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王安石传》作者崔铭,王安石背后有哪些待解谜团,问我吧!
思想
2021-11-17
崔铭
2021年正值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千年来围绕在王安石身上的争议从未停止。他被人们称为神童
…
,自幼酷爱读书,过目不忘,写文章运笔如飞;他曾是政坛呼风唤雨的领袖,主持变法运动,使北宋国富兵强,却两次被封相,又两次卸任。
王安石究竟是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还是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变法背后又有哪些误解?政治、文学、哲学,王安石留下了哪些丰富财富?我是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崔铭,出版《王安石传》,关于千古名相王安石身上的谜团,欢迎向我提问!
分享
690
共33个提问,
29
个回复
进行中...
碧绿色的 兔子:
4
2021-11-17
请问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真的应该为北宋亡国背锅吗?
崔铭
:
2021-11-24
15
首先,我认为王安石变法本身没有失败,变法所要达到的“富国强兵”的目标,在王安石执政期间效果十分显著。王安石退休后,神宗继续执行既定政策,新政得以再次延续了将近十年。但由于神宗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主政的高太后反对新法,这才导致了政局的翻覆,全盘否定新法。但据宋史学界研究,在实际的施政领域,即便是在旧党执政时期,仍有部分新法被重新恢复执行。其次,我认为,王安石不应该为北宋亡国背锅。因为,第一,最先将王安石定性为北宋亡国祸首的是宋高宗,而宋高宗的目的是为了开脱父兄(宋徽宗、钦宗)的罪责;第二,王安石变法,是当时社会危机之下的必然选择。变法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争议的并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如何改。第三,变法派与反变法派都没能理性地处理政见的分歧,最后导致党派的意气之争,从而被蔡京这个投机分子所利用。如果说王安石有责任,司马光也一样有责任。
回复
没有昵称…:
4
2021-11-18
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怎么样?
崔铭
:
2021-11-21
40
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学术思想的分歧,也有政见的不同,但在学识和才华上又彼此钦佩。有关他们的交往,我在《王安石传》与《苏轼传》中都有非常详细的描写,您可参考。
回复
伍绍东:
2
2021-11-17
崔老师,请问您最喜欢的王安石的诗是哪首?
崔铭
:
2021-11-21
29
这个问题难倒我了,因为王安石的好诗太多了,很难说哪首是我最喜欢的。从艺术的层面,从思想的层面,从性情的层面,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王安石都有太多让人回味不尽的佳作。
回复
河东江:
1
2021-11-21
请问崔老师,为什么后世对苏轼的推崇要高于对王安石的?我们从小到大学过背过苏轼的诗词远远超过王安石,我也只知道他少少的几首,且作为宰相的政绩也并没有介绍很多,历史课上简单几笔带过。
崔铭
:
2021-11-21
65
“无人不爱苏东坡”,苏轼是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智者,他既令我们感到可近、可亲、可爱,又令我们无比崇敬。相比较而言,在大多数时候,王安石不是一个特别可亲近的人物,他自律极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质享受都不感兴趣,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的学识极其渊博,就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他的诗歌就像“测验学问的考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难度较大。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变法,而变法本身既涉及面极广,又充满了争议,千头万绪,我想这也是历史课上简单带过的原因吧。
回复
光耀银海眩生花:
1
2021-11-18
王安石和商鞅,张居正这些强势改革者是不是很相似,在位时让国家有过短暂强盛,但殁后形势都急转直下,不能长久。这是偶然还是有内在原因?
崔铭
:
2021-11-21
49
您的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对于商鞅和张居正,我的了解也极为有限,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只能谈一点粗浅的想法。我想,三位改革者,所处时代不同,各自思想的根基不同,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因此,导致其改革不能持续的原因应该也会各不相同,这或许可以说是所谓的“偶然性”。而另一方面,三位改革者虽时代有先后,但都处于同一社会文化传统之中,因此,某种难以克服的“必然性”应该也是存在的。
回复
澎湃网友ZveYB3:
1
2021-11-18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崔铭
:
2021-11-21
43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准确地说,王安石变法本身没有失败,变法所要达到的“富国强兵”的目标,在王安石执政期间效果十分显著。王安石退休后,神宗继续执行既定政策,新政得以再次延续了将近十年。但由于神宗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主政的高太后反对新法,这才导致了政局的翻覆,全盘否定新法。但据宋史学界研究,在实际的施政领域,即便是在旧党执政时期,仍有部分新法被重新恢复执行。
回复
Gogow:
2
2021-11-18
崔老师,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矛盾人人皆知,其中有说法苏东坡认为王安石太作秀,人太假。请问您觉得这是事实吗?
