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张雪松,如何理解今天年轻人的婚恋观,问吧!
讨论
2021-06-13
张雪松
家庭社会学家威廉·古德(1963)曾描述过家庭的黄金时代,当时婚姻被视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
…
然而如今这种形态似乎正在受到挑战。事业家庭的冲突、育儿负担和女性面临的母职惩罚,导致很多年轻人选择逃避传统婚姻。同居、不婚主义、丁克等新形式的亲密关系模式,正在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实践。
如何理解今天年轻人的婚恋观? 当代亲密关系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性别平等观念如何体现在新型婚恋关系中?我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张雪松,关于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和亲密关系的多元实践,欢迎和我探讨!
分享
1.3k
共65个提问,
50
个回复
进行中...
7minami:
13
2021-06-13
婚姻形式是不是要被淘汰?
张雪松
:
2021-06-15
141
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对于美国的年轻一代来说,同居已经取代了婚姻。应该尊重那些不想结婚的人,TA们可能生活的更幸福,但同样也有坚定要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也许是刚大学毕业到了法定婚龄的年轻人,也可能是耄耋之年一见钟情的老爷爷和老奶奶,TA们的浪漫关系也需要被看见。婚姻背后是一整套的制度性和法律的保障,对某些人来说这种形式也是一种爱情的仪式感,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就把它创造性的转化。
回复
SumidaKanae:
32
2021-06-13
为什么很多男性表示对爱情和婚姻失望,不再主动追求女性?
张雪松
:
2021-06-15
333
也许很多男性不主动追求女性,并不是对爱情和婚姻失望。女性变得越来越独立,也推翻了通常的婚姻协议。现在的婚姻比过去需要更多钱,这都让男性的“适婚性”和经济状况变差。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也让男性比过去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与心理压力。
另外一个可能重要的原因是人的社会孤独感让人的心理距离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不信任。社会需要一个公共领域去让人们去相互了解,而不只是虚拟的社交软件和单调重复的相亲场,当然一个前提是不加班、有假期。
回复
哈欧:
11
2021-06-19
现在女性在婚姻选择权更大了,我发现周围的80后90后学历高的女性回家都不会干家务,下完班就玩手机,把所有奶孩子,做饭洗衣打扫,教育孩子的事情都推给自己的另一半,请问这是不是另一种回归和报应?
张雪松
:
2021-06-20
232
没有女性天生就是妈妈,也没有女性天生就擅长就应该做家务。
高等教育扩张,男女两性受教育的时间都延长了,缩短了学习其它事情的时间。教育和工作场上也不会因为是妈妈就受到优待,家务工作(我觉得比家务劳动听起来更舒服)应该也一样,虽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两个人应该友好沟通,一起做就好了。
(有一本书叫《看不见的女人》,有时间可读。)
回复
Frajka:
16
2021-06-14
男性是不是现在在婚恋市场中反而处于劣势地位?因为在社会默识中,好像男方必须需要拥有房子或者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找对象,这种对男性来说是否太不公平了,是否也是变相的压迫?
张雪松
:
2021-06-15
107
首先谢谢你对男同胞们的关怀。传统婚姻需要男性养家、女性顾家,这种思维至今仍没有消散。现在婚姻比过去更需要钱,同时资本主义也制造了很多“虚假需要”,这都对个体提出了更高的经济要求。
《危险关系》中描写了关于婚姻的两种模式——基石模式和顶点模式。“基石模式”是指两个人一起奋斗,从无到有;“顶点模式”是指两个人经济独立,再恋爱结婚。很多的年轻人都希望在婚前经济上有保障,女性也在努力工作赚钱,在可预见的未来,平等的婚姻关系会越来越多。
男多女少的人口比例让女性的选择权变大,但是总体上看女性在婚姻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我想男性的经济基础是重要的,但也许不是最重要的。
回复
本-靓仔:
9
2021-06-14
现在的年轻人有必须要结婚的理由吗?
