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人工智能会赶超人类智慧吗,问我吧!
探索
2021-08-21
徐英瑾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强烈冲击并深刻变革人类既有的生活模式。从已经广泛应用的算法大数据、
…
人脸识别,到仍在钻研发展的人形机器人、刷掌支付,人类对于攀登科技的新高峰乐此不疲,但同时也对深度卷入人工智能的未来感到担忧与怀疑。
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有感情吗?机器深度学习后可能赶超人类智慧吗?大数据带我们走向的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我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专长为分析哲学史、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研究等,著有《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人工智能的未来何去何从,问我吧!
分享
491
共68个提问,
18
个回复
进行中...
尤卡坦:
14
2021-08-22
教授您好!我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
首先是关于人类智慧,它的构成要件是什么?可以说它的核心是语言和逻辑思考吗?那么,人工智能目前离人类智慧水平还差什么?另外,是否存在理论上超过人类智慧的智慧(不仅仅是思维的速度快,更是本质上的超越?),是否存在打破语言桎梏的智慧(道可道,非常道?)?
徐英瑾
:
2021-08-25
120
讲到智慧的本质,智慧的本质是一种对于外界的反应能力,随着反应的复杂方式的提高,我们就认为智慧的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动物对外界反应的能力都是本能性的,而人类和外界打交道的能力就有极多的组合方式,人类也可以有非常复杂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欺骗套路来欺骗可能的敌人,所以说人类比动物要智能。当然高级的动物,比如猴子,已经有一些欺骗能力了,但是和人类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从这个标准上,甚至机器或者外星人的智能,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实际上智能的一个本质是在于它对外界的反应模式的复杂化,越复杂越智能。
智慧的本质既然是如上定义了,那么逻辑和语言就是它的衍生品。为什么逻辑和语言是一种衍生品呢?就是你要让你对于外界的反应方式变得非常复杂,就需要逻辑工具来使得既有的知识模块能通过逻辑工具加以丰富化,同时你又需要人际之间的协作使得整个社会对应外部世界的整个套路也复杂化,人际之间的协作就必然会使用语言,所以逻辑和语言是它的一个衍生品。有一种错误的思路是认为逻辑和语言作为一种继承的状态,是我们要模仿的目标。但是人工智能如果仅仅抓住逻辑和语言,而没有抓住逻辑和语言得以产生是为了应付生存压力的需要这一更根本性问题的话,那么人工智能的研究就会走上歧路。早期符号AI之所以走上歧路,就是因为他们只追求末不追求本,他们只追求流不追求源,所以我们不能舍本求末,我们要溯源,这个源是什么?就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回应能力。
回复
澎湃网友niIrqe:
3
2021-08-22
机器人会有感情吗?如果长期和人相处,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是否也可能变成有感情的机器?
徐英瑾
:
2021-08-29
72
人工智能如果获得感情,它和人类所具有的感情既有相似点,又有不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是指人工智能和人类一样,都会对外界的挑战做出回应。情绪本身就是认知主体在遭遇外界挑战时,为了更有效地应对这种挑战而做出一种非常紧张的认知资源重新部署和调整。就这点而言,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情绪和人类的情绪有类似点。但不同的地方是指情绪的具体感受常常也和它的物理实现方式有关。人类开心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不开心是因为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分泌。这样生理机制,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模拟的。
人工智能有可能在一种完全不同的物理机制上实现我刚才所说的认知资源的重新部署。但人类无法了解他们的感受是什么,也许他们也没有感受。而反之,如果外星人有情绪的话,我们难道能因为我们不知道外星人情绪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就否认他们有情绪吗?
回复
小兔兔
:
3
2021-08-31
请问您,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自主,那么它要学习人性中的恶。如何看待?
徐英瑾
:
2021-09-06
46
如果把“恶”广义地定义为某种不好的现象,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在部分学习“恶”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网络上广大用户常把字词写错,出现很多错别字,而自然语言处理往往基于大数据,因此只要很多人都写错,机器就会跟着也写错。这已经是某种意义上对于规范的扭曲。尽管这当然是最微不足道的恶,因为写错别字的性质并不严重,但这足以让我们窥见端倪——即现有的人工智能是对于人类行为的某种平均化处理,基于这种数据来进行归纳、系统地模拟学习,甚至放大人类既有行为中的失范之处。因此可以说,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必然会出现学习恶的现象。
回复
要月亮奔我而来:
4
2021-09-05
如何看待虚拟游戏中仿佛存在的平行世界?很多人在游戏中也能获得一种新的生命感,甚至最近的《失控玩家》电影里玩家倾注感情、与NPC相爱?
