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甘孜州70年丨超时空同框 穿越70年

微甘孜
2020-11-24 10:30
四川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70年变迁发展

70年辉煌成就

甘孜州的变化发展一直在我们的身边

通过老照片让我们看看甘孜究竟有了什么变化

看看您是否去过这些地方

康定市

老照片:展览馆是原康定三幢苏式建筑之一(还有大礼堂和银行办公楼),在文化生活贫瘠的年代,它是精神的殿堂。展览馆是由一幢临街的建筑然后通过一道长梯连接的另一幢建筑组成,里面有大小不一,可组合变化的展厅,还有一个图书馆。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更名为州群艺馆,州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都在此办公。临街商铺林立,繁华热闹。

溜溜城

老照片:临街商铺云集,商铺最高为两层,当时王家卤菜、一瓢油、李凉粉等康定较出名的小吃铺都临街而开。后面一栋高层建筑是当时公路局的办公楼,当时很火的金路宾馆也在这里。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商住综合建筑群,省内著名的商业步行街.目前,溜溜城民俗文化老街结合情歌文化、环贡嘎山自然生态与人文风貌旅游圈的文化旅游发展,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特色风情旅游文化街。安觉

寺周安觉寺周边边

老照片:当时最火的串串香就开在安觉寺前的这座老房子里,一楼是个小卖铺。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的老房子,留存了许多老康定人的童年记忆。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8月。拆除了老房子,加宽了人行道,增设了公交站牌。这里是康定老城区的黄金地段,茶楼、咖啡屋、化妆品店、小吃店...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丹巴县

照片:拍摄于20世纪。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南缘,绵亘1000多公里的横断山脉东部,有一块“漩涡状旋钮构造”的神奇地貌,被中外科学家们誉为“天然地学博物馆”,“陆上百慕大”。五山五水连为一体,形成了一朵直径数十公里的“地球之花”。而丹巴县城所在地的章谷镇就是花的中心。无论涉过哪条河流,无论翻过哪座高山,我们都必然在花的中心“大渡河畔第一城”丹巴相遇。丹巴旧称“诺米章谷”,藏语意为:“山岩上的城”。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7月。改革开放40年,拔地而起的建筑、流光溢彩的夜景……丹巴的城市名片不断刷新,迷人的美景不断涌现,昔日小山城正成长为一座现代气息浓厚的宜居宜业的城市。

老照片:20世纪80年代的团结街.阳光下80年的团结街,深邃的小巷里楼房相依,屋顶炊烟袅袅,碎瓦颓垣的屋顶下,老人们守着店铺,凝视前方,仿佛等待着远方的游子归来。泥泞的道路上人们身着各式藏汉服装,有的挎着包、有的背着背篓,行色匆匆的穿梭在昔日的老街里。

新照片:随着经济的进步,2018年的团结街在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映衬下,让人仿佛置身在童话小镇里。看那错落有致的高楼,满怀藏式风格的房檐以及富有丹巴异域风情的门帘涂鸦,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致。

老照片:“康定…康定…出发了”曾经的老车站只开通了丹巴到康定这一条客车线路。图中,解放牌、东风牌货车整整齐齐的排放在宽敞的停车场,等待着出发的号召。

新照片:如今汽车再不是稀罕的东西,它是确确实实、真真切切的代步工具,它折射的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惠及亿万平民百姓,它带给人们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图为2018年新建并投入使用的丹巴客运站。

稻城县

老照片(上):改革开放初期,稻城全县经济虽有发展,但增速缓慢,木头财政在整个县域经济格局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大幕开启,稻城立足县情,提出实施“一二三四”发展战略,以亚丁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新照片(下):2017年,稻城县成功创建了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四川稻城县按照甘孜州“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产业发展思路,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确立了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提出以全域旅游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全国全域旅游先行县,积极探索和实践“品牌围绕产品建、线路围绕村镇串、产业围绕要素调、业态围绕市场兴”的统筹城乡、覆盖全境、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开发模式。

照片:老影剧院,位于稻城县东街。东街于1965年形成,为土路路面,1990年改造为混凝土路面。街长930米,宽10米。街道两旁驻有县人民政府、计建委、物价局、县人大、科委、计划生育委员会、地震办、影剧院、乡镇企业局、电厂、人武部、邮电局、县石材厂、县信用联社、县林场、县物资局、农机公司、交通局、养护段、党校、城区小学、县中学、稻坝区委、区公所等单位。

新照片:雪山广场,拍摄于2017年。在雪山广场,三座曾获过省级设计奖的建筑耸立,外观风格与周围建筑高度统一。据稻城县住建局副局长雷元德介绍:“稻城县范围内的建筑物在统一外墙标准后,建筑物风格得到了高度的统一,提升了稻城的风貌同时,更体现高原小城的风格,让前来游玩的旅客耳目一新。”据悉,未来在稻城修建房屋,都会统一标准和风格,让整个稻城的建筑外观更加和谐。

巴塘县

老照片:老街: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巴塘老街,是当时最具民族特色的街道,青石板铺的路虽然凹凸不平,但极具乡村气息,承载了许多老巴塘人的记忆。

