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的B面|如何处理因疫情而增加的塑料垃圾

澎湃新闻 01-15 16:46
过去近一年中,人们与新冠病毒“相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口罩、消毒液成为必需品,线上购物需求显著增加,不少电商也趁此契机进入生鲜领域开启配送业务。在这些受到广泛

过去近一年中,人们与新冠病毒“相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口罩、消毒液成为必需品,线上购物需求显著增加,不少电商也趁此契机进入生鲜领域开启配送业务。在这些受到广泛关注的趋势背后,其实还有一种品类消费的显著增加——塑料制品。

新冠疫情的危机再次强调了塑料制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得益于其轻质、易弯曲、耐用、透气性等特点,塑料制成的防护服、手套、口罩、面罩,以及塑胶手套、围裙、塑料袋等专业医务用具的替代品,均在疫情中成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应对疫情,一些国家甚至暂时中止了正在实施的“限塑令”。

来自南非的两位关注气候变化和废弃物处理的科学家通过计算得出,疫情期间,全球78亿人口对口罩和医用手套的消耗量就分别达到了1290亿个和650亿双,这一体量在疫情前几乎难以想象。疫情让我们多消费了多少塑料?

正如上文所说,疫情期间人们对塑料制品的需求集中在疫情防护和在线消费两个方面。

疫情防护对塑料的需求可以总结为个人防护装备(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消费导致的塑料消费增加。此类消费中所使用的塑料大部分是由聚氨酯或聚氨亚酯(PU)、聚丙烯(PP)、聚碳酸酯(PC)、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聚氯乙烯(PVC)制成的。其中,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PP)是很少被回收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是防护服、垃圾袋、塑料包装、面罩、口罩、护目镜、手套和手部消毒液瓶的主要组成部分

从数据中,也许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个人防护装备所导致的塑料消费增长幅度。根据中国生态环境部的消息,疫情期间,武汉每天产生约240吨医疗废弃物,其中塑料所占比例较大,而疫情前这一数字为每天40吨。世界经济论坛的分析则估计,疫情之下美国两个月的医疗废弃物产量基本等同于疫情前一年的产量。

塑料消费大量增加的第二个源头则是在线消费所带来的配送到家服务在疫情期间的增长。配送到家服务所需的包装盒、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等均为塑料制品。疫情引发的抢购更使情况恶化,人们因为担心资源短缺而大量采购厕纸、食品等,均间接增加了对塑料制品的消耗。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疫情期间新加坡因城市封锁而增加的外卖和配送到家服务制造了1334吨塑料垃圾。Statista的数据也显示,在2020年3月,以沃尔玛为代表的日用品配送app的下载量在美国出现了飙升。

然而,即使塑料在疫情防控中扮演了“救星”的角色,也不能掩盖其难以降解的特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毕竟,各国塑料处理业的生产力是由疫情前的塑料产量决定的,在疫情已经成为“新常态”的现实下,塑料处理业是否还有能力应对大量增加的塑料消费需求?

国际咨询公司摩根大通的研究人员通过在线检索挑选出59篇期刊文献、23篇主题报告和14篇时事文章共96份文档进行文本分析后发现,新冠疫情造成区域封锁让塑料处理行业的运输活动明显减少。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市场对回收塑料制油这种替代方式的需求下降,间接导致了塑料回收行业进一步缩水。同时,保持社交距离的要求也让一些程序复杂、涉及人员聚集的垃圾处理工作没有条件继续进行。

针对这一情况,研究人员认为,世卫组织提出的对个人防护装备和其他塑料废物进行焚烧的建议,在实际情况下能尽量高效地满足疫情“新常态”的需要。但是,使用焚烧炉不可避免要涉及空气污染的问题,在这方面欧洲国家的做法值得参考。丹麦、芬兰、波兰和瑞典等国有超过50%的城市固体废物和塑料废物均要使用焚化炉处理,为降低污染,所有焚化炉均加装了空气污染控制设备。这一方式既能提高塑料废物的处理效率,也能将燃烧塑料所产生的能量应用到城市管理和产业建设等其他方面。

不过,焚化与严格的空气污染控制相结合以处理疫情严重时期大量增加的塑料垃圾,在短期内是最为方便的选择。而长期来看,各国依然需要启动科学的废物管理层级系统,关注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