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宋明理学与江南儒学的建构

李天新
2020-11-26 13:40
来源:澎湃新闻

2020年11月21日,“宋明理学与江南儒学的建构——暨上海儒学院第四届年会”宋明理学专场在上海财大豪生酒店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主办,由青浦-复旦江南文化研究院协办。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全国各所高校与研究院共计3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表报告。

会议开幕式由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吴震主持致辞。在开幕致辞中,吴震教授简明回顾了“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自2017年立项以来至今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今后如何顺利推进宋明理学史的撰写工作,并且指出随着九十年代末《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等大型丛书的出版,宋明理学迎来了研究高峰,收获了众多成果;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本土几代学者形成的研究梯队也是宋明理学研究推进的良好基础。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后,本次会议分为四场进行讨论,报告主题多元丰富,围绕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易学史、文献学、跨文化比较等视角,对宋元明清各时期的重要人物思想有广泛讨论。

在宋代理学研究方面,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之作,《太极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杨柱才梳理了周敦颐《太极图说》首句来源的诸多观点,并涉及了《太极图说》和《通书》的关系、太极和诚、太极动静、主静无欲等问题。何俊以“还理于象”为主题分析了以往关注较少的叶适易学,他指出叶适易学存在破与立两个面向,破是指叶适易学以破程朱理学为主,从文本与思想两方面否定《系辞传》与《序卦传》;立是指叶适以《象传》为依据兼及《彖传》而还理于象,在事上见义理的丰富性,从而为事功学确立易学论据。谷继明探讨了朱震易学思想的纲领,对朱震的生平及其思想作出考证,着重辨析了朱震与二程的学术关系。

宋代思想的重要人物如王安石、魏了翁亦受到关注。肖永奎的《王安石的天道性命论与政治改革思想》涉及了王安石的天道观、性命论、人性和制度的设计和王安石与当时反对派的冲突等内容。宋道贵从折衷朱陆、兼祧湖湘、融摄永嘉三方面对魏了翁思想作出论述,认为魏了翁对当时所流行的陆九渊的心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以及以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思想都有所吸收,体现了南宋后期理学思想发展的融合趋势。刘克兵尝试探索宋代理学家流派代表人物知识论体系的进路,从而构建宋代理学知识论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

金元时代的理学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较为薄弱,本次会议对此亦有推进。金元之际,尽管南宋道学已经传入金朝,但是由于南北的政治分立,金代的道学并没有深受朱子学的影响。赵正泰以金末文坛领袖赵秉文为个案,介绍了其生平著述及其与金末道学的关系,并关注了赵秉文“中和说”在已发未发、贯穿工夫等方面与朱子的不同。王锟在题为《北山四先生研究的新进展》的报告中说明了北山学派的形成、演变和历史地位,并回顾了北山四先生研究的三个阶段及其重要文献,认为研究北山四先生有利于揭示朱子后学向阳明心学转化的中介环节。完善宋末、金元至明初理学的发展脉络,对于展现出元代至明初理学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在明代理学研究中,阳明学及其后学历来是研究的热点,本次会议对阳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包括耿宁对阳明学知行合一的解释、阳明后学的孝论、北方王门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高海波从《易传》“始”和“成”的概念解释出发,重新诠释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说,认为阳明的“知行合一”表示知行共时性的关系,而非时间先后的关系。秦晋楠以耿宁对王阳明“三个良知概念”的划分为中心,讨论了阳明学良知的道德自身意识问题,认为耿宁的诠释其实与王阳明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秦晋楠认为阳明“良知自知”的“自”蕴含自然的含义,而自然具有非道德和反道德的理解向度,故而耿宁对阳明诠释与阳明学说存在一定差别。刘增光基于细密的文本分析,揭示了王阳明、湛甘泉、王畿、周汝登等人对孝的论述,重点探讨了一念与孝悌、孝与道统等问题。程海霞以王艮心学思想和泰州学派为主题说明了《宋明理学史新编》相关章节的撰写大纲和基本思路,在重新厘定泰州学派的基础上、介绍了“百姓日用即是道”的现成良知说、满街皆是圣人的良知世俗化观点,而明哲保身与现实政治的关切等将是未来写作的重点。阮春晖关注了以尤时熙和张后觉为代表的北方王门对阳明学的良知、格物等概念的辨析,展现了北方王门的思想特色。张宏敏基于多年的田野调查,陈述了海瑞与阳明及阳明弟子的关系。

如何理解明清之际的学术转向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近百年来已有大量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研究空间。王胜军从孙奇逢的《理学宗传》等书入手,认为夏峰北学对心学有一定的吸收和修正。刘昊阐释了理气论自朱子及其后学到明代的新动向,提出“理”的“去实体化”可能并不意味着颠覆理学的形上学体系,从黄榦至明代朱子学者都肯定理在气中、理不离气,表明理气论的“本原—构成”转为造化根原论,问题在于天道的本原、本体地位能否以及如何通过“气”而证成。王格认为“气”作为基本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中,而明清之际耶稣会对“气”有意或无意的译解引发对于“气”物质或精神性的不同解释,“他山之石”的启发亦将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传统思想的理解。

船山学是晚明清初理学的焦点。孙钦香详细梳理了百余年来船山学的研究文献,认为新世纪船山学研究的“回归”转向与中国哲学研究“反向格义”的反省密切相关,而“汉话汉说”是当今时代船山研究面临的困境,“实践哲学”可以成为解决这一困境的基本指引。郭美华主张分割人的道德存在与自然世界,尝试探索王夫之《思问录》论善的核心文段是否显露出天人道德相分的端倪。郭晓东从朱子对《中庸》“至圣章”与“至诚章”的诠释入手,分析了朱熹的体用观在表里、费隐、至诚至圣概念中的关系,同时在经典注疏的视角分析了王夫之对朱子的批评。

此外,本次会议也展现了当下宋明理学研究中的多元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赵金刚基于文献学的方法回顾了《朱子语类》文献整理的成果,认为从《语录》到《语类》的编撰过程体现朱子学的形成和变化,故而对《朱子语类》的研究可以从文献扩展到思想,“述”本身包含“作”的观点启发了类的转变蕴含着研究范式的变化。徐波从其新著《由湍水之喻到幽暗意识:理学视域下的人性善恶论新探》一书的写作缘由切入,阐述了孟子以水就下比喻性善的儒家人性论脉络史,重点分析了程颢和朱熹的水喻分判,基于胡宏“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以元初水统摄清浊之水的观点,对牟宗三的明道—五峰—蕺山系以“恶之来源”为中心的解释作出了新的诠释。吴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追溯“文化”“文明”“人文”三个概念的来源,认为阳明学不仅是哲学体系也是“文化—思想”体系,故有必要从文化视域审视阳明心学,由此可以看到阳明学本身具有内在文化多元性特质,应对阳明学加强文化视域的研究。

大会总结环节对《宋明理学史新编》的写作情况和预期安排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与会者讨论热烈。本次大会推进了《宋明理学史新编》写作进程,探讨了现有研究的一些问题,对宋元明清时期广义理学的发展脉络乃至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型范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责任编辑: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