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影视评论员韩思琪,甜宠文化缘何崛起,问我吧!
文艺
2021-08-18
韩思琪
这个夏天,最甜的电视剧可能非《你是我的荣耀》莫属。没有第三者和虐心的情感纠葛,只有男女主角之
…
间甜甜的恋爱,以“撒糖”为主的影视剧成为市场新宠,不断创造收视高峰。但随着播出,喜欢它的人越看越上头,而觉得剧情无脑且平淡无味的观众也不在少数。
为何远离现实、逻辑硬伤的甜宠剧,仍能收获大批观众的喜爱追捧?理想化主角与当今女性意识有何内在联系?背后又折射着怎样的市场趋向和社会心理?我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影视评论员韩思琪,关于甜宠剧的传播逻辑和文化嬗变,问我吧!
分享
616
共49个提问,
9
个回复
进行中...
火星人1号:
13
2021-08-19
女性一方面要求独立,主张女权,但另一方面又沉溺在甜宠文化中,要求一个完美男性的宠爱,这是否说明女性深层的依附心理?
韩思琪
:
2021-08-23
85
这个问题可以不这么割裂地来看。
自《何以笙萧默》《杉杉来吃》以来,处于女频网文阅读鄙视链末端、被诟病是女权大洼地的总裁文及其改编影视剧,总是身负“三宗罪”:霸道男主及其派生物傻白甜女主,和由读者不安全感投射的畸形恋爱关系——让渡平等关系换取保护、以“需要”来替代“爱”的有毒糖衣,使其成为靶子文本。
但女性独立不等于要修炼成孤家寡人,我们的文化产品有时总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对立逻辑,但女主角不要恋爱脑不等于女主角不能恋爱。从不沉溺爱情的“强”,武装完美、浑身是刺,但这样的锋芒有时也会刺穿她的肉。因为人生从不是尽在掌控,而爱一个人,赋予ta权力,成为一帆风顺尽在掌握的人生中那个不可控的变量。进入一段感情,选择器成为自己自愿承受的危险,也可称之为勇敢。
如果是不加思考的地复读“强强”,难免会陷入另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星辰大海的征途高贵大气,为情所困便显得降了档次,但贬低情爱价值正落入了父权与男权的另一个陷阱: “你一男的/女的,怎么会为了爱情要死要活的”,更甚者,这套逻辑产生了新的偏见:对平庸的轻视和对其他人群想当然的认识。
在当下的语境中,“甜宠”二字一般值得是是双向的情感付出,从这个角度来说比起“虐恋”的心理:在一段无法健康的关系中,仍要以“虐”的名义绑定,“甜”相较之下还有一点点推进的意义。观察社会心理,除了看向那些带有思想实验性质的、先锋的文本,观察最底层、进步最缓慢的那一类型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或许更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回复
澎湃网友uUBFzu:
18
2021-08-19
韩老师您好,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国产影视剧逐渐走向浅层化简单化而相比之下国外的剧选材新颖主题更厚重更值得回味的现象呢?这种现象与过审条件苛刻导致编剧创作空间受到限制有多大关系呢?
韩思琪
:
2021-08-20
55
“国产剧选题浅层简单,而海外剧新颖厚重”,这样对比或许会稍显片面。
一方面,甜宠剧作为一种类型,能否代表国产影视剧整体的趋势情况,还有待讨论。
另一方面,国产影视剧的题材类型除了轻量的甜宠剧之外,也在尝试不同的类型。比如重剧情的迷雾剧场,包括《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等短剧,再如《觉醒年代》《山海情》等口碑剧。即便与《荣耀》暑期同档期,还有《扫黑风暴》《乔家的儿女》等不同题材的剧作。
从这个层面来说,是内容仍有提升的空间,还是偷懒地将无法做出好内容的原因全部归因于政策?这个问题或许留下了一些讨论的空间。就我的观察,编剧编写故事的“悬浮”,不一定是因为创作的想象力受限,也可能是缺少真实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回复
鲁小师:
10
2021-08-20
看多了这种剧,是否会严重影响当代女性的自我认知。
韩思琪
:
2021-08-20
55
“看多了甜宠剧,当代女性的自我认知会被影响”,如果这样推导因果关系的话,首先默认了一个前提:观众或者说看甜宠剧的观众,无法将生活的现实与虚构的剧情区分开来,暂不能这样草率地下结论、拉因果。
但一定程度上,甜宠剧确实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化和爱情观念的变迁。举例来说,今天YY甜宠的观众要看的“爽感”,是健康而“无毒”的爽。比如近日热播的《你是我的荣耀》,其中女明星乔晶晶与航天设计师于途的感情是平等的模式,相较于顾漫以往塑造的女主角赵默笙(《何以笙箫默》)或是薛杉杉(《杉杉来吃》),做了一些符合时代审美的校准。
甜宠向言情的女主角不再做莬丝花,她们不需要借完美男友的光芒来点亮自身,而是自身便在发光。不再推崇依附关系,而是通过一段恋爱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种转向是在发生的。
所以在今天,即便是甜宠剧中有豪掷千金的霸道总裁,也需要设置女主角的自给自足——即便是在快消品中做梦,也不可食嗟来之食。再如对过去琼瑶式言情模式的反驳:“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紫菱失去的可是她的爱情”,这种“爱情大过天”的琼瑶模式会被认为是“有毒”的。
至于观众是否当真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参考另一个问题,即“虚构的悖论”。
回复
温一刀52:
3
2021-08-20
请问答主,是“年轻人”?还是“年轻女人”?
