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 国歌唱起的地方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桓仁这片土地,那一定是红色。

东北抗战期间,义勇军将士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英雄气概,与日寇浴血奋战,谱写出一曲曲英雄赞歌。在那段红色的岁月里,这曲赞歌久久回荡在桓仁这片热土之上,并孕育出了国歌的重要素材。

如今,走进位于桓仁的辽宁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门前赫然立有一座石刻,上面镌刻着“国歌唱起的地方”几个大字。向更多人传唱着——桓仁,国歌原创素材地。

《风云儿女》电影海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指示各地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派遣一些党员如赵尚志、杨靖宇等到东北各地参与到抗日队伍中,组织开展抗日斗争,整合抗日力量。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抗日斗争风起云涌。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辽宁民众自卫军为其组成部分,为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区,后重组为第三军团。

唐聚五将军于1931年10月到桓仁等地组织民众武装抗日。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师范学校操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大会”。会场悬挂“荡涤丑虏”“还我河山”巨幅条幅,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五宣誓时划破手指血书:“杀敌讨逆,救国爱民”,组成了十八路军,总兵力10余万人,后扩展到三十三路军20多万人。

辽宁民众自卫军司令部向国民政府、全国各界发出通电,先后发表《告民众书》《告武装同志书》《告东北父老书》等。辽宁民众自卫军驱除日寇、打倒伪满洲国、不当亡国奴、救国爱民的壮举成为令国内外瞩目的新闻。辽宁民众自卫军的誓词、诸多通电文告慷慨陈词、振聋发聩,有许多如雷贯耳的豪言壮语。如《告武装同志书》中:

“哪能甘心作亡国的奴隶”“振作起杀敌卫国的精神”“要知道现在是中国存亡的关头”“我们被压迫的同胞们”“团结起来”“响应起来,风起云涌起来”“万众一心”“我们东北民众已气愤填膺”“不畏炮火,故喊杀愈烈,冒弹雨直进”。

《告武装同志书》中的词句段落以及《血盟救国军军歌》《义勇军誓词歌》与国歌歌词都是很相近的,这也成为了国歌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1933年1月,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唐聚五率部到长城古北口一带抗击日寇。古北口战役的战场上汇聚了上海、北平、天津、南京各报、电台以及电影公司采访采录人员,各大媒体称古北口战役是长城保卫战“激战中的激战”。

国歌歌词作者田汉曾任中共左翼联盟党团书记,参与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主编《抗战日报》,采访过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总指挥唐聚五将军。当时,田汉、夏衍组织拍摄《义勇军大血战》纪录影片,在北京首映时还特邀唐聚五等人观看。对于辽宁民众自卫军的成立及誓师大会以及后改编为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古北口战役,田汉都比较熟悉且一直密切关注,他以长城古北口战役为题材创作了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夏衍又将其改编成电影脚本。然后由田汉撰写了该部影片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夏衍随即将歌词交给青年音乐家聂耳谱曲。

《风云儿女》公演后,1936年5月,杨靖宇在桓仁铧尖子一带开展一场政治攻势,将从北京录制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歌曲教给大家传唱,让这首歌首先在南满地区从桓仁抗日游击区传播了出去。

《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华夏,激励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驱除日寇,创建新中国。今天,中华儿女高唱这首国歌砥砺前行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

国歌诞生的过程

1949年6月15日,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召开。会议上,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小组。第六小组的任务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会议决定公开向全国人民代表启事,征集意见和方案。会后,在《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新民报》《大众日报》《光明日报》《进步日报》《天津日报》上连续刊载8天。国内各报以及香港等海外报刊也都予以了转载。

一个多月后,共收到国歌投稿632件,歌词、歌谱投稿694首。投稿者既有高级干部、将军、艺术家、学者,也有军人、工人、农民、学生,包括郭沫若、马叙伦、欧阳予倩、冯至、柯仲平等知名人士都有力作。投稿地区也很广泛,遍及全国各个省区,包括尚待解放的地区,其中还有一批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来稿。初选委员会经过多次认真讨论,认为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满意的词谱,的确也是不现实的事情。最后,大家比较倾向在国歌未制定前,暂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最先提出这一动议的是周恩来。在应征来稿中,这一建议也大有人在。爱国画家徐悲鸿说,《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唤起了千千万万的民众,今后它仍将鼓舞人民以昂扬的精神奋勇前进,它歌唱了人民的意志和民族的自信。《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中国的《马赛曲》!建筑学家梁思成说,他在美国时,走在大街上曾听见有人用口哨吹奏《义勇军进行曲》,回头一看,是一位美国青年,说明这支歌在世界上也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经过反复讨论,初选委员会基本同意这一意见。认为这是一首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代表中国人民呼声的雄伟歌曲,它有着长期历史,起过鼓舞全国人民斗争的号角作用,又是大多数人会唱的、最好的歌曲。也有个别同志对曲谱没有疑义,但是主张修改一下歌词,特别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今天已经没有意义。

