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乌兰察布(大年初四)

2021

新春

Happy New Year

快乐

二月

15

乌兰察布天气多云转晴-15~0°西北风5-6级空气质量良

历史上的今天

●1985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建成。

●2017年2月15日,印度“一箭104星”发射成功,超中美俄创历史。

最美的年

—— 云游乌兰察布 ——

迎神接神

正月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接五路

正月初四接五路行神是一项重要的习俗,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商家春节休市后,一般初五开市,所以大家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以图吉利。

吃折罗

所谓折罗,就是把过年这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正月初四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吃折罗,打扫年货。

扔穷

正月初四这天要彻底打扫家里家外,并且还要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就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今年我们在乌兰察布过大年啦

本报记者 冯丽芳

(滑动阅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首歌曲,以浓郁的中国气息,豪迈的歌词,唱出了过年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心声。

回家过年承载着中华儿女对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更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过年了,谁都想和家人团聚。回家听听妈妈慈爱的絮叨,尝尝爸爸美味的菜肴。然而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很多在乌兰察布工作、生活的外乡人纷纷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把“常回家看看”延后,自觉留在“第二故乡”过年,今年过年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非必要,不返乡,莫把病毒带家乡”。

响应号召不返乡 就地过年不打烊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赶大集。咱们上街置办年货喽!”腊月二十七这天,曹强一家兴高采烈地计划着去超市置办年货。干果、对联、五花肉……女儿豆豆手中的购物清单上,各种年货写了长长的一串。

二十年前和妻子来乌兰察布开川菜馆的曹强,与这座城市颇有渊源。他不仅在这里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还在这座城市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孩子,乌兰察布可谓他的“第二故乡”。在外多年,曹强每年一进腊月都会“闭门歇业”回家过年,对于像曹强这样,常年在外打拼的人来说,一年中只有过年的宝贵时光才能陪伴父母。然而,去年难忘的“返程经历”让曹强对2021年是否回家过年有了新的打算。

“去年因为疫情,我们四月份才从老家回来,饭店一直关着门太影响生意。今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也为了饭店生意,我们一家人打算在集宁过大年,顺便川菜馆也搞一次‘春节期间不打烊’活动。”虽然不能和远在四川的父母兄妹团聚,但曹强认为,与其把时间搭在路上、隔离上,不如选择就地过年,留在“第二故乡”感受这里过年的风土人情,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来到超市,曹强一头扎进了“特产区”奶茶、奶皮、奶豆腐,羊肉干、牛肉干、驼肉干……曹强为远在四川的亲人精心挑选着内蒙特产。

“爸妈,我买了你们爱吃的内蒙特产,给你们快递回去。今年不能回家看望你们了,就让这些礼品代替我问候你们,祝你们新春快乐,健康长寿。”曹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提前向父母送去新春的祝福。

自己过年也要有满满的仪式感

和曹强一样,打算留在乌兰察布过年的还有老家在赤峰的90后小范。研究生毕业后,小范就留在了乌兰察布工作,背井离乡独自在异地生活的小范,对于回家过年有很深的期盼,最令她向往的就是除夕夜那桌丰盛的年夜饭,可今年,她自己居然成了年夜饭的缺席者。看看日历本上用红笔圈起来的回家日期,小范有些失落。可父母的一通视频电话,让小范心头的阴霾顿时消散。

“你哥哥和你都没法回家过年了,今年咱们一家就来个‘云过年’”。虽然两个孩子都在异地无法回家,但小范的父亲却并不伤感,他建了一个名叫“人和人虽远,心和心更近”的微信群,每天一家人都会通过视频,聊聊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晚上母亲还会通过视频教小范做年夜饭,一家人在视频里说说笑笑,小范冷冷清清的单身公寓也变得热闹温馨起来。

“我爸说的对,回去了也是给家里添麻烦,我们坚决响应国家号召。今年虽然回不了家,但我想把‘家里的味道’做出来。我打算邀请几个像我一样没法回家过年的朋友,一起过除夕,然后再打开视频展示一番我的厨艺,大家通过视频‘云拜年’。”说起除夕夜的活动安排,小范滔滔不绝。

为了跟妈妈学做年夜饭,小范专程买了各种锅,炒锅、煎锅、空气炸锅,还准备了各种食材,要把一个人的年也过得充满仪式感。

“看,这是我第一次自己全程和面、拌馅、擀皮包的饺子,虽然包的不太好看,但味道还不错。我把自己包的饺子发到朋友圈,大家纷纷点赞。”小范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她的厨艺,还扳着指头,数起了她大年三十打算做的年夜饭,糖醋排骨、溜肥肠、葱爆羊肉……

“就地过年”亲情不减 温暖依旧

为配合疫情防控,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每年都会回娘家过年的肖燕做出“过年不回家”的决定。这是肖燕结婚8年以来第一次没回娘家过年。

肖燕拨通了远在山西的母亲的电话,唠了一会家常后,老人给女儿下达了“命令”:“你们安心在那过年,今年情况特殊就不要回来了,家里有你弟弟照顾,我们想外孙了,就跟她视频!”母亲主动提出让他们就地过年,这令不知如何开口告诉父母决定的肖燕感到很欣慰。

