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 | “驻”在群众心尖上的第一书记

安顺发布
2020-11-19 16:21
贵州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图为胡海玉在为农户传授种植经验

金秋十月送风爽,正是辣椒青熟时。西秀区宁谷镇张家井村辣椒种植基地里,辣椒错落有致、挂满枝头,在晨光照射下,青翠欲滴。农户们采摘、装框、搬运,丰收的喜悦写满脸庞。

“孟书记你看这些辣椒,个大肉厚,油亮亮的,安逸得很,准能卖个好价钱!”一大早,第一书记孟庆福来到基地帮着谋划下一步辣椒销售问题。瞅着面前眉眼带笑的村民和枝头沉甸甸的辣椒,孟庆福的思绪一下回到了刚驻村时的场景。

2018年2月,孟庆福被西秀区纪委区监委选派到宁谷镇张家井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既在乡镇任过职,又在区里扶贫办干过的孟庆福面对驻村工作信心满满,可到村第一天就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只见村委办公楼里除了村会计,其他村干部都不在岗,支书主任各自带着公章在家办公,群众需要办事竟还要跑到家里盖章。这让孟庆福错愕不已。

为了摸清情况,接下来的几天,孟庆福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了解。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不团结、村里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空白、农户发展积极性低等问题一个个摆在了孟庆福面前。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有山我就一座座翻过它。”孟庆福暗下决心要攻坚克难,贫困不除、群众不富誓不罢休。

“人心齐了泰山才能移。”孟庆福主动找到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员逐个开展谈心谈话,帮大家化解矛盾,解开思想疙瘩,千方百计让大家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

在他的努力下,村干部逐渐转变思想,把心思全部都转移到抓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来,“基层堡垒”的战斗力也大大增强。

要致富,先修路。为了给张家井村打通致富的“经脉”,孟庆福经过多方协调筹措,争取资金为村里硬化通村道路、修建机耕道3.1公里,并为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594盏。乡亲们肩挑手抬,摸黑出行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产业发展才是彻底拔掉‘穷根’的关键。”基础设施改善后,孟庆福将产业发展作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突破口。

张家井村耕地面积虽有6300余亩,但缺少科学规划,收益不高。

经过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分析研判,在充分考量了气候、土壤、市场、品种等因素后,孟庆福决定带领村民们种辣椒,盘活土地资源,找到“致富经”。

“不种不种,之前胡大姐种了,不仅没挣钱,还欠了一屁股债呢!”

“孟书记,我可不敢种,你瞧瞧胡大姐现在日子更难过了。”

踏出的第一步总是艰难的,孟庆福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动员改种时就碰了一鼻子灰。

村民们口中的“胡大姐”是该村贫困户胡海玉。2018年3月,胡海玉流转250亩土地种植辣椒,但天公不作美,在收成时赶上雨季,加之经验不足,导致辣椒减产,亏本负债。

“要消除农户心中的顾虑,还得先树个典型!”孟庆福决定“对症下药”,就从种辣椒吃过亏的胡海玉这里着手。

“海玉,销售上,龙头企业和你签订订单,实行保价收购。技术上,村里会请技术人员上门提供指导和开展培训。资金问题我也会为你想办法的……”为了打消胡海玉的顾虑,孟庆福成了胡海玉家中的常客。

“好!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在孟庆福的鼓励和帮助下,胡海玉心中重新燃起了种辣椒致富的火苗。

随即,孟庆福主动对接相关单位寻求技术和物资支持,很快,区农业局免费为胡海玉的辣椒基地建起了9个育苗大棚,保险公司还为胡海玉争提供了3万元的产业扶贫发展资金。胡海玉一次性种了300多亩辣椒。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辣椒长势喜人,收成大好,由贵州秀辣天下农业有限公司全部订单回收,除去种植成本一次性盈利52万元。胡海玉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

“孟书记说得对,我们要转变思路,大家要是有什么困难都可以给孟书记说,他肯定都会为大家解决的。”村里的乡亲们看到胡大姐种辣椒发了家,都到她家来取经。

截至目前,张家井村凭借“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成功带动全村120多户农户发展辣椒种植,面积达1100亩,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98元,把致富小辣椒做成了脱贫大产业。

“脱贫只是第一步,要想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产业发展还需‘再升级’。”群众们脱贫了,孟庆福又将目光投向了农产品深加工 。

2019年初,青山绿薯农业有限公司到张家井村考察,有意在该村建立一个红薯系列产品加工场。

“要是这个厂能落户我们张家井,那村民们就又多了一个致富的途径。”得知消息后的孟庆福心中大喜。

为了将这个企业留在张家井,孟庆福积极协调对接,帮助企业申请国家政策支持、流转土地、联系施工单位等,并积极促成企业与农户签订红薯收购协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0月,随着最后一批红薯加工设备安装完毕,该工厂正式投产。

张家井村的红薯摇身变成红薯粉、红薯干、红薯糕,运出小山沟,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我们的红薯不用自己拉到镇上去买了,挖出来以后,不分大小,工厂上门统一收购,再也不愁卖不出去了。”看着一车车丰收的红薯,第一个与企业签订协议的农户陈小华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照这个收益,只要抓紧干,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自红薯加工厂投产以来,陆续与张家井村208多农户共签订红薯收购协议,收购红薯250余万斤,为农户带来直接受益120余万元,还为该村提供105个岗位,真正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引进工厂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办自己的工厂,打造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谈到张家井村的远景规划,孟庆福眼里闪烁着光芒。

驻村两年来,孟庆福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真情,从凝聚人心到基础设施建设,从发展种植到产业升级,他用心、用情帮扶,一步步带领张家井村走出了一条“村有产业、家有就业、户有分红”的脱贫致富之路。

来源 清风安顺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扶贫故事 | “驻”在群众心尖上的第一书记》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