徐英瑾
:
2021-09-05
41
在游戏里面,每个人都可能觉得自己得到了新的生命和意义,然后和真实的这个世界相互脱离。但是我想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之讲的话来做回应:“人首先要吃饭,穿衣,然后才能从事哲学,从事理论研究。”同样,人首先要吃饭,穿衣,然后才有可能打游戏。
游戏能不能够解决人类对于外部能量的实际摄取,维持其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生物学机能,这是最基础的问题。除了吃喝以外,还有其他的需求比如天热开空调,天冷开暖气,呼吸不能没有氧气等。这些都是牵涉到人的物质层面。技术再怎么发展,不可能把所有事物都虚拟化和数码化,不能忘记在游戏中获得的精神享受是建立在生物体正常机能运作的前提下。
回复
CHRIS:
2
2021-08-27
教授你好。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进入政治领域?比如行政指引、行政、甚至社会决策?假设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执政,这样人类社会会发生哪些变化?利弊几何?
徐英瑾
:
2021-09-07
19
你好。如果广义的政治包括法律问题的话,在中国已经有人工智能部分介入法律领域了,比如人工智能会通过比对全国的数据库来看法律的处理是否正当,这种使用主要是为了衡量法律裁决的公正性。所以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运用。但这种运用完全是工具性质的。
政治活动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活动,它的本质更偏向艺术,而不是科学。对于政治活动中决策力度的把控,需要当事人对当时环境中很多微妙的因素进行感知,目前人工智能还做不到这一点。
回复
晚风:
3
2021-08-30
请问徐教授,程序员编代码写出来的游戏NPC,可以算是人工智能吗?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叫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这个词是否过于被滥用了?
徐英瑾
:
2021-09-06
15
游戏编程员用代码写出来的程序属于广义的人工智能。广义人工智能是指用计算机程序能够模拟出人类智能的一部分特征。电脑游戏里的程序能够模拟一部分人类的智能特征,比如在战争类的即时战略性游戏中,能模拟人类玩家的一些特点,这当然是智能的体现。但它并不是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说不能模拟人类的完整智慧。通用人工智能到现在还没有实现,目前我们能在市场上看到的都是专用人工智能。
回复
XYZ:
1
2021-08-26
人工智能能在脱离人的行为的前提下,有任何行为吗。或者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吗?
徐英瑾
:
2021-09-07
18
人工智能在脱离人的监管的情况下自主产生行为,这可能是真正意义上“智能”的标志之一。我认为这一点在原则上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现在基于大数据和规则的人工智能的道路暂时没有办法实现而已。如果真的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学术前提之上,也就是要对人类的心智进行某种能够兼顾机器执行特征的普遍化的建模,如果这种建模的成果不存在的话,那么具有自主性的人工智能的研制就会失去其应有的蓝图。
回复
Frajka:
1
2021-08-21
请问老师,机器的深度学习和人类智慧有什么差别呢?
