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消除千年贫困 推进乡村振兴

极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充满希望的2021年已经到来。对于建水县青龙镇水塘寨村村民李建斌来说,这个元旦尤其值得铭记,因为这是水塘寨村通自来水后的第一个新年。“现在我家种着烤烟和黑瓜子,村里的串户路都硬化了,再也不用担心水不够用了,生活一下子多了许多盼头!”李建斌说。

李建斌正在用自来水洗菜

充满盼头的,岂止李建斌一家。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一年,美丽红河消除了千年贫困,全州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而刚刚到来的2021年,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基础上,红河州着眼长远,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成为幸福生活的新起点,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照进现实。

帮扶政策衔接 让农村居民共享发展机遇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但扶贫干部却一点儿也没感到轻松。“2020年以来,我的精力全部集中到巩固脱贫成果上,努力让我的彝乡亲人过上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弥勒市机关事务局挂联干部石燕蓉说,看着绿柴冲村一点点变美、变好,她心中满是幸福与喜悦。

工作中的石燕蓉

回望过去,当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红河大地,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在红河大地上打响。全州各级干部尽锐出战,上下同心战贫困,79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携手奋战,社会各界真帮实扶,各族群众勤劳奋斗,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的“脱贫答卷”——

全州各级干部尽锐出战,上下同心战贫困,79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携手奋战

贫困地区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从愁吃愁穿到全面小康,整体面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748元提高到2020年的10247元;75806名贫困群众挪了穷窝、置了新业;布朗族、拉祜族等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实现“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之夙愿;

农村各族群众过上了“住有所居、学有所上、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的幸福生活;所有行政村100%通4G网络,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高速公路跨过红河,结束了红河南部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学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

在交出高质量的“收官”答卷后,如今所有扶贫干部仍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持之以恒地落实着一项项帮扶措施,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打好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蒙屏高速试通车

今后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红河州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建救助平台、建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机制、建扶志扶智机制“四个专项行动”。同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政策体系,扎实做好脱贫地区后续帮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提档升级 让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每亩2100元的流转土地租金,再加上平均每天100多元的务工酬劳,建水县岔科镇1.8万亩土地流转区域的贫困群众脱贫摘帽。而这些从农户手中流转来的土地,则成为集中连片的蓝莓、葡萄、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区,实现了产值飞跃。

岔科镇的蓝莓基地

有了产业,贫困群众得以实现高质量脱贫,乡村振兴也多了一重保障。

柑橘丰收

在脱贫攻坚中,红河州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找准一个个产业发展路径,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5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67个。一个个扶贫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资源优势全面转化成经济优势。一子落而满盘活,富了民、兴了村,更开启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库博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内,往日荒凉贫瘠的山头已是连片新绿,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织网般遍布层层台地,芒果、柠檬、脐橙、火龙果等经济作物长势喜人。通过“流转返租”模式,基地吸纳当地970户4000余人参与生产管理,让村民获得了租金和工资双收入。“我们夫妻两个都在基地打工,加起来一年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比过去好太多了。”村民杨牛仰说。

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

站在2021年的新起点上,红河州将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推进“一县一业”和“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把水果、蔬菜、花卉、规模养殖、梯田红米、中药材“六大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持续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加强就业产业扶持、后续配套设施建设和社区管理服务,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就业、逐步能致富。

赋能绿色发展 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

2020年秋收过后,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的哈尼梯田被灌满了水,进入保养期。趁着天气晴朗,村民李正福把自家养的鸭子赶到灌满水的稻田里,让鸭子晒晒太阳,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通过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项目,坚持梯田保护与群众增收并重,元阳县19547户群众实现脱贫。李正福家就是其中一户,谈起生活的变化,他说:“现在的收入比过去单种稻谷翻了两三倍,而且村庄变美了,游客变多了,生活有盼头。”

元阳县大鱼塘村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乡村的未来。在“两山”理念引领下,红河州通过绿色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全州20.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生态扶贫如期实现全面脱贫。

虽然正值冬季,走进泸西县午街铺镇糯依村,却丝毫感觉不到萧瑟,极目所至,天蓝水碧、满目青翠。在村头一片绿油油的人参果地里,金黄的果实在微风中散发出诱人的果香。靠着这些人参果,村民李绍光摘掉了“贫困帽”。他一边摘果一边自豪地说道:“这人参果还没出地,就有收购商跑到地头来收购。家乡的山美、水美、产业美,日子也甜美。”在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糯依村建起了小花园和景观台,成了青山绿树间的美丽家园。

坐落在绿水青山间的糯依村

糯依村把菜园、果园与村庄绿化相结合

州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突出规划、绿化、文化、整洁化,全面改善乡村硬件基础设施,让田园风光成为最美的风景、蔬菜林果成为最好的绿化。结合红河实际,在全州实施“十百千”工程,因地制宜、因类施策,分步推进10个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100个乡村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专业化、生活品质现代化的精品示范村,1000个生活富裕、生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

村民采收蔬菜

村民在采摘柿子

有了这样的“绿色经济”做支撑,一批脱贫成果将得以巩固。在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红河州正逐步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乘势而上、久久为功,带领红河儿女走向乡村振兴之路。

屏边猕猴桃丰收

泸西灯盏花种植基地

记者:车安达

图片来自红河日报资料库

原标题:《红河州:消除千年贫困 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