对于城市年轻群体,农村老年群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可能更弱,而在患病之后因为意识和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就诊求药的难度也更高。

更多地关注重点群体,不仅事关个体生存质量,也关系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大局和成效。

再比如,在今年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特殊形势下,艾滋群体也需要更多的特殊关注。

一方面有证据表明,艾滋病毒感染者成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或死于新冠肺炎的风险会增加;另一方面,因为防控新冠可能导致这些群体求医问药的难度加大。

整体而言,随着医学发达,艾滋病虽然还没有彻底治愈的办法,但只要及时服用药物,艾滋病已成为一种可管理的慢性病,艾滋病感染者能过上健康的生活。

但是在健康存活的基础上,艾滋病人的精神状态同样值得关注。从有些媒体的报道来看,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老年患者,一旦患病之后,受到亲人以及周边社会舆论压力非常大,甚至发生过患者自杀的惨剧。

在药物供给之外,如何对患者进行更多的心理干预,如何从社会整体观念上减轻他们的道德压力,也都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防艾抗艾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界在努力进行医学攻坚,去年曾有“全球第二例艾滋病或将痊愈”的好消息传出,不过后来专家澄清“痊愈”的说法为时尚早,还需要长期的观察。

在等待医学奇迹的同时,通过病毒知识的普及、通过对患病群体的治疗和关怀,依然可以降低“最狡猾的病毒”对人类的伤害。正如总理批示所说,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每一方都不可或缺。唯有汇聚合力,才能更好保护人民健康。

    责任编辑:程仕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