徐英瑾
:
2021-08-25
17
机器的深度学习并不是指它能够深度地像人类一样学习的意思,它的英文是deep learning, deep learning在日本这个词是翻译成深层学习。深层学习,也许更符合这种技术的技术实质,它是一种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复杂化版本。人工神经网络这个技术在80年代就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深度学习或者说深层学习,在什么意义上对它进行复杂化呢?乃是在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这样一个中间的信息处理层,传统上只是两层到三层,现在把它扩展到了四层以上,可以到几十层,由此提高了性能。但是它的技术只不过是传统的神人工神经元网络技术的一种拓展,具体的情况请参考我写的《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
回复
澎湃网友e2aqyi:
1
2021-08-27
人类进化的底层逻辑是生存,人工智能将来技术迭代的底层逻辑会是什么呢?如果是获得资源不断进行学习和发展,那么势必有一天会和人类生存相冲突吗
徐英瑾
:
2021-08-30
42
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的真正底层逻辑仍然是生存,与人类的不同点在于它们有可能需要维持的是自己的电量安全、记忆库安全等。虽然人工智能是在另一个硅基生命体意义上的生存,但其抽象逻辑和人类一样。
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会和人类产生冲突呢?作为硅基存在体,它们没有对食物和水的需求,因此不会在这些方面和人类产生直接冲突。但或许会在能源问题上和人类产生冲突,这种可能性无法忽略。至于是否一定会产生冲突,又取决于人类的能源技术能否为全球提供足够的能源、核聚变技术能否投入使用等。所以这是牵涉到很多参数的巨型方程,现在很难预估未来情况如何。
回复
澎湃网友ZbM36r:
2
2021-08-25
请问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反抗意识,以及正确理解人类的语句“有本事你杀了我”这种开玩笑的话
徐英瑾
:
2021-09-01
25
这个问题挺好。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数据处理的人工智能,它是有能力辨别的。它会辨别这句话和后续性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判断。如果经过大量的数据训练,发现很多人说这句话但没有任何谋杀发生,那么基本上就会判断这句话说的是反话。这里面也涉及日常语言处理中的难题,即怎样让机器读出什么叫反讽和反话。
这种基于经验运作的人工智能,会在不同的文化体中得到不同的数据。在一个文化体中,如果很多人嘴上说的就是他们实际做的,那么很可能人工智能就认为这不是反话;但如果在另外一个文化体里发现人们并没有出现与威胁性的语言效果相匹配的威胁性的行动,就会判断这是反话。所以未来的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基于不同文化的样态,做出不同的判断。
回复
一只饺子OAQ:
6
2021-08-23
机器一旦学会深度学习,是否意味着人类大规模事业?哪怕是脑力劳动领域,例如金融圈,机器的预判计算和学习结果应该也要比人类精准的多?
徐英瑾
:
2021-08-25
41
深度学习本身依赖于大量的数据。有人担心深度学习的推广会让人类失业,但实际上外部的情况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即深度学习所依赖的数据总和往往是过时的数据。对于崭新变化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人类是有基于自己的灵光乍现进行迅速反应的能力,而机器是不具备的。只要人类保持自己的创造性,就不用担心深度学习会取代我们的工作。
回复
SonicEyas:
5
2021-08-22
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哪来有意义的问题
徐英瑾
:
2021-08-28
28
人工智能之所以没有定义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智能没有定义。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智能不是人类的智能/动物的智能/外星人的智能,而是某种能够横跨人类和机器的普遍的标准,而找到这个标准的麻烦就在于,工业界本身不能够提供如此大跨度的学术思考。而对于此类问题的讨论,在哲学家内部又恰好陷入了巨大的纷争。在近代的西方哲学里面,对于人类智能的本质就有经验派和唯理派这两种非常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智能的本质是在于经验归纳,一种认为是先天原理对于经验的铺展。这就是尴尬的地方,当工程界的人士需要哲学家提供某些高层次的理论用来告诉他们什么是智能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哲学史上是一片争论。于是搞具体编程工作的人,就有可能从哲学家的既有理论里面寻找一种他们喜欢的理论,由此就深化了哲学界与既有的对于智能之本质的分歧。
回复
JVVV:
1
2021-08-23
人工智能如果真的能够通过学习获得所谓的感情。这种“感情”和我们所认为的感情是同一个东西吗?
徐英瑾
:
2021-08-30
21
谢谢提问,相似的问题我已经解答过。人工智能如果获得感情,它和人类所具有的感情既有相似点,又有不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是指人工智能和人类一样,都会对外界的挑战做出回应。情绪本身就是认知主体在遭遇外界挑战时,为了更有效地应对这种挑战而做出一种非常紧张的认知资源重新部署和调整。就这点而言,我认为人工智能的情绪和人类的情绪有类似点。但不同的地方是指情绪的具体感受常常也和它的物理实现方式有关。人类开心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不开心是因为其他一些化学物质的分泌。这样生理机制,人工智能是不可能模拟的。
回复
浮华乱流年:
1
2021-08-28
您好,看到您是哲学系的教授,想冒昧请问一下一个跟您发起的话题关系不大的问题:西方以尼采为首的虚无主义与东方川端康成在雪国里所描写的虚无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通之处?
