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文化名人录】泽萌后学 身正为范——记我市著名学者艾荫范

开栏语

文化是魂,是一个城市的根。以敬畏之感,以淬炼之心,做有温度的文化守护者,这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选择。阜新人常自豪地说,阜新的文化事业是出彩的。这得益于文化守护者的迎难而上、努力付出,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给阜新文化增光添彩,他们用毕生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沉淀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构成阜新灿烂的文化长卷。阜新日报推出“阜新文化名人录”专栏,让我们走近这些名人,感悟他们的风采,找寻这座城市的灵魂和底蕴。

从科尔沁草原来到阜新

今年83岁的艾荫范,是我国著名的文、史学家,对语言有着惊人的天赋,在史学、上古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少数民族语言学、训诂学等均有涉猎,被当代学界誉为“真正的学者”“东北学者第一人”“国学大师”。然而,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师”,在生活中是那样的平易近人,特别是对喜爱文史的年轻人更是热情鼓励,悉心关怀。面对记者,他也不止一次地讲过他自幼求学的经历,目的是希望更多年轻人珍惜当下,发奋上进。

上个世纪30年代,艾荫范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一个蒙汉杂居的乡村,父亲略通医药,母亲幼读私塾,通达蒙学,而秀才出身的外祖父则是他的启蒙老师。艾荫范三四岁时就开始接受教育,按部就班地读了“三百千”“四书”和半部《诗经》,此外,还有“千家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也偷偷地读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当时不许小孩子看的“禁书”。他还读烂了父亲的《本草纲目》,认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草药。

书中的一切给他打开了通往外面神奇世界的大门,如果说良好的启蒙教育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宽松的成长环境则呵护了他的好奇心,使他的“灵性”得以发挥,这也是他日后敢于言前人所未言,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提出许多新论断的原始驱动力。

在学习的品格及做人的品格方面,外祖父对艾荫范的影响颇深。在炕头上,外祖父教他的那首“三尺龙泉万卷书,皇天生我意何如。山东宰相山西将,彼丈夫兮吾丈夫。”激发了他的进取心以及勇于做头雁,敢于担当的精神。而《明日歌》让他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高效率作风,艾荫范的志向也被外祖父引向更高远的境界。“要做好事,做大事,做别人不敢做或做错了的事,做别人未曾做过的事,并且一定要做得最好”的观念,扎根在他的潜意识里。

解放战争时期,艾荫范的家乡迎来解放,他当上了村里的儿童团长,帮助全村的大人们搞土改。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艾荫范年少的心灵开始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阳光与温暖。

后来,他随家人离开了科尔沁草原,1957年被保送到辽宁大学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著名教授张震泽的助手。

由于爱人在阜新,1965年艾荫范调到阜新工作,自此与这片土地结缘,并作为一张阜新的“文化名片”,钻研于斯、工作于斯、奉献于斯。

高举阜新社科界的大旗

半个多世纪雨打风吹,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已变成满头银发的老者。艾荫范说,他永远记得1984年那个雨后的深秋,得知辽宁大学再次想聘他执教时,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广贵赶到艾荫范家里,把市委常委会为此事专门召开会议的决定传达给艾荫范,阜新缺少像艾荫范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担任社会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市委非常希望他留下来。

本着“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的心情,同时,觉得市领导想在阜新文化上真正脚踏实地做事,艾荫范服从组织决定,从未动摇。他说,自己的脉管炎发作,饱受病痛折磨之时,是市领导召集各医院专家会诊,研究出最好的截肢方案,自己不能忘恩:“摸摸良心,辜负别人的事咱可不干。”

留下来的艾荫范潜心钻研学术,在教育方面,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耕耘,八十年代中期出台的素质教育研究项目“成材品质全向发展教育实验”获市科委软科学一等奖,省教育系统“八五”重点项目二等奖。

艾荫范在文字学研究方面,对许慎六书中之“转注”有独特理解,由之阐明了若干字古义,且据之编写汉字字族字典。在词义学方面,首发评修订本《辞源》文章两篇,商榷其失当数十处,提出上古汉语中残存“混沌义”,用“同构比较法”发现词的新义,丰富了传统的训诂学内涵和方法。在文学方面,致力于3个领域的研究,即词章学、主题学和风格学。其中,主题学研究重新解读了《诗经》、《楚辞》及汉乐府中的许多篇章,被学者们赞许为“独辟蹊径”。在民族史学方面,发表论文数篇,以见解独特受到重视。

多年来,艾荫范发表了大量深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例如《“空桐”即“奎屯”说——兼论黄帝同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端午节:渐行渐远的乡愁?——一个对远古东夷神话与民俗的猜想》《关于辽室西迁的一些断想》《契丹民族精神与近世北中国区域文化特色》《阜新话的乡音和土语》《从诗学角度看辽王朝有限的几首契丹汉诗》等等。先生之博学,固有天资聪颖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治学,厚积薄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牢记当年市委的嘱托,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阜新社会科学界的大旗。

“做真人”才能“做真学问”

凡到过艾荫范家里的人都会发现,他家的最大特点是书多,不仅是藏书万册数量之多,而且从书房到卧室、客厅、阳台,到处都是“书山”。用艾荫范自己的话讲,他家的书没有“藏”的,都是随时可能要看的,而且大都是书店和图书馆里鲜见的古书。

“我每天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快乐的事情,就是一个人静静地,与这些古代先贤们精神‘对话’。”

除了书多,艾荫范的朋友和学生也特别多。大家公认,艾老不仅知识渊博,学问深厚,而且为人正直善良,刚正不阿。他曾因同情乡村教师实在开不出工资被迫卖冰棍,拍案而起。“非典”期间、震灾袭来,他和老伴共同捐出自己的津贴和稿费......点点滴滴无不彰显出作为一代学者的馨香品格。

记得有一次记者童真勃发地问起艾老,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会不会有厌倦?遇到重大挫折,会不会想到放弃?

艾荫范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做学问是一件苦差事,要“做真学问”,先要“做真人”。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人生观,就永远不会懈怠,即使受了很大挫折也不会退却。

记者手记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什么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不在于有多少场馆、多少娱乐场所,而在于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和学者。他们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征途,指引后辈砥砺前行,艾荫范就是这样的学者。

消息来源:阜新日报(记者 刘丹)

原标题:《【阜新文化名人录】泽萌后学 身正为范——记我市著名学者艾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