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协记忆】打开动物科研世界的大门——记不断发展壮大的江苏省动物学会

1957年,南京大学陈纳逊、陈义,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钰,南京农学院皱钟林和南京师范学院尤大寿等教授致力推动江苏省动物学的研究、教学和科学普及,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南京分会。1961年,在中国动物学会南京分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江苏省动物学会,活动日趋规范化和常态化。目前江苏省动物学会的挂靠单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有理事75人,常务理事25名,会员700多人,在动物学科研、教学和科普、服务社会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江苏省动物学会首届理事长陈纳逊教授

注重教材 建设潜心培养动物学人才

20世纪初,中国早期的高等学校没有设立专门培养动物学人才的系科,仅在博物科(部)或农、林科里开设动物学方面的课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了中国学者秉志教授创办的第一个生物学系。

南京大学陈义教授编写的《无脊椎动物学》(1954年)和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编写的《动物学》(上)(1960年)曾受到好评,《动物学》(上)后经修订作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无脊椎动物学》(1965年出版)。

1994年,南京医科大学赵慰先教授主编的《人体寄生虫学》第二版出版。1999年,南京医科大学沈一平教授主编的《寄生虫学与临床》第二版出版。

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教学团队编写了系列教材,如《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生态学精要》《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手册》《生态学实验指导》《山地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南京地区常见鸟类图鉴》《生物进化与分类原理》《进化论的产生与发展》等。

▲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立足江苏地区 不断深入动物学研究

1978年,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淡水水产研究所建立。江苏省农林厅于1991年组织了“江苏省蛇类资源调查”,于1997年开始进行“江苏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

南京师范学院周开亚、钱伟娟、李悦民发表《白鱀豚的骨骼和分类位置》,建立白鱀豚科。

南京农学院的黄其林、田立新自1978年起,开展毛翅目昆虫的系统学研究,后获农业部颁发的技术改进一等奖。

南京农学院匡海源于1979年对瘿螨开始研究,并于1980年报道中国第一个新种。此后编著了《中国经济昆虫志--瘿螨总科》。

1985年,省农业科学院范必勤依靠其研究的新技术生产了大量纯种安哥拉兔,获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993年,南京大学生科院陈建秀教授开始进行中国跳虫的研究,并逐渐形成规模和团队,报道了大量我国种类,成为我国土壤动物研究的重要团队。1995年,南京师范大学尤大寿和归鸿研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第48册:蜉蝣目)、中国科学院湖泊与地理研究所朱松泉研编的《中国淡水鱼类检索》、南京农业大学洪晓月的《The EriophyoidMites of China》等专著出版。

1996年,南京农业大学田立新、杨莲芳和李佑文教授研编的《中国经济昆虫志--毛翅目(一)》出版。

1987年,陈德牛、高家祥编著的《中国经济动物志》(陆生软体动物)一书出版,报道江苏软体动物有16种。

1991年,苏州医学院李允鹤教授主编的《寄生虫病免疫学及免疫诊断》出版。

2000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王文研究组开展河蟹“颤抖病”研究,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制订了水产养殖疾病测报技术规范,累计示范应用面积120万亩,辐射推广面积200万亩。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积极建言献策 开展动物保护与科普活动

1982年,南京师范学院周开亚分析了导致白鱀豚死亡的原因,并首次提出迁地养护的保护设想。

1983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江苏省盐城地区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

1986年,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建立。当年8月14日,世界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赠送的39头麋鹿到达自然保护区。

1998年9月28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对外开放,展出动物280余种。

作者:周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