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太阳更火热的是“元江同心”——元江县持续发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守望相助,热情元江”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题,更是元江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真实写照。

诗人晓雪在《情思潮涌太阳城》一文中写道:“阳光,阳光,元江在我的心中,到处铺满阳光。”在诗人眼里,元江的露珠、江河、草木、百花、鸟儿都在阳光下竞相展现着元江的美,竞相诉说着元江的事……

元江是玉溪市三个民族自治县之一,这里居住着包括哈尼、彝、傣、汉、白、拉祜、苗等8个世居民族在内的3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的82.4%。元江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渊源深厚,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发展的缩影。

中共元江县委书记瓦庆超说:“过去,元江的发展得益于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进步;现在,服务和融入玉溪市‘一极两区’发展定位,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民族团结进步;未来,元江要实现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更离不开民族团结进步。”

在元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好中国梦的元江篇章成为全县上下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元江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县21万各族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

元江的“红”与“脉”

元江是滇南革命斗争的摇篮,在当地的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同胞是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早在抗战胜利前后,一批从外地读书回到元江的进步青年,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后毅然走上红色革命的道路。他们同元江的共产党员积极发动群众,团结争取当地民族上层人士李和才,1949年8月11日,李和才毅然决定将其私人武装交给边纵十支队整编,并命名为“滇南人民护乡第一团”。从此,元江县境内诞生了一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人民武装,他们为滇南及云南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李和才故居成为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李和才的铜像下方是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跟定共产党就像竹筒倒豆。”这句话,既是这个哈尼族汉子的心声,也是元江各族人民的选择。

步入新时代,元江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中,把“党建引领”置于“七大工程”之首,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不断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元江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纳入各级各类培训主题,压实工作责任,提高思想认识,不断扩大“两个覆盖”工作,在哈尼族、彝族、傣族等民族文化学会中建立健全党组织,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同时,成功打造元江7个党建引领民族团结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着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在元江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理念,推动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度融合,立足多民族在这里共同发展的历史事实,弘扬多民族在这里交融创造的灿烂文化,保护多物种在这里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全县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元江的“山”与“坝”

从高速公路到元江就是一条宽敞笔直的大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贴心地为你遮挡着炎热的阳光。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7%的元江,因河谷坝区的热与瓜果飘香而闻名。各族群众在山区、坝区大杂居,小聚居,覆盖全境全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造成了客观上的发展不平衡。“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成为了元江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元江县曼来镇红旗村委会大西蒿村民小组,是一个以拉祜族为主的村民小组,山高路远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元江通过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融合双推进,在大西蒿强党建、树新风,建新房、投产业,通道路、美村貌。现在,拉祜族群众正依靠自己勤劳与奋斗,沿着乡村振兴的大道迈进。

大西蒿只是元江县“直过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元江把独有的资源禀赋和时代浪潮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山顶蓄水、山腰发电、山脚灌溉”的发展思路,创出了一条“治水办电,山坝结合,开发热区,振兴元江”的发展之路。不断激活山区和坝区协调发展的活力,成为当时热区开发的典型范例。

洼垤乡曾是元江两个贫困乡镇之一,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地区,当地人民对水的渴望胜过一切。为彻底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先后建设了27座机械提水工程,让清泉上了山。“都说水往低处流,这世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广大老百姓着想,让水往高处走!”这是一位彝族老大爷发出的感慨。

近年来,元江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以实施好“普惠共享”工程为引领,不断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把全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和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推进产业帮扶、扶志扶智全覆盖,不断加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山区坝区在发展优势上各显其能,在发展目标上融为一体,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向着幸福的目标奔去。

元江的“热”与“融”

“守望相助,热情元江”是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在元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同胞始终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各民族文化相互辉映、和谐共生,在同心同德中谋求发展实效,在不分你我中共享发展成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元江县民族宗教局局长王振锋告诉记者:“热,是元江的特点,这不仅仅体现在气候上,更体现在元江各族群众的文化中,性格里。”元生万象,江阔水长,一路走来,元江各族人民始终秉持古道热肠、热情大方的醇厚品行迎接八方宾客,始终以谦虚谨慎的态度拥抱新思想、接受新事物,不断在学习中成长,在发展中进步,这种坚实而温暖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散发出璀璨夺目的时代之光。

每年的11月,是元江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这个月里,舞台上,各族群众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唱响了歌颂党恩的歌曲。广场里,一幅幅民族团结的标语和一份份宣传材料,传递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聚集而来的各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一张张笑脸让元江变得热闹而温暖。

聚在一起,融在一起,是元江的传统。元江民族众多,节日丰富多彩,但没有一个节日是封闭的,中华传统节日大家一起过,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大家也一起过,春节、端午节、中元节,哈尼族“十月年”,彝族“火把节”,傣族“花街节”……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参与中,在大家的共同交融中,构建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021年1月15日,《玉溪市九县(市、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在元江签署,玉溪市九县(市、区)以“团结进步、协同推进、共同发展”为宗旨,结成创建联盟,为元江民族团结进步再添热度。“元江各民族语言相通,生活共融,一个家庭有多种民族成份,不同村寨与社区不分彼此,互帮互助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常态,这是我们元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基础和底气。”王振锋说。

元江的“谋”与“为”

4月7日,元江县委民族工作会议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推进会召开,这次会议,也成为元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指引下,以“政治能力变强、学习研究变实、效率节奏变快、工作方法变优”的“元江四变”践行“玉溪之变”,推动着元江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新的佳境。会议提出,全县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抓手,全面推进元江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七大工程”,即:党建引领工程,以政治统领民族团结;普惠共享工程,以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凝心聚力工程,以同心共筑民族团结;交融互建工程,以文化铸牢民族团结;社会治理工程,以法治保障民族团结;示范引领工程,以典型带动民族团结;“同创共促”工程,以督导推动民族团结。充分用好“民族团结+N”、创建联盟、“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三种模式,拓展深化创建活动,打造类型丰富的示范典型,积极申报推荐国家、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打牢全县创建基础,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我要创”的意识,营造“大家创”的氛围,立足各地特点和行业特色,探索实践共性化与差异化结合的创建路径,促成全县面上“百花齐放”的创建局面。

天气渐热,收获将至,元江满山满坡的荔枝、芒果、龙眼、火龙果、菠萝蜜在枝头即将成熟,而比水果更香更甜的民族团结进步硕果,一直在这片热土上沁人心扉……(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龙兴刚)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