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游记:希思罗机场、伦敦“凡尔赛宫”有哪些槽点?

2020-11-27 09:27
上海

比尔•布莱森

【编者按】当代游记作家、旅行博主数不胜数,但比尔•布莱森一定是最有趣的作者之一。这位出生于美国、曾任职《泰晤士报》《独立报》的记者文风犀利,擅用睿智的语言、敏锐的观察、诙谐嘲谑的风格写出极富个性的旅游随笔和科普读本,他的代表作《“小不列颠”札记》《东西莫辩逛欧洲》《万物简史》等均高居畅销榜前列。

比尔•布莱森the times 图

今年冬天,中国读者迎来了比尔•布莱森创作于2015年的《通往涓涓细流》译本。

他用新鲜的、不带偏见的去观察英国的点滴趣味,走访了从未踏足的去处。他歌颂英国乡村的美景,为他眼中英国文化的衰颓深深叹息;面对历经岁月冲刷的熟悉景观,表达了内心的遗憾和伤感;面对旅途中各类稀奇古怪的糟心事,继续挖掘令人捧腹的亮点。

该书原版曾获2016年英国《国家地理旅游杂志》读者选择奖年度最佳游记和英国书商联合选择奖年度最佳传记。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他重访英国历史文化地标之一温莎大公园的游记,透过他的美式调侃和英式嘲讽,看看名家如何正经地吐槽一次旅行,又如何把八卦的奥妙。

这就是我的英国生活开始的地方,我已经好多年没回过那里了,很想哪一天能故地重游,追忆一下过去的岁月。又是一个明媚的夏日的早晨——这样的天气在英国难得一见——我从温莎的旅店出发,穿过那些安静的小镇街道,走上那条名为“长道”(Long Walk)的宽阔的游行路线,从小镇穿过温莎大公园,前往我过去的生活世界。

温莎大公园“长道”howbeautifullifeis.com 图

温莎大公园是古温莎森林的遗址,是皇室地产的一部分。

温莎大公园占地并不大,却夺人心魄,宛如童话仙境:连绵起伏、万古长青的森林和农场,工人们的农舍情趣益然;林间小道蜿蜒迁曲,少有车辆(只有公园业务人员有权驾车出人)。还有一个湖、一片打马球的巨大草坪、分散在各处的雕塑和其他装饰物;鹿群在悠闲地吃草;偶尔可见设有围墙的房屋,那是皇室成员的度假场所,其中的皇家小屋(Royal Lodge)就是当今英国女王小时侯的住处。温莎大公园占地40平方英里,是伦敦边缘的一颗赏心悦目的明珠,但参观的人并不多,更别说到公园深处做深度探访了。

皇家小屋俯视图 forum.alexanderpalace.org 图

“长道”尽头是一段缓坡,通向斯诺山(Snow Hill)山顶。那里有一座英王乔治三世的巨型骑马雕像,从山顶往下看,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和周围的乡村景色尽收眼底。

乔治三世的骑马像 Charles Bowman / Design pics  getty image图

据说亨利八世曾专程骑马来到此处,听伦教宣告处决安妮·博林的炮声。飞机在头顶低低盘旋,在草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准备在东边五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降落。飞机飞得很低,我连机脱的编码都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震耳欲聋,因为温莎就位于一条航线的正下方。

希思罗机场增设第三条跑道后,住在西伦敦的人可要遭殃了。现在希思罗机场每年的起降班次就有近五十万次之多,新增跑道建成后航班会增至七十四万次。到什么时候人们才能决定不再过多贪求呢?

我觉得已经到了必须停止的时候了。想想上一次你订机票从伦敦飞往纽约,或者巴黎或者墨尔本。你有很多选择,不是吗?真的是很多选择啊——哪次航班,几点出发,几点返回都可以自由选择。真的还需要再增加50%的选择吗?

有人说,要是希思罗机场不扩建的话,别的欧洲机场就会把生意抢走了。他们指出,戴高乐机场每年客流量比希思罗少一千万,但却有四条跑道,而希思罗机场现在只有两条飞机跑道。阿姆斯特丹机场每年客流量比希思罗少两千万,却有六条跑道。因此他们的观点是,如果希思罗再不扩建的话,就不再有竞争力了。我倒想问问,既然如此,那种情况现在为什么还没发生呢?

让我来告诉你,希思罗机场新修一条跑道后会给人们出行带来怎样的变化吧。

诚然,会有更多的起降班次可供选择,但全都是小型飞机。以前从芝加哥到美国中西部主要城市一天有五到六个航班,现在可能有十几个航班,甚至更多,但都是只能容纳三十人的小型喷气飞机,空间逼仄得膝盖都快抵到脸了。所以虽然选择多了,服务却更差了。另一方面,小型飞机更容易取消已售出的低价航班,让乘客延期乘坐下一个航班。

对了,你们知道希思罗机场为什么要选址在这里吗?一战后在伦敦另择地址修建新机场的任务交到了阿尔弗雷德·克里奇利的手上。克里奇利是个加拿大商人,刚开始搞灰狗赛跑生意,后来又从事大规模的水泥生产,把许多小型水泥作坊合并成一家名叫“蓝圈”的大公司,赚得盆满钵溢。

阿尔弗雷德·克里奇利 wiki 图

克里奇利在一战时期协助设计过飞行员训练项目,对航空略知一二,再加上是调弄水泥的一把好手,因此克里奇利接到委任,负责重新选址修建飞机场,替代克罗伊登那个又旧又小的机场。

