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大名——冀鲁抗日中学(上)

2020-11-30 09:47
河北

冀鲁抗日中学(上)

冀鲁抗日中学的前身是冀南区三专署干部学校。为了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冀南三地委、三专署于1939年底决定在原冀南三专署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比较正规的中等干部学校。由于处于河北、山东交界地区,命名为冀鲁抗日中学。1940年初春,专署向各地发出了为学校保送学员的通知,开始在广平县平固店一带进行学员的招集工作。1940年4月转移到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北起馆陶、南至北峰一带。在元城县抗日政府经常活动的腹地后北峰的刘家大院里,一所由我党领导的游击学校——冀鲁抗日中学正式诞生了。

当时,各地送来的学员约达一百余人,学校领导成员和工作人员也逐渐增多。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分为一部、二部,下设班组。多数是采取全体学员“上大课”的形式授课,并经常参加当地党政军部门为机关干部举办的政治和抗日战争形势报告会。冀南三专署专员唐哲明任名誉校长。这所“抗大式”的学校就活动在冀鲁之边卫河两岸的元城北峰、大名樊河道和广平李白营,西北到东南的百余里长线上。时隔不久(七、八月间),由于建制变化,学校则随三专署活动在卫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学校比较正式的、有组织的成批“招生”基本上有两次。一次是1940年春学校初成立时,这次招收的学员完全是各地党政组织保送的,未经考试,来了就收;一次是1941年夏季,这次虽有简单考试,但还是经各地组织保送。再就是党政组织随时介绍来的。招收的学员多是来自农村,有的是党员;有的是地、县、区革命干部子弟;有的是自愿参加抗日工作的进步青年;也有在职干部和乡村教师;还有从部队转来的“小鬼”。年龄参差不齐,少数有近三十岁的,也有十三、四岁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有原来就是初中或初师的学生。也有的在农村小学读过几年书。总之,凡是志愿参加抗日工作,政治进步的青年,经各地党政组织的介绍,保送即可,这完全是由当时的工作需要和战争环境所决定的。

这批分别来自大名、馆陶、冠县、广平、邱县、临漳、肥乡、曲周、成安、永年、南乐、邯郸、魏县等冀鲁豫数县的有志青年,在日蒋汪联合反共甚嚣尘土的时刻,能够胸怀一颗“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雄心,不畏艰险,冲破家庭和社会上的重重阻挠毅然从敌我争夺的游击区和日寇统治森严的占领区,投奔到我们这个革命的大熔炉来,是难能可贵的。强烈的革命理想紧紧地把大家系在一起,共同接受着严峻的考验,投入了紧张而又艰苦的工作学习生活。

1940年冬,震撼全国的“百团大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学校的抗日情绪更加高昂。学生们唱起了《百团大战之歌》《挖路歌》,唱遍了所有走过的村庄。同学们还把数首抗日歌曲编成话剧,走一村,唱一片;转移一处,演唱一线。借此教育和鼓舞人们的抗日热情和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在百团大战的战役中和战役后,还多次发动与带领群众到广平、肥乡、曲周、邱县敌人的封锁线,去挖公路、割电线、平封锁沟,对牵制和迷惑敌人起了一定作用。

当时学校的活动完全是由军分区、地专领导机关统一安排的。学员过的是战时供给制的游击生活,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有枪支,配有手榴弹。和机关干部一样行军参与反扫荡,一样是居无定所,行无定时,人们把学员同样看作是八路军,学员中也有被捕被杀的。学员在思想上把学习和抗日工作看成是一件事,“一切由组织上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叫去哪里就去哪里”,把这条看作是每个学员的必备条件。当时的学员除了听报告和学习讨论外,就是按照上级组织统一的计划部署参加实际的抗日工作。

学校在艰苦的游击战争生活中,度过了两年半的岁月,为抗日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干部,他们到火热的第一线后,继续经受着艰苦的锻炼。

(根据《大名革命史》改编)

转自:大名教育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英雄大名——冀鲁抗日中学(上)》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