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丨脱贫攻坚“军”字号——戎装藏家汉子次仁巴珠,当好军地连心人

原创 李国涛 张照杰 军嫂微平台 收录于话题#脱贫攻坚5#雪域高原1#军人6

《军嫂》杂志为您推荐温暖故事

2020年9月,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村民热情迎接次仁巴珠(右三)。摄影/李国涛

皮肤黝黑,身材壮实,典型的藏家汉子。见到西藏山南军分区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次仁巴珠时,他的手机10分钟内响了3次——话题都是扶贫。

“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到20多个这样的电话,有介绍扶贫项目进展的,有表示感谢的,还有反映困难的……”次仁巴珠的电话俨然成了“扶贫热线”。

次仁巴珠自2004年负责扶贫工作以来,认真贯彻党中央“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推动建成汽修厂、村民旅游观光中心、藏香猪养殖场、民族特色藏毯厂、安全饮水工程等扶贫项目,先后组织政策下乡、文化入村、医疗巡诊2000余次,足迹遍布山南市所有乡村。仅今年,他就有100多天奔走在各个扶贫点,行程达8000多公里,给藏家百姓带去春风般的温暖。

2020年7月,次仁巴珠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颇章乡鱼水小学慰问。摄影/李国涛

2020年7月,次仁巴珠为颇章乡鱼水小学开展国防教育。摄影/李国涛

爱心花开

“阿酷巴珠(藏语:意为巴珠叔叔),祝您节日快乐,扎西德勒!”2020年10月1日,国庆中秋双节,次仁巴珠收到一份特殊的节日祝福。

电波跨越千山万水,从四川成都飞至西藏山南。发短信的藏族女孩名叫吉宗,家住山南市错那县卡达乡,2014年,吉宗刚上初中时,父母体弱多病,家里非常困难。次仁巴珠了解情况后,一边组织官兵在春种秋收时节帮助她家干农活,定期安排军医为她父母体检看诊,一边倾力解决她学习、生活上的难题。2020年9月,吉宗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南交通大学。

爱心浇灌格桑花开。近年来,次仁巴珠一共资助了4名贫困学子,其中2名走出大山、考上大学。在他们眼中,“阿酷巴珠”就像和煦春风,吹暖心田。

1978年12月,次仁巴珠出生在山南市错那县一户农牧民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前,他的爷爷扎西次仁是日喀则一座庄园里的农奴,金珠玛米(藏语:意为解放军)的到来,才让他翻身做了主人。

耳濡目染之下,次仁巴珠从小就认“金珠玛米好”“共产党好”的理儿。6岁时,有裁缝手艺的父亲次仁顿珠买来布料,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军装”。身着“军装”,小巴珠一脸神气。

到了上学的年纪,次仁巴珠却苦于无处求学,驻地部队了解情况后,为他和小伙伴们开设了“8人学习班”。在众多“兵老师”的指引下,勤奋刻苦的次仁巴珠如愿走出雪域高原,考上军校入伍参军。

“吃水不忘挖井人。”父亲的谆谆教诲时刻萦绕耳畔。2001年,次仁巴珠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留校机会,返回雪域高原,利用语言通、政策熟的优势,主动宣传党的好政策。从此,戎装藏家娃成为军地连心人。

2008年10月,山南地区遭遇暴风雪袭击,大雪下了三天三夜,驻地藏族百姓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让我去。”次仁巴珠请缨担负运送救灾物资任务前往错那县。翻越海拔5025米的亚堆扎拉山时,由于雪厚路滑、暗冰遍布,次仁巴珠乘坐的车辆失控扎进雪窝里。脱离险境之后,他依旧带领车队“打头阵”,一路破冰碾雪将大米、面粉、大衣、棉被等物资送达目的地。

“金珠玛米,托且且!”(藏语:意为感谢解放军)一声声感谢让次仁巴珠为之动容。

雪中送炭最暖心。2015年,次仁巴珠到隆子县加木邻村调研,走进一个贫困姑娘家中,一番交谈后得知,她与母亲、姨妈3人相依为命,母亲和姨妈患肾病,失去劳动力,家里经济拮据,她考上大学却苦于没有路费,随即次仁巴珠掏出身上全部的1000元递到她手中,让她踏上求学路。

多年来,他协调军地成立了5所军民鱼水小学,组成军地助学对子500余个,助力贫困学子走出寒门。

“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身着军装,我也是那个藏家娃。”次仁巴珠常说。

2020年,次仁巴珠(左三)与村民一起搬运部队援建温室里的蔬菜。摄影/李国涛

“幸福使者”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狭长的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落,这是曾以偏远人稀而闻名的“三人乡”——玉麦乡。

山水相连的玉麦,美景如画。每当次仁巴珠来到玉麦乡,乡民们都会端上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亲切称呼他为“德吉谆堪”(藏语:意为幸福使者)。