我本以为他选择希思罗是基于一些重要的实际考量,譬如底土的多孔性或者地下水位的深度之类的,但事实上,克里奇利选择希思罗是因为他家在森宁戴尔(Sunningdale),办公室在伦敦,而希思罗碰巧位于二者中间,仅此而已。

1960年代,尚在开发的希思罗机场ipernity.com图

1963年克里奇利去世,那时希思罗还远没有成为今天的庞然大物,因此他也无从知道他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他最后看到的希思罗机场还是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兴奋的地方。我手头还有三张当时“视觉大师”的碟片,你看后一定会惊叹不已。那时候希思罗机场有大约十六架飞机,候机大厅里只有几十个乘客,个个穿着体面,一个留着英俊小胡子的操作员独自一人坐在控制塔里。航站楼时髦现代,非常宽敞,几乎是空荡荡的。登机时乘容脸上都喜笑颜开。上了飞机笑容就更灿烂了。空姐不仅会为你送上一大盘食物,还会笑眯眯地站在一旁看着你吃。

那个年代多么美好啊,如今却似乎很遥远了。那时飞机上的食物非常美味,空姐服务热情体贴,坐飞机是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的,现在这些听起来有些今人难以置信。我长大的那个年代,新奇物事层出不穷:大型购物中心、冷冻快餐、电视、超市、高速公路、空调、汽车电影院、3D电影、半导体收音机、后院烧烤、乘飞机旅行不再稀奇——这些无不让人耳目一新、惊奇兴奋。现在想想我们竟然没因为这些新奇事物而兴奋地昏死过去,真是个奇迹。

漫步穿过温莎公园,我感到心情愉悦,从一个叫主教大门(Bishop's Gate)的地方出去,走上了通往恩格尔菲尔德格林村纵横交错的林荫小道。这个小镇因拥有这一大块绿地而得名,而这块绿地也是小镇最大的特色。绿地大约有3到4英亩,四周皆是高大房舍。

主教大门wiki commons 图

除了那片绿地,恩格尔菲尔德格林村算不上美丽,现在看起来更是破罐子破摔了。以前这里好歹还有银行、肉铺、蔬果店,但如今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咖啡店和小餐馆。每家门前都放有许多垃圾桶,天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制造了许多垃圾。

过了恩格尔菲尔德格林,繁忙的A30公路边的艾格姆山(Egham Hill)山顶上矗立着伦敦大学最偏远的皇家霍洛威学院。

皇家霍洛威学院学校官网图

皇家霍洛威学院是单独的一栋大楼,坐落在伦敦偏远郊区的山顶上,简直就是伦敦版的凡尔赛宫,由专利药品制造商托马斯·霍洛威捐建。霍洛威学院无疑是19世纪最美轮美奂的建筑之一,哪怕是现在,一见之下也令人惊叹不已。霍洛威学院正面长500英尺(150米),周长约1/3英里(530米)。学院有58个房间,外加两个宏大的庭院。

凡尔赛宫是国王的寝宫,而霍洛威学院似乎更有气势,它建校之初是一所女子学院,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没人知道霍洛威及其夫人简为什么要把大部分资产投资到这所女子学院上,也没人知道他们竟还出资在离霍洛威学院2.5英里的弗吉尼亚沃特村捐建了一间霍洛威疗养院,专门收容有钱的精神病人。

霍洛威疗养院小教堂前门wiki commons图

霍洛威学院和霍洛威疗养院都是由一位名叫威廉·亨利·克罗斯兰德的建筑师设计的,他完成这两个大项目后就似乎江郎才尽,在其后的二十二年里再无作品问世。

威廉·亨利·克罗斯兰德 yorkshire times 图

克罗斯兰德职场失意,情场却得意,包养了比自己小十八岁的伊莉莎·鲁斯·哈特,和她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同时和妻子也没有离婚,往往和妻子女儿住一段,再搬去和哈特还有俩儿子住一段。长此下来,身体掏空了,钱财花完了,两个女人的耐心也被耗尽了。最后孤独落寞又潦倒穷困的克罗斯兰德于1908年死在了伦敦的廉租房里。这足以让男性同胞引以为鉴了。

最后我走到了基督教堂路(Christchurch Road),沿着这条笔直庄严的大道再走一段便是弗吉尼亚沃特村。

这条路曾经是我记忆中最美丽的道路,绵延一英里左右的道路两侧全都是些深色、活泼的房子,都是凌乱的手工艺风格,每一家都有三角墙、复式门廊和高高低低的烟囱,温暖喜人,在碧色翻滚的灌木丛和花团锦簇的玫瑰丛中,每一栋都自成天堂。

基督教堂路路边的民宅  bartonwyatt.co.uk

现在这些房屋几乎都不见了,整块地皮被高价收购,夷为平地,再建起豪宅,简直称得上是俄罗斯黑帮风格。

村子中心地带也面目全非了,我记忆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荡然无存。

但是有这一段记忆还是很美好的。回过头想想,我真觉得我刚来的时候,英国已臻完美之境。这话听起来有点滑稽,因为英国当时的境况十分糟糕。她在一连串的危机中举步维艰,被谑称为“欧洲病夫”。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比现在差很多。然而,那时的交通环岛都设花坛,村村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邮局,乡村医院遍及各地,政府廉租房供应充足。那时的英国舒适开明,医院会为员工专设板球场,精神病人住的地方像维多利亚时代的宫殿。如果那时候的英国都能够承担起这些花销,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谁能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英国经济越发达,就越觉得自己穷困潦倒,要牺牲所有这一切呢?

《通往涓涓细流之路》,【美】比尔•布莱森著,吴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10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