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建军大业》导演刘伟强: 这帮年轻演员很拼

澎湃新闻 07-28 16:53
作为香港导演,被这样的主旋律“命题作文”委以重任,刘伟强坦言压力大,但他也知道要想办法克服,“最大的压力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看好一个香港导演去拍这类电影。”

视频编辑 薛松 实习生 金玥(02:51)
刘伟强导演接到《建军大业》剧本的时候,他和大部分观众的第一反应一样,说:“啊?怎么找我拍这个?”

之后两年,他把能找到的关于建军那段历史的资料都看了,并请教历史专家相关史实。监制黄建新说,刘伟强那里的资料书籍堆起来,有三个人那么高。

作为建军九十周年献礼片,“建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7月27日正式上映,这部由香港导演执导的主旋律影片,加入了更多商业化的元素,大量爆破场景时刻刺激着观众的肾上腺素,众多当红年轻演员的加盟也让这部电影更加吸引年轻观众的目光。

刘伟强在《建军大业》的拍摄现场。

无论是作为摄影师,还是作为导演,刘伟强都早已得到认可,拿过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为华语电影作出了突破和革新。

拍摄《建军大业》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刘伟强是第一次,“压力大得不得了,最大的压力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看好一个香港导演去拍这类电影。”

《建军大业》拍摄现场

拍片速度快是刘伟强一贯的导演风格,这一点在业内有口皆碑。《建军大业》拍了四个半月,在刘伟强个人的拍片经历里也是最长的。在四个半月的拍摄期间,剧组辗转多地取景,跨越近十个省市,每个场景都力图还原真实历史。

由于电影牵涉到许多历史人物及事件,因而在选角及细节把控上都需要十分慎重的考量。比起前两部《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这次的演员更加年轻,年轻到人气爆棚而演技远没有锤炼到足够令人信服,所以也一直争议不断。

刘伟强几乎在每一次电影的宣传中都在澄清,这些被选择的演员和开国元勋们建功立业时的年纪相仿,似乎也是为了强调这一点,电影里每一个人物出场都要标注当时的年龄。比如刘昊然饰演的粟裕,那时候才19岁。

而从群星灿烂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走过来的刘伟强也认同,明星们的号召力对于电影是一件好事,而且这些年轻演员都非常努力,他欣赏这些年轻人在拍摄过程中展现出的能量和动力。

因为演员们当红,戏份又分散,刘伟强专门组织了100多人的“跟组演员”团队,这些人中还有不少真正的退伍军人,他们的工作是让刘伟强在正式开拍前充分排练每一场戏的调度,确定每一个炸点和对应的机位,不像有些戏是到现场再实地发挥着拍。

粟裕攻打南昌城楼

建军过程中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面面俱到并不容易。刘伟强抓住“四一二白色恐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河坝战役、井冈山会师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间穿插一些党内和党派之间的斗争。大场面炸得遍地开花,小别离也有揪心的撕扯。

“每一部电影我都付出很多心血去拍。这次《建军大业》我付出了比平时拍戏四倍的力量去拍,花了四倍洪荒之力去拍,我想要拍出来让观众觉得好看。”刘伟强说。

【对话】

把建军历程拍出电影感

澎湃新闻:你之前看过“建国三部曲”的前两部吗?对这类主旋律电影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刘伟强:嗯,看过。我都是用一个欣赏电影的角度来看这类电影的。

澎湃新闻:有没有问过出品方为什么会找你?

刘伟强:我当时觉得:“哈?为什么会找我?”然后对方就说这个很适合我拍。我问为什么适合我拍?他说有很多场面是你会懂(怎么)拍的,我说你先给我剧本看看。

我看了剧本之后,觉得挺有趣的,很多场面是可以很电影化、电影感地去拍。我就觉得,既然你们这么大胆找我拍,我就去拍吧。

然后就要去找很多资料,找很多专家告诉我,1927年的战况是怎么样,找人说很多故事给我听,我听了之后觉得是有发挥的。我们真的很努力去找很多人帮忙,我要花很多时间进去那个时代,才能拍出拿手的东西出来给观众看。

澎湃新闻:这种“电影感”具体是指哪些部分呢?可以举个例子吗?

刘伟强:我接到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从开篇起就很有电影感,不然我是不会拍的。

电影一开始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展现出时代的动荡不安。接着非常有电影感的场景是南昌起义,是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对于怎样还原这段历史,怎样呈现战争场面,在看到剧本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许多画面,而我要做的就是如何用我的电影语言去把这些东西展现给观众。

《建军大业》的爆破戏

澎湃新闻:《建军大业》涉及到许多场战役,看过片觉得爆破场面十分震撼,这是拍这部电影你最想发挥的部分吗?