崔铭
:
2021-11-21
37
这不是事实。就我所掌握的文献来看,苏轼本人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有一篇疑似苏轼父亲苏洵所作的《辨奸论》,不指名地攻击王安石,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之所以说是“疑似苏洵所作”,是因为《辨奸论》这篇文章作者是不是苏洵?学术界有很多争论,一直没有定论。
回复
NDDDDDD:
1
2021-11-23
王安石与苏轼同样为同时期的大文学家,不过他们各自的人生矛盾和坎坷经历有什么地方是相似或者不同吗?
崔铭
:
2021-11-24
18
相似的是,他们都品德高尚,才华横溢,都在二十二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都有理想,有情怀。不同的是,苏轼一生遭遇了多次贬谪,大起大落,几起几落,仕途十分坎坷;王安石从未遭到过贬谪,可以说是一路向上,十分顺利,但他遭遇到政见不同者强大的反对,也遭遇了一次次至爱亲朋的背叛。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1
2021-11-17
请问崔老师,为什么王安石两次罢免宰相?是他不适合当宰相吗?他和司马光比起来谁更合适
崔铭
:
2021-11-21
32
王安石两次罢相,都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的,第一次是他希望休息一段时间,第二次是他已经完全厌倦仕途。每一次主动提出辞职,神宗皇帝都百般挽留。所以,这里的罢相,应该理解为卸任,不带有任何惩罚的意思。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非常伟大的人物,他们同样在道德品性上无可挑剔,同样具有领袖气质,但相比较而言,我认为王安石更适合担任宰相,他的行政执行力可能比司马光更强一点。
回复
山有木兮卿无意:
1
2021-11-22
崔老师您好!北宋时期的变法是王安石,而出名的司马光、苏轼、晏殊都是文人,而提及武将,两宋时期鲜有?主要是什么原因?
崔铭
:
2021-11-24
8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武将称雄割据,导致中晚唐至五代将近两百年社会乱象。宋朝在这一长期战乱的社会背景下建立,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重用文人,压制武人,就连镇守前线,也以文人为帅,如范仲淹、韩琦,都是著名的儒将。这一基本国策,保障了宋朝的长治久安,宋朝延续三百多年,超过多数其他朝代。但武备的衰弱,最终使它亡于外来侵略
回复
留原:
1
2021-11-19
王安石变法是否可以说是出于现实考虑提出并实行,但被更现实的需要被阻挠所以才失败的?
崔铭
:
2021-11-21
20
王安石变法是出于现实考虑提出并实行的。但是,“被更现实的需要阻挠”,则需做一些分辨和界定,从执行新法的各色官吏而言,或许确有“更现实的需要”——追求政绩者以个人政绩为需要、贪渎钱财者以捞取钱财为需要、懒政者以个人省事少烦为需要,甚至,反对变法者以阻挠新政顺利执行为需要,凡此种种,都可能使新政的实行扭曲、变味或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回复
柒星:
2
2021-11-21
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吗?
崔铭
:
2021-11-24
2
是的,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回复
柒星:
1
2021-11-21
王安石的年少时期如何?
崔铭
:
2021-11-24
2
王安石天资聪颖,同时学习也十分刻苦,终其一生都好学不倦。在十三四岁时,他在故乡临川就小有名气;十八九时在江宁府学就是人人佩服的优等生;二十二岁以第四名进士及第,可以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回复
柒星:
1
2021-11-21
如何从王安石的诗作中看到他的内心性格
崔铭
:
2021-11-24
2
“诗言志”,诗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王安石的诗作也不例外。尤其是他中年以前的诗作,大都直抒胸臆,他的思想性格,可谓一目了然。晚年诗作略微含蓄蕴藉,但只要掌握了阅读古诗的基本能力,都不难从中体察诗人之用心。
回复
柒星:
1
2021-11-21
王安石的墓是什么规格
崔铭
:
2021-11-24
2
这个不清楚。王安石身后连墓志铭、神道碑、行状等文献都没见到流传于世,更不用说墓葬情况。
回复
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呢:
1
2021-11-23
请问老师,王安石执政前后心境有发什么变化吗?不然他也不会像您说的“主动辞职”了?