“你最爱吃的羊杂碎,我已经炒好了明天就给你寄过去。”

“我又给外孙女买了一条厚棉裤,变天时给孩子换上。”

“你胆不好,过年期间少吃油腻,注意保暖。”

听着母亲在电话那头的叮咛和嘱咐,肖燕觉得,母亲的“唠叨”是这冬日里最温暖的声音,即使过年不能见面,但他们之间的亲情不减,温暖依旧。

“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为抗疫出一份力,不给家乡和国家添麻烦,既为‘小家’、也为‘大家’。”母亲“唠叨”了一番后,父亲又赶忙接过电话,向肖燕传递着正能量。

得知今年不能去姥姥家过年,肖燕7岁的女儿撅着小嘴有些不开心。姥爷对她进行一番思想教育以后,小丫头懂事的对肖燕说:“妈妈,姥爷说‘就地过年’是战胜疫情的需要,是对全国战胜疫情的奉献,也是保证自身及家人健康的有效途径。只要一家人心在一起,在哪儿都是团圆。”

家在心中 年“新” 思念更 “重”

本报记者 张丽娟

(滑动阅读)

又是一年新春到,往年的这个时候正是返乡的高峰期,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回去和家人团聚了,而今年,新冠疫情扰乱了不少人的归乡脚步。

面对依然严峻的防控形势,各地陆续发出倡议: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过年。

“就地过年”成为2021开年的第一个热词。

人们之间的对话也从“什么时候回家过年?”变成了“今年你还回家过年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在异地过年的家乡人,通过电话、微信了解他们的春节,感受他们的思乡情。

他乡成家乡,这个春节依旧温情暖暖

“去年春节,弟弟回老家过年,疫情的突然爆发,节后返程成了问题。今年,我们姐弟俩决定都留在当地,非常时期,非常应对,家人们也都很理解。”刚刚与父母通过视频的孙女士,正在整理从家乡寄来的“年货”。

卷羊肉、烧肉、炸丸子、炸豆腐、奶茶、酸奶、糖枣还有炸糕,都是家乡的特产和从小吃惯的食物。“母亲知道我爱吃油炸糕,专门炸好冷冻后寄过来,想吃时拿微波炉一热就行了,虽说现在什么都能买到,但家的味道只有那个地方那个人能让你感受到。南京这边偏爱吃菜喝汤,上海青、本地青、菜秧等各式蔬菜超多,但对于草原上出生的我,还是有点不习惯。”电话那头,被浓浓爱意包围着的孙女士呵呵地笑着。

“就地过年”,虽然不能听到家乡的爆竹声,感受不到父母的怀抱和欢天喜地的年夜饭,但来自各方的关爱,让这个特殊的春节,一样温情暖暖。

在南京生活了11年的孙女士,往年这个时候早早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但是今年,单位临时通知不放假,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孙女士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响应,于是果断选择留下。

“其实,在南京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这里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深爱着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选择在这里过年,可以体会到不同于家乡的风俗民情,同样也能感受到朋友们的关怀与温暖。”听说她今年要留在南京过春节,同事、朋友纷纷送上美食,盐水鸭、香肠、年糕......还有单位领导的亲切慰问,这些足以冲淡一个外乡人的思乡之情。

夫子庙的花灯已扎起,霸王河的景观灯业已闪亮,千里之外的两座城,因着同样的情,扎根在孙女士的心中。

异乡思故乡,心有挂念,就是团圆年

相比孙女士,远在日本东京的小宇的思乡情更浓些,“虽然在国外,但这些年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而今年春节,有一种遗憾叫不能回家……”他说。

“回家过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可当新冠疫情遇上春节,真的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因为疫情影响,截止3月7日以前,日本全国一直处于紧急状态,不论是本国还是外国居民都被要求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外出活动。

“如果是往年,几个中国同胞还能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今年恐怕只能自己迎接牛年了。”

“虽然不能回国回家过年,但过年氛围也要搞起来,春联是一定要贴的,年夜饭嘛,西红柿炒鸡蛋、红烧排骨、照烧猪排、煎羊排、可乐鸡翅,再做上几道凉菜,来个‘十全十美’,要保持和家里步调一致的过年进程。”

小宇说,过年是有情怀的,家人团聚的温暖,是外面给不了的,特别想念妈妈做的酱牛肉、焖羊肉,哪怕是一顿简简单单的烩菜,哪怕是和兄弟姐妹打牌神侃,哪怕是上白泉山随意溜达,也都是团圆的味道。

“除夕夜一定要和父母、长辈们视频通话,报个平安,送上最深情的祝福。”小宇微信中打出的一行字,突然让人有些动容。

2021年的春节,对于所有身在国外的游子,也许身安就是心安,平安即是年。对于小宇来说,只要心中有挂念,就是团圆年。

-The End-

今天的《早安!乌兰察布》就是这样

原标题:《早安!乌兰察布(大年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