这句话今天到底是否适用?问题刚一提出立即引起了争论,双方争执不下。筹委会常委不好断然定论,决定交由大会主席团决定。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将国旗、国徽、国歌工作移交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席团领导。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了协商国旗、国歌等问题的会议。关于国歌,毛泽东说,大家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作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

对于歌词的修改,周恩来说,这支歌曲很雄壮,很豪迈,很有革命气概,而且节奏鲜明,适合演奏。他联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的疑义说,要么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接着他进一步阐明观点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愈进展,敌人愈嫉恨我们,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就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的好!

毛泽东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最后综合各方意见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他的话音一落,大家热烈鼓掌表示赞同。

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大会讨论了审查委员会提出的《国旗、国都、纪年、国歌决议草案》。第三个议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相关链接

诞生在这里的两首歌谣

《黄鸟歌》丨中国东北第一首有确切作者、有文献记载的诗歌

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琉璃王》载:三年冬十月,王妃松氏薨,王更娶二女以继室。一曰禾姬,鹘川之女也。一曰雉姬,汉人之女也。二女争宠不和,王于凉谷造东、西二宫,各置之。后王田于箕山,七日不返,二女争斗。禾姬骂雉姬曰“汝汉家婢妾,何无礼之甚乎?”雉姬惭恨,亡归。王闻之,策马追之。雉姬怒不还,王尝息树下,见黄鸟飞集,乃感而歌曰——

“翩翩黄鸟,雌雄相依,念我之独,谁其与归。”

这首歌是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类利作于公元前17年(汉成帝鸿嘉四年)。

诗中说:黄鸟飞翔得多么轻松愉快,成双成对十分亲近,而我却这样孤独,我心爱的人不能跟我一起回家啊!

作者用比兴手法,以自己与黄鸟相比,衬托了自己的孤独,表达了与爱妃分离的苦楚,抒发了对爱妃雉姬的眷恋之情。

据专家考证,当时高句丽的王宫平时在平原城,战时在五女山城,琉璃明王修建的东西二宫在平原城不远处的凉谷谷口,即现在的平原城村凉水泉沟口。

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福有先生2013年在《中国长白山文化》跋中将东北文化表述为长白山文化,并说:“由我辑笺的《长白山诗词选》之作品从《诗经》《楚辞》收起,仅从长白山下有确切作者的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类利写于公元前17年的《黄鸟歌》算起。至今已有2030年。”结论是:两千年前诞生于桓仁的《黄鸟歌》是中国东北第一首有确切作者的、有文献记载的诗歌,是中国东北文学的源头和先河,《黄鸟歌》是一首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诗歌。

《人参歌》丨中国第一首关于人参的歌

人参是百草之王,万药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下有人参,上有紫气。在众多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参的神灵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人参生上党及辽东”( 晋吴普作《吴氏本草》)。由于山西上党地区过早开发和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致使当地人参绝迹,后来人参仅存于辽东。

南朝名医陶弘景著《名医别录》中收录高句丽人作《人参歌》:

“三丫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

诗中描写了人参三个枝丫、五片叶子的形态,不喜光照喜欢阴凉的生长习性,并自白说:你要想来求我,就到椴树下去寻找吧。

历史上桓仁是辽东人参的盛产区、中心区,是高品质人参的产地。清朝陆恒著《人参谱》记载:“世人非辽参不服”“今人参惟辽东东北者世最贵重”。辽东东北就是今桓仁一带。桓仁是高句丽的发祥地,诞生于高句丽时期的人参歌孕育于桓仁一带是毫无疑问的。桓仁于1877年建县,1914年将属于桓仁区域的丸都山城、国内城(高句丽第二个王都)一带划归集安县,因此还可以说孕育于今桓仁和集安一带。有学者从《人参歌》与《黄鸟歌》体式、风格等的相似上推断说是类利所作。《人参歌》的风韵接近民歌。

选自《国歌原创素材地》有删节

原标题:《桓仁 国歌唱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