徐英瑾
:
2021-08-29
9
川端康成的整体思想比较消极和悲观主义,适合和他做比较的并不是尼采,而是尼采的思想源头叔本华。因为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是偏向消极、悲观的;而尼彩则积极进取,甚至是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意志主义。在这个脉络里比较德国思想和日本思想才有意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本人也受到了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的详情,可以到《看理想》平台上去关注我的两个节目:一个是小型节目《暧昧:给日本脑洞一个哲学解释》;另一个是大型节目《哲学家的10种生活提案》。我在后者这个大型节目里已经更新到了叔本华哲学的部分。
回复
神田川:
1
2021-08-23
徐教授您好!请问您,为什么马斯克这次发明人形机器人引发大家那么激烈的讨论?其实之前也早已经有各种机器人在投入使用了啊,比如家里的扫地机器人、商场里的引路机器人, 只不过不是人形罢了。
徐英瑾
:
2021-08-25
29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外观上能够引发人的心理投射,很容易引起人的共情。人类对于任何长得像人形的东西产生共情的这种自然的心理倾向。但是从纯粹的技术角度上来看,不能认为一个东西做成人型了,就代表它的内部的智慧更高。这就类似于在电影《星球大战》里面,并不是所有的机器人长得都像人形的,而那些不做成人形的机器人,仍然是具有很高的智慧的。相反,一个做成人形的机器人,它本身的智慧、内部的配置反而有可能是非常低的。
回复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
1
2021-08-22
请问徐老师,最近饱受关注的自动驾驶是不是人工智能一直在研究的领域?现在人工智能突破进展缓慢的话,它会不会是下一个天坑专业。。
徐英瑾
:
2021-08-29
3
自动驾驶的民用领域比军用领域更为复杂,地面车辆的自动驾驶要比航空器的自动驾驶更复杂。两架飞机即使差了一公里也能知道提前避开。但在地面上行驶时,不可能看到一辆大卡车距离自己一公里就要开始避开,相反得在两者相差几米的时候做出迅速反应。正因为地面驾驶需要在很短的时空区间里做出迅速反应,因此对于技术细节的要求非常高。
更重要的是,自动驾驶技术所要模拟的是人工智能本来就不太善于模拟的一种能力,也就是人类驾驶员的身体和汽车的操纵杆以及方向盘之间的一种身体感受。这就类似于模拟完全意义上的打乒乓球,而且比模拟打乒乓球更难。我曾经看到过机器人打乒乓球打得不错,因为乒乓球的游戏规则是相对比较确定的。而自动驾驶的环境中,会面临非常复杂的驾驶环境,甚至会面临一些完全不按驾驶套路的人,所以这件事的难度的确比较大,还需要很多基础学科的突破。
回复
柒星:
1
2021-08-23
量子计算机会成为人工智能的突破口吗?
徐英瑾
:
2021-08-29
4
量子计算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在硬件的层面上做出具有量子效应的计算机,这种在硬件上就和传统冯诺依曼机不同的机器,造价也极为惊人,所以很难大规模普及。第二种情况是指在传统计算机上模拟量子效应,相对来说造价比较低。
但量子效应是否能实现人工智能,实际上是需要全面考量的问题。量子计算在执行某些任务时比传统计算机效率更高,但问题是它怎么能才能变成在通用机上也能普遍编程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这需要某种一般性的理论告诉我们:量子计算怎样才能变成普遍通用的。
人工智能机器的架桥理论现在非常难,即使是在人类智能的研究中,目前也不是很清楚人类的物质构成基底是否可能有量子效应。尽管量子效应在整个物理世界里面弥漫,但是怎么样从这么低的层次,一层层地达到这么高层的功能,这种搭桥理论在人类领域也没完成,那么在机器领域要完成恐怕就更为艰难。
回复
一只饺子OAQ:
1
2021-08-24
以前小学作文里我们常常会想象2020年应该是机器人遍地、汽车飞天,但这些放在今天好像并没有实现,是我们的科技进步变慢了么?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否有很多壁垒?
徐英瑾
:
2021-08-29
3
这道理也非常简单。因为人工智能需要对于人类智能有全面的模拟,但现在我们对于智能还没有一个大致靠谱的理论框架。在基础学科并没有为智能的人工模拟提供合理框架的前提下,对于智能的工程实现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实现科幻电影中的那种场景,为之努力的时间可能会远远超出科幻小说作家的预期。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