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上海可能有两三千只貉,正通过GPS颈圈等收集数据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栾晓娜
2020-11-20 18:52
来源:澎湃新闻

在上海,人如何与越来越多的貉共处?

11月20日,2020年上海“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启动仪式举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发布了一份关于“貉”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到,城市其实存在大量野生动物,它们在给市民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困扰和挑战。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保护和管理生活在城市生活的野生动物,是需要加以关注的新课题。

“目前,我们已给三只小貉戴上GPS颈圈,密切监测它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和行为习惯。”王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上海,貉的数量并不在少数,预计可能有2000-3000只,计划明年再给10只小貉戴上GPS颈圈,希望在全面监测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城市野生动物的管理方案。

研究团队预测全市约有2000-3000只貉

今年上半年,王放所在的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走访了上海近200个小区和绿地,发现其中147个小区内可能有貉,而且数量还不少。王放初步预测,全市的貉目前可能在2000-3000只,但这不是确切的数字,需要继续进行全面调研。

今年7月,上海松江一小区发生“人貉冲突”,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7月20日,王放在上海松江一个小区内拍摄的一段视频显示,十多只野生幼貉一起抢着吃猫粮,背后还有多只貉在黑暗中围观,眼睛发出亮光。王放团队估算,该小区貉的数量在50至80只之间,但王放认为,这里发生“人貉冲突”是由大规模投喂而导致的偶然事件。

此后,居委会一方面引导居民不要投喂,另一方面陆续诱捕貉10余只,并按要求逐步放归野外。

“实际上,从7月23日居民的投喂行为逐渐停止之后,约10天左右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到,小区的这些小貉不再追着人跑,也不再主动去跟人要食物,它们之前的行为迅速地就改变了。”王放告诉记者,据多次监测,小区貉的遇见率已明显降低,其行为改变速度之快,在他的意料之外。

作为研究城市野生动物的专家,这件事情也给了王放一个全新的认识。他认为,生活在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如果人类用错误的方法对待,它可能会养成很不好的习性,但是当人类的方式扭转了之后,动物的改变可能也就是7-10天的很快的过程。

实际上,貉与獐、狗獾等一样,都是上海的土著居民。

据王放团队调查,2016年时,上海貉的数量到达一个高峰,大量小区出现了貉,及至2017年-2018年间,可能因流浪猫狗传播寄生虫,貉种群中出现皮肤病,数量下降;2019年,疾病传播停止,貉恢复了健康,其在2020年又发生了大幅增长。

王放认为,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貉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人类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冲突。比如,它可能会被车撞,可能会被狗追,也可能会受到一些惊吓,特别是在关键的繁殖期。此外,城市里其实也有一些野外不具备的特点,比如会有老鼠药、杀虫剂等,它可能会吃到中毒的老鼠、身上有杀虫剂的昆虫等。因此,貉其实是需要学习的。

给小貉戴GPS颈圈全面监测其行为状况

那么,生活在城市中的貉,性格和行为习惯究竟是怎样的?它们平时如何过马路?怎么经过小区?在哪儿逗留的时间比较久?如何在新的地方寻找新的栖息地?……带着这些问题,王放团队与上海市林业总站合作,让三只小貉戴上了具有GPS的跟踪颈圈,再放归野外,监测它们的日常行为。

“我们发现,貉确实是一种充满好奇心的动物,到新地方后,会迅速确定一个小的活动中心,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白天躲在这睡觉,但会在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断探索,寻找水源、食物、潜在危险等,约两周后,它就会完成对这个地方的探索,”王放称,作为城市动物,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并且会在城市里不断寻找更安全的、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根据王放团队和林业总队的计划,2021年,将会再给10只小貉戴上GPS颈圈,并确保他们在松江、青浦等区的不同小区内进行生活。这样一来,全市范围内就会有十几只可以随时监测到轨迹的小貉。此外,全市范围内还安装有300多个红外相机的位点,包括大学校园、城市公园、相关居民小区等,可以密切监测到貉的活动状况。

“我们希望,能根据这十几只小貉在城市社区里的生活状况,收集到大量基础数据,再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再进行分析研究,并用一两年的时间,最终得到关于城市野生动物的一个管理方案。”王放称,除了貉,其实还有黄鼠狼、刺猬、野生鸟类等其它一些城市野生动物的数据收集。

将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完善管理措施

与王放一样,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也希望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

她告诉记者,作为野生动物管理部门,上海市林业总站正与王放团队合作,陆续收集城市野生动物生活状况的一些相关数据。在收集了足够多的数据之后,将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野生动物的不同类型,制订相应的收容救护指导性意见。

“比如幼鸟、幼貉等不同动物,它们的救护措施是不一样的。”李梓榕称,这些指导性意见会是全方位、整体性的,既包括管理部门应如何救护,也包括市民应如何做等,很多数据、信息都要梳理,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

此外,管理部门还将对城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的流程进行规范,并研究相应的体制机制,希望能结合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与收容救护相关的管理办法。“我们希望,随着新法规新条例的出台,相应的配套机制也能跟上,各方面措施都能理顺,包括提升救护人员能力素养、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在十四五期间都会有所提升。”李梓榕说。

据上海市林业局介绍,今年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以“爱上海,爱‘沪’野生动物”为主题,在为期1个月的活动期间,将开展“第十五届上海市民观鸟大赛”、“爱‘沪’野生动物趣味游戏”、“走‘镜’森林摄影比赛优秀作品展”以及专题科普讲座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注,积极倡导保护野生动物和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共建上海“生态之城”。

    责任编辑:徐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