刘伟强:我在拍的时候只想着要拍得好看。我很喜欢拍战争片,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就很喜欢看战争片,所以我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就觉得很喜欢,就想着要怎么拍,怎么拍南昌起义,怎么拍三河坝战役,那个战壕该怎么弄,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很多概念,然后就很想去实现它。有人会说我没有拍过什么战争片,但是我看过很多。

当然,这个电影的完成与我的整个团队息息相关,比如我的武术指导、爆破师。我们团队要经过一次次的开会讨论和排练才能完成这个戏,而且要特别注意消防安全,因为这种爆破场面很容易出现受伤的状况。我们的爆破场面很大,爆破组每天埋下的炸点有数百个,所以这是我们在拍片的时候一个比较重的负担。但我们坚持要把这部电影拍好,并且要拍得好看。很多人不看好我们,觉得我们拍不好,但是我常常说我们要争气,不能丢脸。

澎湃新闻:片中所呈现的真实历史比重是多少?有没有做一些戏剧性的发挥?

刘伟强:电影当然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最主要的还是要怎么去塑造还原历史,如果有虚构的部分的话也是要依据历史的。

澎湃新闻:关于那段历史中各个事件,叙述的侧重点怎么取舍?

刘伟强:当我接了剧本,感觉剧本是挺长的,我怎么去把一个很长的剧本浓缩为两个小时的电影?这个我就觉得是很难的,把剧本浓缩花了我和黄建新、编剧们很多时间,因为有些历史内容我不能省略,但是我觉得真的太多对白了,不够电影感,我们就花时间在剧本上弄了很久。

我们觉得整部戏应该浓缩为四大部分,就好像一开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四一二”中,不光有关军人,还有很多学生,还有各方势力,所以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熟悉资料,了解当时情况是怎么样。

周恩来(朱亚文饰演)面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死难者

之后,我就定了第二个最重要是南昌起义,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南昌看,那时候他们怎么去打南昌,我跑去很多很多地方去实地考察。

然后三河坝战役,我觉得这是最难拍的一部分,因为觉得这场仗是在整个电影最重要的靠近结局的一部分。几万人去攻击三河坝,以朱德为首的少量军队怎么去坚守三天。三天说出来很短,但是那三天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我们都要想办法精彩地将它呈现出来。

第四部分就是井冈山会师,我们就将电影分为四大部分。当然过程中还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也要想办法有所取舍地呈现给观众。

因为电影好,这么多明星才会来

澎湃新闻:年轻演员的争议一直伴随着电影,这个算是一种压力吗?

刘伟强:1927年,毛泽东是34岁,周恩来是29岁,叶挺是30岁,粟裕是19岁,正因为他们当时的年龄是这样年轻,就要求我一定要找些年轻演员去演的,这是顺理成章的。

我很惊讶这次找来的年轻演员,他们是很认真去揣摩,哪怕他们总共只有两天、三天的戏份,他们其实很认真去了解他们所饰演的人物是谁,他们其实很努力去看很多书,欧豪就拿很多书去看,去了解叶挺是怎样的人。

刘昊然他才19岁,他也很清楚粟裕这个人是怎样的。因为他爸爸这一辈是军人,所以他对这个角色是重视的。

李易峰演何长工这个角色,他也很努力去找很多书,去了解何长工是什么人。何长工在戏里看起来戏份不多,但是这个人是对建军是有很大作用的,当时的军旗是他设计出来的。

所以他们很认真去处理他们的戏份,不是随随便便来客串着玩儿的。这部戏在我看来并不是“数星星”的电影,我觉得他们真的很努力去演出。

李易峰饰演何长工

澎湃新闻:这种非常多的明星共同参演一部电影在前几年其实是开创了一种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方向,你是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类型模式的?

刘伟强:我觉得不只是主旋律电影有这种模式,很多电影都是这样的。我觉得很多明星共同参演是好事啊,他们来参演这部电影说明电影是好的他们才会来。你们说“数星星”,我觉得很好呀,星星多好看呀,blingbling的。他们来帮忙完成这部电影,每个人都很努力,我看到就觉得很开心。有些演员只是来客串三天,但也做了很多功课,我觉得非常欣慰。

澎湃新闻:片中那么多的明星和人物会给你来怎样新的挑战呢?在人物塑造上,如何平衡各个人物的戏份和叙事规则之间的关系?

刘伟强:其实每部电影都有很多人,这是导演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怎么处理剧本的问题。

在这部戏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五六个人吧,刘烨饰演的毛泽东、朱亚文演的周恩来、黄志忠演的朱德,还有贺龙(王景春饰演)和叶挺,虽然旁边还有许多别的角色,但主要就是围绕这五六个人来展现这一段历史的。

刘烨饰演毛泽东

澎湃新闻:片中很多年轻演员都是第一次饰演军人,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挑战,对导演来说和那么多年轻明星一起合作是否也是一种挑战呢?

刘伟强:我觉得对演员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他们很多人之前都没有参加过军训,来我这里拍电影先要进行军训,练习跑步、拿枪,进行锻炼。和他们合作当然也是一个挑战啦,不过我觉得非常愉快,因为他们都很努力。

澎湃新闻:作为香港导演拍这部片子有哪些优势呢?比如观念上、拍摄理念上?

刘伟强:我觉得没必要分香港导演还是内地导演。我1992年就来北京拍戏了,我的工作室也在北京。我们一直是一家人,没有什么好区分的。

拍电影我主要是尊重我的想法,每个电影都需要很多技术、技巧的支持,需要很多人来帮忙,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合作。我的武术指导、爆破专家,还有韩三平、黄建新他们,我们是一组人在完成这项电影事业,让一部电影好看,不能说只有一个人好,要整个团队优秀才能让电影好看。

澎湃新闻:在《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中有很多香港演员的加入,这次为什么几乎没有选用香港演员呢?