崔铭
:
2021-11-24
1
心态自然是会有些变化的。执政前,他满怀壮志,希望能拯世济时。执政后,他遭遇了太多的反对,失去了很多的朋友,长期过度操劳损坏了他的健康,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从人之常情来看,也难免有灰心懈气的脆弱时刻。加上神宗一天天长大,从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长到二十六七岁,成为一个成熟有主见的君王,当初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高度契合也在逐步减少。这些心路历程,我在《王安石传》中都有详细叙述。
回复
澎湃网友uiMRfm:
1
2021-11-22
老师您好,请问宋仁宗时期以范仲淹为首进行的庆历新政是否对当时青年王安石产生影响,两次改革是否都有共同之处?
崔铭
:
2021-11-24
1
是的,“庆历新政”发生时,王安石刚刚步入仕途,得知这一消息,他十分兴奋,但同时也十分担心,曾作诗表达自己的忧虑。两次改革要解决的几乎是同样的社会问题,“庆历新政”从改革官僚队伍入手,结果施行一年多就草草收场。王安石变法则从经济改革入手,施行十几年,在“富国强兵”的目标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回复
专砸牛顿的:
1
2021-11-22
崔铭你好。请问苏轼二兄弟起初都是支持变法的,特别是小苏,最早和吕惠卿一样是新法派核心成员,为何小苏会迅速倒向对立面,成了旧党一员?
崔铭
:
2021-11-24
1
首先,二苏支持改革,但在具体如何改革的问题上,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有分歧。其次,二苏思想深处的另一面是追求清净无为,暴风骤雨般的改革又是他们所顾虑的。第三,二苏颇受欧阳修、张方平、韩琦等老臣的赏识和提携,当这些人都明确反对变法时,年轻的二苏不能不受影响。第四,改革触及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比如,地方官员的公使钱(类似于招待费)减少,苏轼就曾对此表示不满。
回复
A有点意思哦:
1
2021-11-22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中在当时社会产生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最突出的各是哪几项?
崔铭
:
2021-11-24
1
这个问题很复杂。第一,就空间而言,东南西北各地地域环境、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同一个法令在具体执行时,效果也可能大不相同,如争议最大的青苗法。第二,就时间而言,如农田水利法,治水、淤田(一种改善土质的技术工程),在执行当时必定会给民众带来很大困扰,却造福于后世。所以宋史学界研究显示,神宗朝大修水利之后,哲宗朝水患大大减少。而且,神宗朝新开垦的土地以及粮食产量都有明显增长。
回复
mono蚂蚁:
1
2021-11-22
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失败的原因就是政策执行者质量太差,能用地痞流氓执行也是醉了;缺乏监督,朝廷只知道收钱,层层加码,百姓苦不堪言。青苗法强行摊派,完全沦落为抢钱。
崔铭
:
2021-11-24
1
这恐怕也是当时制度无法克服的弊端吧,无论什么样的便民利民政策,没有好的执行者,都难免变形扭曲。
回复
柒星:
1
2021-11-21
王安石的诗作怎样评价?
崔铭
:
2021-11-24
1
王安石的诗歌成就在当时及后世评价都非常高,宋人已有“王荆公体”之称,尤其是他的绝句,受到诗评家一致赞赏。他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被世人并称为“宋诗五大家”。
回复
改个名字还挺难的:
1
2021-11-21
请问崔老师,王安石是否真的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那样描述?关于他有什么奇闻逸事吗?
崔铭
:
2021-11-24
1
苏轼本人的诗文,以及宋人笔记对苏轼的记载,确实保留了非常多有趣的故事,但算不上奇闻吧,这些故事都是十分日常化、生活化的。
回复
祁新龙
:
1
2021-11-21
崔老师您好,《王安石传》里面有很多对话,虽然也是宋史记载,但感觉读起来像读小说一样。外国很多学者往往都采取概述式的写作,您为什么选择对话式的写作?
崔铭
:
2021-11-24
1
因为我写的是一部文学性传记,希望在保证史料真实可信的前提下,尽可能生动可读。而且,原始材料中本身就保存了大量的对话,很多场景我只是将难懂的字词略微浅显化而已。
回复
肥肉捶地:
1
2021-11-21
王安石在同代文人中,最为稀缺的品质是?