新照片:老街:拍摄于2018年。今年老街改造为了巴塘的特色步行街,改造后的老街比以前宽敞了许多,街道两边的新藏房整齐矗立,民族特色的街灯晚上明亮温馨。

老照片:旧南大门: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南大门是巴塘县当时的地标建筑之一,由泥土和石块堆砌而成,将巴塘县城和架炮顶村连接在一起。

新照片:新南大门:拍摄于2018年,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南大门是巴塘历史的见证者,重建后的南大门依然是巴塘县城通往架炮顶村的重要连接点。由双流县援助的地邬乡新村也在近年搬迁至架炮顶村。

老照片:旧时的河西桥,拍摄于年代1960至1980年,这个是当时巴塘县的主桥,连接河西和城镇,。木质结构构成,也是巴塘八大风景之一板桥垂钓。河西桥是巴楚河的主桥,当时的河西桥只能通过人、牛、马,车辆不能通行。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巴塘地震后开始重建,前后修建了几次,最后一次是修建于1998年。现如今的河西桥可通行大中型车辆,极大便利了巴塘人民的出行。

老照片:修建于巴久河之上的旧援越桥,拍摄于1989年前,是巴塘县的主桥,同时也是国道318的主桥梁,具备通车条件。此桥连接巴塘县竹巴龙乡和南区三乡一镇,是通往西藏,云南的重要桥梁。

新照片:新援越桥,拍摄于2018年,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建,比以前旧桥的高度提高了18米左右,四辆车可以并行,通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白玉县

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白玉藏语意为“吉祥盛德的地方”,白玉县素有宁玛祖地之称。当时的白玉县城规模较小,全县建筑物沿偶曲河延伸建造,建筑楼层相对较矮。照片中右边最明显的建筑为当时的白玉县影剧院。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如今的白玉县城高楼林立,县城规模也是不断扩大,所有建筑物都延偶曲河两岸建造,形成了河西、河东两条主要街道。正所谓“女大十八变”,如今的白玉仿如一个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十八岁姑娘,已无昔日的迹象,变得更加美丽、亭亭玉立。

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末(97年)左右,当时的白玉电影院还叫做白玉县影剧院,影院建筑规模也不大,当时的电影播放设备还是老式的电影放映机(70毫米、35毫米、16毫米、8.75毫米和8毫米等不同的放映机。)虽然当时电影的播放效果不如现在,可在当时,看电影对人们来说却是最难得、最让人期待和高兴的一件事。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如今的电影院坐落在白玉县文广局旁边,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盛德白玉影院于2017年正式建成,影院位于县文化中心2号楼第3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投入资金共239.0681万元。电影设备影院采用先进的2K技术,3D电影播放系统,美国进口巴可数字放映机及JBL音响系统,可谓是科技感十足啊!如今的白玉电影院已成为了白玉人们观影最好的去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如果街上有人问:白玉最好的建筑是哪幢,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县委大楼。是的,在当时来说,当时的县委大楼绝对是最好、最气派的建筑。虽然楼层不高,但建筑的结构样式却是最好的。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新的白玉县委大楼始建于2012年于2013年竣工建成使用。新县委大楼楼层有13层高,整体建筑立体感强,向东部分为玻璃结构,室内采光效果好,县委大楼与环境相互协调,正前方为白玉大桥,布局效果较好。

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白玉桥架于县体育场西侧的偶曲上,因坐落在白玉县城而得名,建成于1984年,为钢筋混泥土双曲拱桥,可供车辆通行桥身两边有人行道和1米高的整体栏杆,人们闲暇之余常会来此休憩,远望重重青山,近听淙淙流水,令人心旷神怡,此桥为县城的美容增色不少。

新照片:拍摄于2018年,时间就像桥下的流水,带走了一切,改变了一切,如今的白玉桥早已换了容貌,在14年重建后与15年竣工,虽然依旧是双曲拱桥,但只能供行人来往,桥两侧也修建了许多高大的建筑,不过,白玉桥依旧是人们闲暇之余休憩闲逛之处,人们也常常来此近听流水、远观青山。

甘孜州天保工程

老照片(左上):1998年,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而成立的森工企业,在资源危困、经济危机的“两危”困境期,终结了一味向森林索取木材资源的历史。

新照片(右):春去秋来,岁月悠悠,甘孜大地上,昔日荒山荒坡如今已变得山青林茂,千山尽翠,百峦叠翠,处处皆风景。

甘孜野生动植物

老照片(左):20世纪80年代未,由于过度采伐,可采林木资源基本枯竭,昔日过渡采伐留下了满目疮痍。

新照片(右):现今良好的自然生态成为了野生动植物的乐园。2018年,位于白玉县的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头以上的白唇廘种群悠闲漫步,8月又迎来了“亚州金猫”的回归。

甘孜森工人

老照片(右上):甘孜州力邱河林业局二十年前封锯仪式的场景。当时参加封存仪式的职工大概有几十号人,把机具封存了一百多台,斧头有一百二十多把,油锯有四十八九台。

新照片(左):一大批的砍树人变成了植树人、护林人。扛起锄头,开始了植树护林的生活,特别是在一期天保工程期间,无数的林业人日夜辛劳,以轻伤不下火线的决心,干在山上、吃在山上,住在山上,干部职工一起奋战,通过大家的努力,荒山荒坡越来越少,绿树成荫的地方越来越多。

原标题:《礼赞甘孜州70年丨超时空同框 穿越70年》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