刘伟强:这个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合不合适的问题。我觉得要拍这些革命前辈还是内地的演员更为合适一些。

朱德(黄志忠饰演)在三河坝战役

澎湃新闻:你对这一部的票房及口碑有怎样的期待呢?

刘伟强:从很多天前我就开始出席各地的电影发布会,有南昌、北京、上海。每次我都很激动,观众们也很激动。很多观众会说拍得很好,发自内心地谢谢我们拍了这样一部电影,这让我很开心,还有观众说比预期的好很多倍。不过,最开心的还是他们说看完觉得很感动。

还有,比如说朱德在三河坝战役的那场戏,要留下两百人善后,“父子同军,留下父亲;兄弟同军,留下哥哥”。我觉得我现在说起来还是很感动,希望观众们走进影院都能被打动。

【以下是刘伟强对年轻演员的评价】

张艺兴饰演卢德铭

张艺兴很拼命。他其实没有拍过太多动作戏,我记得他拍一场中枪倒地的戏,这个镜头他没用替身,他真的很拼,因为是拍摄全景,地上什么防护措施都没有,他就“砰”地倒下去,不小心头撞到地上。我吓一跳,我怕他真的脑震荡。但是可能他年轻吧,也可能他有一点跳舞的底子,所以人没事。

其实拍另一场他是有点惊慌的,是我拍用火烧他。他问我,“导演怎么拍?”我说:“你站在这里,我就用火烧啊。”他说:“真的吗?”我说:“真的用火烧。”当然不是啦,我是用真的火加假的火夹杂着烧他,其实很安全的。

我觉得他们也都是一帮挺好玩的年轻人。

大概是他拍到第三天的时候,他来找我,我说:“有什么问题?”他说:“导演为什么你拍戏拍得这么好?”我说我是导演,导演当然拍得好。我说从第一天开工之前我们就筹备了很久,每一场我都想好了怎么拍,每一场我们都有一个大概的概念,然后就把它实拍出来。他说哈?导演拍戏是这样的?我说要这样的。

他有学习的精神,我觉得他是有想法的,也想当导演的,所以他就问我这些问题。他看见我准备很多资料,他才了解真的要拍一个作品是要筹备很多东西的。我看出来他是一个很有兴趣学习拍戏的小朋友。

马天宇饰演林彪

马天宇,我对他欣赏,我拍一场在树林的戏,有很多爆点,他要连续跳过很多洞、很多树。我说马天宇你行不行的,他说“来呗”。我拍到第二条,就知道他真的可以的。

其实他们这帮人很拼的。我的想法就是拍这帮年轻人,我要拍一个很拼命的精神出来。有他们这些演员和这个精神出来,你会觉得这帮年轻的人是拼的,在电影里他们是很有能量、很多动力的感觉。

董子健饰演邓小平

最开始我其实很头痛,找谁演邓小平呢?有谁像他呢,想了很久。工作人员给我看董子健,我说董子健像吗?然后找很多资料,拼出来看,真的有点像。

我觉得他虽然戏份不多,但是他演得很有趣,当时他有场戏是跟毛泽东碰面,因为毛泽东是不懂用刀叉的,那时候邓小平就教毛泽东怎么用刀叉。我觉得他演得很自然,虽然只有一天的戏,但他很快就进入状态了。

白宇饰演蔡晴川

白宇是挺重要的,因为在三河坝最后一天,朱德说,我们要留下200个人去死守三河坝,白宇演的蔡晴川就是死守三河坝的其中一个人。这个人物不但是有激情,我觉得也是蛮伤感的。他叫陈毅他们赶快走,他说你们是未来中国的希望。这段文戏我觉得他演得很好。

当然我觉得他也很拼,有一个镜头就是一个爆破爆他出来,滚到山头再回去按引爆器。这是我全片最难拍的一个镜头,当时大概我们有200个爆破点。能顺利完成我是很开心的。

白客饰演瞿秋白

其实我从第一天开始就说,我们应该找一些年轻的演员,去演这个戏,拍之前我就跟白客、小爱(饰演叶剑英)他们碰过很多次面。很多人说他们是专演搞笑的戏,可能对这个角色不合适。但是我跟他们接触之后,我说他们没问题,他们是完全可以演这类角色,他们演瞿秋白、叶剑英是完全可以的。

李沁饰演杨开慧

李沁跟很多演员一样是做了很多功课来的,杨开慧是谁可能她比我更加清楚。有一场戏是杨开慧带三个儿子送毛泽东去革命,这场戏虽然很短,我觉得拍得很感动。尤其她有一句对白对毛泽东说,“不要回头,走。”三个儿子就在喊“爸爸”。

这个场景我是很感动,我要求李沁不要演那种很套路的哭戏,我说杨开慧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女性,支持丈夫去搞革命,她不能哭得很有戏剧性。这场戏在拍的途中,我就觉得很感动。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