韩思琪
:
2021-08-23
56
这位朋友的问题是一个带“陷阱”的提问,似乎认为只有“年轻女人”才会为甜宠剧买单。将“女人”从“人”中剥离出来,尽管这样或许考虑了性别对内容的偏好,但这样的提问带有一些攻击性,与认为“韩剧是女性的**”这样的偏见观点相似。
首先,性别因素对内容的偏好有所不同,这不仅仅是一个性别的问题,人是立体复杂的人,不会在性别一个因素上被抽成一个平面和切片。在选择喜欢的内容时,还会交织着社会文化、成长背景等等因素。
其次,性别文化当中存在许多被规训的成分,而“只有年轻女人才看小甜剧”这样的归因,便再次落入了性别刻板印象的窠臼:将感性、感情视为一种缺陷,并将其视为女性化的弱点驱逐出理想国。
此外,就像被批评的“大女主”也对应着“大男主”这一类型,如果说都是满足爽感的升级流,那么问题就不在于某一种性别。
回复
改个名字还挺难的:
1
2021-08-18
请问韩老师,比起甜宠剧容易成为爆款,是不是耽改剧更容易。。。最近塌方的“顶流”,和目前真的顶流们,好像都是耽改火的?这莫非就是男明星的致富密码?
韩思琪
:
2021-08-25
34
从主要受众来看,甜宠剧和耽改剧的赛道并不相同,不一定会成为非此即彼、只能二选一的强竞争关系。若想要比较哪一类更容易成为爆款的话,比如19年《亲爱的,热爱的》与《陈情令》热度相当。本质上,仍是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内容,以及“爆”后如何将生命力延长。另一方面,所谓“爆款”是圈层内还是引发了出圈效应?这个问题也需要从更大众的层面来看其影响力,互联网声量是其中一项衡量指标,但不是也不应是唯一指标。
回复
jasonsmile99:
4
2021-08-20
虚拟化的满足犹如上瘾,越陷越深只会无法面对现实,甚至过于沉溺,无法自拔如何平衡现实的骨感和虚拟的满足?
韩思琪
:
2021-08-23
33
虚拟化的满足,媒介产生的完美的拟像、拟态文化,与不够完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不仅是某类影视这样一个品类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这是这个媒介文化极丰富的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的确这些拟态文化生产出的“标准”会让人焦虑。关键或许不在于甜宠剧,而在于看甜宠剧的人,人有选择。
强大的人用征服世界来证明自己,另一批人或许退回梦中时才能找回自由。要二者平衡,要将从虚拟中获得的满足,用于鼓励自己迈出勇敢的下一步。
回复
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呢:
1
2021-08-19
韩老师请教您,甜宠剧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是不是就是言情剧?偶像剧?那有些剧情为了甜而甜,不尴尬吗?为什么不看剧情跌宕起伏的、勾心斗角的?
韩思琪
:
2021-08-20
20
甜宠剧可以看作是言情剧的一个细分类型,如今的甜宠剧逐渐从都市偶像剧的大类中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命名的类型,是用户市场细分的标签式内容生产。也就说是点对点地针对情绪进行定制式生产,以精准定制的少女心、满足幻想与情感需求为首要特性。
如果将2016年播出的《微微一笑很倾城》视为国产甜宠剧起点的话,可以这样定义“甜宠”:以男女主角“互宠”为主要剧情,表现双箭头甜甜的恋爱、没有狗血的误会和过时的桥段。换言之,看“不操心的恋爱”成为“甜宠剧”观众买单的主要原因。从这样的情感需求倒推,跌宕起伏的重剧情则不会成为甜宠剧的一个选项。
另一方面,“甜宠”作为标签,还与甜宠类型网文的基因有关,比如顾漫的三部曲《杉杉来吃》《何以笙萧默》《微微一笑很倾城》。此外,“虐恋”剧同样是这样一种逻辑,如《媚者无疆》《东宫》。观众选择看“尬甜”还是“尬虐”的剧情,并不因情节的合理性为筛选标准,更多的是一种情绪性消费和代偿式的满足。
回复
一只饺子OAQ:
1
2021-08-20
甜宠剧的流行是否侧面说明了当代青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幸福度很低?
韩思琪
:
2021-08-23
5
与其说甜宠剧的流行是衡量幸福指数的一个指标,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当代青年在恋爱神话解体后找到的一个替代品。我们总说现代的恋爱是速食化的,和爱情神话的破灭。
作为一种时代症候的“爱无能”,指向的是这样一种新现实:所谓爱是至死方离的浪漫定义,无疑已退流行——已超过使用期限,因为它以前所效力并从中取得活力与自我重要性的亲属结构,已彻底改变。亲密关系变为:随时可撤回、删除、去链接的自由,而爱情不再是生活中的必备品,而被视为是一种奢侈的“修辞”。
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当代人情感幸福度低,而去选择承担“代糖”功能的甜宠剧。不如说是因为懒得去恋爱/不想谈恋爱,而选择的一种包装漂亮、在食用说明里提前注明了:这里没有玻璃渣的糖粉补充剂。
回复
文镜之:
1
2021-08-20
请问如何看待这部剧中,爱情与游戏这两者的关系?谢谢
韩思琪
:
2021-08-23
1
从我个人的角度,《你是我的荣耀》中游戏更像是爱情故事的一个时髦“皮肤”。男女主角各有自己的事业,游戏是他们找回、建立关系的虚拟社交场所。这一方面便于当代年轻人代入自己的赛博社交的状态,可以提供不“尬”、不过时的代入感。如果说近20年前都市剧恋爱的背景是“地下铁邂逅的恋爱”,比如陆毅、林心如出演的《男才女貌》(2003年);那么,今天恋爱邂逅的场合或许首先是两个赛博id的相遇,浪漫情缘从线上燃烧到线下。至于游戏深层的机制、心理,与这部剧中的言情线倒是谈不上有深层的交融。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