“翻看几年前玉麦乡旧照,从曾经3人到现在60余户200多人,曾经的‘三人乡’如今变成了幸福小康家园。”玉麦乡党委书记达娃说,“这其中有巴珠副主任一份功劳!”玉麦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距离山南市区270多公里,需翻越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从1963年到1996年,长达34年的时间里玉麦乡只剩卓嘎、央宗和父亲桑杰曲巴一家人。打那时起,玉麦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

海拔5200多米的日拉山,是玉麦人出山的必经之地。大雪封山期长,玉麦乡蔬菜供应困难,次仁巴珠便四处筹措资金为乡里建起4个标准化温室大棚,还安排5公里外的连队官兵定期去开展种植技术指导。如今,温室大棚里黄瓜、白菜等10余种果蔬长势喜人,有效解决了吃新鲜蔬菜难的问题。此外,4名玉麦乡民应聘上岗担任温室管理员,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2019年4月,47户“山外人”响应政府号召抵边搬迁到玉麦,部分新玉麦人由于没有庄稼、牲畜,收入来源有限。次仁巴珠了解情况后,考虑到玉麦是藏族群众转山旅游胜地,流动人员较多,住宿需求量大。“家庭旅馆岂不是很好的致富方式?”次仁巴珠道出想法后,一时间大家集思广益,纷纷为开办家庭旅馆出谋划策。

说干就干,玉麦家庭旅馆项目随即被提上日程,次仁巴珠积极筹措协调资金20余万元,为扎西罗布、洛桑罗布、米玛多吉等5户困难乡民购买家具家电、床上用品等,很快,“餐饮+住宿”模式的家庭旅馆在玉麦山谷火了起来,慕名而来的旅客越来越多,落脚该地也成为来扎日神山朝拜者的不二选择。家庭旅馆几乎天天客满,每天有300多元的固定收入,让扎西罗布等人心中的返贫隐忧烟消云散。

“固边致富必须建强边境一线军地基层党组织。”受领“五共五固”试点任务后,次仁巴珠第一时间赶赴玉麦。当晚,就和乡党委“一班人”及驻地官兵代表通宵达旦,完善试点工作推进方案。后来,探索总结出的相关经验做法,在西藏全区推广。

在次仁巴珠的影响下,玉麦乡适龄青年尼玛扎西和次仁旦巴2020年主动报名参军,成为玉麦乡首批应征入伍新兵,离开玉麦前,两个小伙子表示:“要像‘德吉谆堪’那样,戍守雪域边关,造福藏家百姓。”

2020年,次仁巴珠与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村民进行交谈。摄影/刘义

回报党恩

山南是雅砻文化的发源地,因环境原因,有众多藏族百姓在贫困边缘徘徊。

隆子县格西村傍山而建,耕地、牧草稀少,经济条件落后。2016年,村民次仁拉姆召集邻里乡亲纺织能手开办藏毯小作坊,几乎纯手工的藏毯、藏装产量十分有限,加之格西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有时甚至1个月都没有订单,返贫隐忧像乌云一般笼罩在村民心头。

2019年,次仁巴珠了解情况后,立即赶到村里与村民代表多番商议,确定次拉羊毛藏毯厂产业扶贫致富方案。先后筹措投入50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和购买新式设备,完善生产销售计划。就近的某边防团还与格西村结成帮扶对子,协调村民带着产品赴山南市参加雅砻物资交流会,协助开办网上“微店”,有效拓宽销售渠道。

次拉羊毛藏毯厂为格西村织出了一条宽阔的幸福路。次仁拉姆现场算了一笔账:今年藏毯厂预计为全村增收20万元,村民年人均基本收入将由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3.3万多元。

扎雪村海拔3200多米,坐落在峡谷之中,村民主要以采挖虫草维持生计,“靠天吃饭”导致经济收入不稳定。次仁巴珠先后10余次前往扎雪村实地调研。了解到扎雪村地处交通要道,过往车辆川流不息,军民一“碰头”,决定开办汽修厂。勘察选址、招标签约、开工建设,历时4个月,总投资74万元的两层汽修厂房竣工验收,当年就为村里带来8.15万元的经济收益。

2018年初,次仁巴珠回访扎雪村,村支书多吉旺堆拿出分红单,看着上面鲜红的手指印,次仁巴珠欣喜得湿了眼眶。

在次仁巴珠协调推动下,次仁巴珠所在部队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40万元,建成扎雪村汽修厂、格西村藏毯厂等8个扶贫产业示范项目,累计解决200余人就业,为群众增收近300余万元。

“我是一名藏族干部,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我要将党的恩情播撒到雪域高原,注入到群众中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是次仁巴珠的切身体悟。

(本文刊登于2020年第12期《军嫂》杂志)

点击下方链接,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新刊抢鲜看丨脱贫攻坚“军”字号——2020年第12期《军嫂》封面、卷首语、目录封面人物丨脱贫攻坚“军”字号——难忘我在龙须村“战斗”的日子专题策划丨脱贫攻坚“军”字号——退役军人牛何松,带乡亲走出“愚公之路”

原标题:《专题策划丨脱贫攻坚“军”字号——戎装藏家汉子次仁巴珠,当好军地连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