崔铭
:
2021-11-24
1
我想,王安石在同代文人中,最为稀缺的品质是实干精神。一般文人好发议论,但往往行动力不够。
回复
一起出海吧:
1
2021-11-17
王安石真的自小就是神童吗?他是何时出名成为大家的?
崔铭
:
2021-11-21
16
王安石天资聪颖,同时学习也十分刻苦,终其一生都好学不倦。在十三四岁时,他在故乡临川就小有名气;十八九时在江宁府学就是人人佩服的优等生;二十二岁以第四名进士及第,也可以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二十四五岁时,地方官府建了新的亭台楼阁、个人出了诗文集、寺庙道观新建,等等,就有很多人来请他写文章,希望借他的文笔产生影响、流传后世;二十八九岁时,他作为县令,把鄞县治理得非常好,成为全国性的样板;三十多岁时,他的理论著作流传于世,风靡一时,几乎人手一册……
回复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
1
2021-11-17
老师您好,为什么一提到王安石,大家就想起他的变法?他的变法到底有多么深远的意义呢?
崔铭
:
2021-11-21
11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思想家,又是文学家,无论哪一方面,都堪称卓越。在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或许都能找到许多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的人物,而作为改革家,显然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人物。虽然思想与文学同样会给我们很深的影响,但政治改革对社会的影响更加显而易见。我想,这就是“变法”会成为王安石最重要的标签的一些原因吧。王安石变法的意义,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多个领域,我本人只是一位文学研究者和写作者,没有能力给出答案。但是,王安石变法近千年来褒贬争议不断,这个事实本身足以说明其意义。
回复
donottag:
1
2021-11-17
请问崔老师,宋代跟苏轼并称的是黄庭坚,为什么不是王安石?
崔铭
:
2021-11-21
8
在北宋诗歌史上,有多种将成就突出的诗人并称的名号,针对的是不同的诗歌发展阶段,就整个北宋的诗歌而言,则有五大家之称:“梅(尧臣)欧(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就庆历时期而言,则有“梅欧”;就元祐时期而言,则有“苏黄”。而王安石比欧阳修小十五岁,比苏轼大十五岁,不属于同一个年辈。梅与欧,苏与黄,彼此关系十分密切,诗歌唱酬极为频繁,王与他们虽有唱酬,但数量相对较少。此外,梅、欧、苏、黄,虽也有诸多其他社会身份,但诗人是他们非常突出的身份,王安石最突出的身份是政治家、思想家,可说是“余事作诗人”。
回复
赵剑波:
1
2021-11-18
为什么王安石用吕惠卿等小人太多?他自己的道德水准却很高。
崔铭
:
2021-11-21
7
第一,新法推出后,遭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反对派选择不合作。但新法需要人去推动,在人才极度缺乏的状况下,起用新人时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考察,可能会导致一些投机分子混入变法阵营,这是无庸讳言的。第二,“新党人士除王安石之外大都是小人”,这个历史判断本身是存在很大问题的。人无完人,无论新党、旧党恐怕都是如此。但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北宋亡国后,宋高宗赵构为开脱父兄之责,将王安石及其新法定性为亡国祸首,从此在无限美化旧党人士的同时,新党人士被无限丑化。唯有王安石因其个人品性无可挑剔,方得以幸免。
回复
Wall~:
1
2021-11-17
北 宋 灭 亡和王安石变法有没有关系
崔铭
:
2021-11-21
4
我认为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能有间接关系。因为,王安石变法,引起了新、旧两派的政见之争,但他们没有能够很好的处理这场纷争,熙宁、元丰时间,新派主政,旧派不被重用;元祐年间,旧派主政,就变本加厉,不仅不重用新派,而且将他们贬谪;绍圣年间,新派再次主政,更加变本加厉,报复旧派,将他们贬到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区……如此循环往复,最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政见之争,堕落为党派之间的意气之争,于是就被蔡京这个投机分子所利用。加上宋徽宗的昏庸无道,北宋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亡国。因此,我认为,北宋亡国不仅跟王安石变法有间接关系,也跟司马光等反变法人士有间接关系。新、旧两派均难辞其咎。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