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ICU医生郑山海,死亡教育为何重要,问我吧!
教育
2021-06-18
郑山海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单向行驶,不可回头,且无重复感知的机会。
…
因此对死的恐惧、对生的眷恋,都是人之本能。但也因如此,人们在面对绝症治疗时常因为“怕死”而出现过度医疗的现象,这也让死亡教育的课题变得格外重要。
为何说在不治之症面前,安慰疗法比延长生命更有意义?当生命走向尽头,该以怎样的理智的心态去接纳死亡这件事?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到底教些什么?我是ICU医生郑山海,常年负责危重患者的治疗,关于我职业生涯中体会到的生死观,问我吧!
分享
403
共22个提问,
12
个回复
进行中...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
1
2021-06-19
请问,我们现在学校会有生命教育这一课吗?如何该让没有步入社会的孩子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其实成年之后才知道挫折只会越来越多的~
郑山海
:
2021-06-20
128
从国外的一些资料看,死亡教育可以从中小学开始。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这不等于什么问题都留到孩子步入社会以后再去体会,其实,怕死和不怕死,都是对死亡的不理解。
回复
西瓜可乐味:
4
2021-06-18
请问郑医生,为什么安慰疗法比延长生命更有意义?每一个人都不愿自己最亲的人离开自己吧😭如果医生采用安慰治疗会不会让人觉得太冷漠了?会不会产生没有尽到完全治疗的误解?接纳自己的死亡很淡然,而为什么我们接受不了亲人的离别呢?
郑山海
:
2021-06-20
97
生命的意义对于个体而言,应该是快乐为上的。但医学的一些支持手段其实会让患者很痛苦,这种以金钱换时间,以时间换痛苦的方式,与生命的自然发展,有一定的悖论。其实死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大家在这方面理念的一致性,否则,总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探讨问题,最后就会形成一种对谁都没有好处的妥协。在ICU里有这样一句话,有些治疗本身就不是为了患者的,纯粹就是为了患者家属的要求。这也就是说,有些治疗其实是用患者痛苦的存在换取家属的某种宽慰。这对患者是不是很残酷。所以,接受不了亲人离别,这是人之常情,但必须客观对待。
回复
澎湃网友e2uq6n:
1
2021-06-19
您好郑主任,从得了不治之症初期到生命终止,家属如何做?可不可以在初期直接向患者讲是不治之症?
郑山海
:
2021-06-20
52
国外更主张让患者知道。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合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去日无多的宝贵时间。医疗手段不是对病人唯一有效的方法,走出户外,迎接阳光。或者回到故土,追一份记忆,都是很有意义的做法。
回复
碧绿色的 兔子:
3
2021-06-22
人生既然到头来都是一场幻梦,过程中的绚烂还有意义吗?
郑山海
:
2021-06-22
14
死亡是绕不开的坎,既然绕不开,就让过程绚烂一些,快乐一些。这样的生命体验,才更加生动。我们不能因为一顿饭吃完了还会饿,就放弃美食,只要快餐吧。
回复
斯晗:
1
2021-06-21
前一阵子看到新闻美国议会默许了医生给病危患者使用足够的镇痛药缓解病人病痛,即便剂量会加速死亡(只要符合双重效应原则,就默许使用药物,但法律上好像没有允许医生辅助病人自杀)。 请问中国国内对于解除病危患者病痛的行为的伦理观和法律边界是怎么样的呢?
另外作为家属可能会认为为了就亲人性命应该要尽一切力量,即便希望渺茫也要尽全力,否则会被视为‘不孝’。个人感觉家庭其实也是一种道德和舆论压力才这么选择,作为医生应该怎么样引导家属呢?
郑山海
:
2021-06-22
21
对这个问题,不同医生的劝导方式肯定不同。但关键问题是如何清楚地告诉家属,疾病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当然,这需要基于医生自己对病情判断的肯定,如果医生自己含糊其辞,处处说的留有余地,家属就会把医生的每个不肯定想成救命稻草。
回复
Irqe:
1
2021-06-21
郑医生您好,请问您如何看待很多人为了寻求刺激去参与极限运动,比如热气球、滑翔伞、深潜,其实很容易出意外。这种行为到底是为了探索生命的可能性和拓宽边界,还是对于生命的不珍惜?
郑山海
:
2021-06-22
20
极限运动,我个人不喜欢。但我觉得如果可以挖掘个人某个方面的极限能力或体验,应该是积极对待生命的方式。至于这种体验刺激的做法,也许可以理解为有些人喜欢吃辣的,有些人却很怕辣一样,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感受方法。事实上,一个极限运动者,为此需要做很多积极的准备,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不是那种不做任何保护的愣头青运动,极限挑战带来的还是积极多于消极。
回复
改个名字还挺难的:
1
2021-06-22
请问郑医生,ICU重症监护室的那道门有多沉重?您有见到过生命的奇迹吗?在ICU里很久,最后健康拥有新生活?
郑山海
:
2021-06-22
8
ICU应该是为可以逆转的重病人设置的,其主旨不是为临终患者做终极治疗。在ICU中肯定有一些看似不可能的重病人被逆转,但这些奇迹其实是有医学上的基础。但肿瘤晚期,或生命终点来临的时候,还希望创造奇迹,这就有点像前一阵被人嘲笑的那篇熟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的“奇迹”一样,这是不可能实现的。ICU的门很重,一不留神就可能万劫不复,但把无法挽回的患者送进去,会让这扇门变得很可怕。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2
2021-06-18
郑医生您好!常年在ICU是不是一直面对生离死别?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呢?有啥改变吗?
郑山海
:
2021-06-20
7
医生对生死的看待,比一般人显得稍微冷漠一些。在ICU里时常感受到,很多医疗手段确实不大人道,如果疾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早点撒手,可能比痛苦地支持,更能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当然,实际做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否则安乐死也不会在世界范围充满不同的观点。
回复
:
1
2021-06-19
外公生病了治不好,回家过了一个年走的。生前状态很不好,他的子女(都有文化)给他找了人做法事,装神弄鬼的,我当时特别不解,这种封建迷信都能信???还都是读书了的人!!!我当时八九岁吧。
现在开始慢慢清晰了一些,总归是治不好的,老人信这些,总比在冰冷的医院待着好。
这算不算安慰疗法
郑山海
:
2021-06-20
1
顺着临终者的意,这肯定属于安慰疗法。只要不侵害他人,都无可非议。当然了,这是一种被动的安慰。西方请牧师给临终者做祷告,本质含义应该一样。不过从社会积极发展的角度,做法事还是并应该作为常态来推广。
回复
包尔萨:
1
2021-06-20
目前在国内,有安慰疗法这样的机构吗?
郑山海
:
2021-06-20
1
现在包括协和医院都开始设立安宁病房,就是对临终患者实施安慰治疗的。
回复
nickman62000:
1
2021-06-20
请问什么是死亡教育?是教人看透生死吗?
郑山海
:
2021-06-20
1
或许用积极地看透生死更加准确一些。用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生老病死的每一个过程。这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回复
子非鱼啊:
1
2021-06-18
死亡教育在什么阶段开展比较好呢?太早的话对小孩子会不会有不良的影响?
郑山海
:
2021-06-20
0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很多观点都是从小养成的。对于一个人必须树立的观点,应该越早建立越好。否则一旦形成了他的某种理念,大了很难修正。当然,对于孩子应该采取适合孩子的方式,这可能属于教育工作者具体探讨的问题。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