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风土识小|疫期重看“拱手礼”

澎湃新闻 05-14 08:46
握手已成为现代通行的礼仪,然而,疫情防控期间,出于社交距离的需要,握手是要暂时告别的。 一些学者与医学专家因此呼吁可适当恢复拱手礼,拱手礼又名作揖礼、抱拳礼,起

握手已成为现代通行的礼仪,然而,疫情防控期间,出于社交距离的需要,握手是要暂时告别的。

一些学者与医学专家因此呼吁可适当恢复拱手礼,拱手礼又名作揖礼、抱拳礼,起源于上古时代,早在商周时期的一些考古发现中就已经能看到拱手礼的雏形。作揖的最初含意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对于对方的“敬”意,而在拱手礼的演化过程中,又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显得更加的富有情调。

晚清人们在过节时行拱手礼 仲富兰收藏

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或者身体力行,在人际交往中实行传统拱手礼的方式。此情此景,让我好生感慨,新冠病毒主要传播方式为呼吸道和接触传播,戴口罩、勤洗手,免除人际交流中的“握手礼”,改行我国流传千年的拱手礼很有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际交流在所难免,平日里握个手也是人之常情,可眼下,还是避免握手为好。但是对于老朋友、老首长,久未通疏,见个面,手一接触,马上去洗手,显得有违礼节;担心病毒传播而不行礼,也有违人之常礼的礼节。行“拱手礼”就是避免此种尴尬的最好方法,而且是更加卫生的一种礼节。我想起了上个世纪80年代甲肝流行时,新闻界的老前辈、新民晚报社老社长赵超构先生在“未晚谈”撰文倡议疫情期间改行拱手礼,那篇文章的观点至今还长留在我的记忆里。

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人,双手相交于胸前,为拱手礼的萌芽 仲富兰收藏

拱手礼,又名作揖礼,起源于上古时代,早在商周时期的一些考古发现中就已经能看到拱手礼的雏形,如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人,双手相交于胸前,很类似于后世的拱手礼,清代学者阎若璩说“古之揖,今之拱手”。元代学者戴侗在《六书故》中解释“揖”为“拱手上下左右之以相礼也”。可见,作揖便是拱手为基本姿式,辅之以上下左右的具体动作而成的一种礼节。至于拱手的姿式,最初是双手抱拳前举,模仿于前面带手枷的奴隶。这大概可以从古甲骨文中能够找到蛛丝马迹,有学者考证《甲骨文编》“执”字的写法,林林总总的与“执”字有联系的有32个,也许写法有点殊异,但大体离不开“枷”和“人”的象形二字组成。如果将枷打开,将人的两腕纳入手枷中,然后用绳将两端绑紧就构成甲骨文中“执”字字形。这恰似带手枷的奴隶跪坐或站立时的形象。可以说,这是从字源学上解释了拱手礼。

拱手礼又叫作揖礼、抱拳礼,据《说文解字注·手部》记载:“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中国礼仪的核心就是谦卑自我,敬重他人。据说,古人拱手,有模仿奴隶带手枷的情景,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意思是愿作对方之奴仆。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这与西方人喜欢身体亲近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就如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除第一句以“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开头外,通篇都是以“仆”自称的。这个“仆”本意是奴隶的意义。自称为仆,当然是一种自谦敬人的礼貌用语,表达自己愿作对方的奴仆,以供指使之意罢了,作揖的最初含意就是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对于对方的“敬”意。

清代倡导行拱手礼 仲富兰收藏

《论语·微子》曾载:“子路拱而立。”这里子路对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礼,或者叫揖礼。据说中国古代的礼仪绝大多数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开创的 “周礼”。周公所“作”的礼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周代礼乐文化的主要内容也都保存在“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这三本经典之中。在《仪礼》中,就规定士与士之间的交际礼仪叫做相见礼,而拱手礼就是相见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拱手礼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于胸前,目视对方,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问候语。因为古人认为人的右手常常手执武器,阴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而对于女子来说则正好相反,应该是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中国古代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

清代人们交往实行的拱手礼 仲富兰收藏

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加之我国自古就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敬意”,正是通过拱手作揖的礼仪,避免了男女见面时的尴尬,同时也能向他人表达敬意。所以,拱手礼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礼仪举止。

西方人见面时的常用礼节是握手礼。据说握手礼源于中世纪的骑士们。战争期间,骑士们都穿盔甲,除两只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铁甲里,随时准备冲向敌人。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后来,这种友好的表示方式流传到民间,就成了握手礼。当今行握手礼也都是不戴手套,朋友或互不相识的人初识、再见时,先脱去手套,才能施握手礼,以示对对方尊重。另一种说法,说握手礼源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那时,人们在狩猎或战争中,手上都拿着石块或棍棒等防卫武器,倘若途中遇到陌生人,如大家都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后来,这种礼俗就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

20世纪40年代常见中外交往礼节之一——相互握手 仲富兰收藏

1974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表演者握手 仲富兰收藏

我们不能否认握手礼的价值,它实用、简单,通用性强,最重要的是时间宜短,要热情有力,要目视对方。如果握手时,罔顾左右,左顾右盼,就很不礼貌,显出几分功利和虚伪,当然也就毫无美感可言。而中国的拱手礼,看起动作稍显复杂,其实蕴含着无尽的审美意味,更具有人文关怀和审美情调。在拱手礼的演化过程中,又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显得更加的富有情调。如由拱手礼演变而来的抱拳礼,其动作背后的寓意: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

春秋以降,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典籍留存,拱手礼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这个礼节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这本身一个奇迹,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古老的中华文化赋予了拱手礼独特的审美内涵,当人们相互之间在行拱手礼的过程中,也时刻感受到我们的先民和祖先博大的文化创造力,使人感受到古老的中华文化独具风骚的精神气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们更有责任恢复民族的传统礼仪,使我们炎黄子孙及其子孙后代能够在传统礼仪方面也能够完善自我,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