张雪松
:
2021-06-15
114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要义有很多,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婚姻只是一种选择,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当下,个体化的进程带来了个人自主和自我实现的愿望,生活是自己的,亲密关系有很多元的形式,年轻人自己门儿清。
回复
Aquarius小瓶子:
13
2021-06-14
张老师您好,想问一个让我很困扰的问题。作为女性,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觉得短短一生该用来拼搏自己的事业、享受自己的生命最重要。但父母辈眼中则觉得这种行为“自私”和“可悲”,在国内似乎传统观念里依然认为没孩子是人生的缺憾。这种矛盾该怎么处理呢?谢谢!
张雪松
:
2021-06-15
105
我个人希望你可以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啊,奋斗然后尽情享受自己人生。我爸妈原来也希望我能够生孩子,他们一开始也不理解,但我和他们聊现在育儿的压力和教育竞争,他们改变了想法,我爸妈的回答是“不希望我的孩子累坏了他们的孩子”。
父母总希望他们建设的高墙倒了,有人可以接住我们,只需要和他们耐心真诚的交流,告诉他们我们也长成大人了,可以保护好自己,也许他们会逐渐认可我们的行为与选择的,毕竟爱可以消解一切矛盾。
回复
大川啊:
5
2021-06-13
没女朋友怎么办?
张雪松
:
2021-06-15
218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大概3490万人,考虑到老年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年轻人中男多女少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所以没女朋友也许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目前很多研究显示,会做家务、表达出性别平等特质的关怀型男友更受欢迎,所以不妨试一下。
回复
gaohuaguang:
9
2021-06-14
您好,请问现在父母那一辈的人大部分都觉得必须要结婚,不结婚生子就不是正常人,就不会幸福,从而当子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后就牵肠挂肚的盼着孩子赶紧结婚,随着子女年龄的增的就会压力倍增。而现在孩子这一代大部分却并不认为结婚是必须的,更不会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将就着结婚,这两种观念的冲突如何处理呢?这两种观念哪个更对?如何说服父母让他们不要那么焦虑呢?谢谢您!
张雪松
:
2021-06-15
31
异性婚育定义了“正常”生活与“幸福”生活,父母将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申,希望我们复制传统的婚育人生,对子女的理想生活都有自己的期待,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异性恋婚姻理念的传达并不是通过冲突与对抗的方式,而是通过爱与关心,通过家庭本位的道德感来完成的。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我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但站在父母的角度他们也没错。
也许他们周围的同事朋友都在炫耀孙子孙女,父母会更加焦虑,让他们培养一些新爱好,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种花遛狗,假期带他们出去旅游,旅游亲测有效。
回复
两只乌龟跑得快:
1
2021-07-15
老师好,请问结婚时候的“宣誓”,请亲朋好友的见证(公证),这种类似契约的行为究竟效果几何?为什么能成为习俗?
张雪松
:
2021-07-17
20
恕我直言,效力一般,中国人的语境里没有神和上帝的存在,这种话就是当时说着增加当时的幸福感的~
至于国外,可能稍微好一点点吧~(个人看法)
回复
yyyyxdd:
5
2021-06-19
两个人的婚姻不能比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来的更差。所以门当户对重要,三观出入不大也很重要。您认为呢?
张雪松
:
2021-06-22
101
门当户对确实重要,但这里面有家庭背景上的门当户对,受教育程度上的门当户对,以及兴趣爱好上的门当户对。
虽然很多研究发现这背后可能都和原生家庭的社会阶层和经济水平有关,但我觉得“自我”与“社会”是一对双生子。
互联网下亚文化这么多,也许未来的恋爱择偶、婚姻择偶会变得多样化一点点。
回复
如来藏:
2
2021-07-15
张老师您好,请问是否有什么心理测试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脾气暴躁,我男朋友是开武馆的,且有点儿小心眼儿,几户所有我接触的异性都会问我跟他们以前是否有过感情经历,不但问是否跟他们有感情经历连怎么认识的都要问。这种问题我已经跟他沟通过多次了,但是他似乎都没怎么听进去,起初我觉得是接触时间短没有建立信任的关系,后来他说他以前经历的3段感情里也都是存在这种问题,我值夜班儿的时候他都会问跟我一起值夜班儿的是男是女😩,他给出的原由是因为他听过很多男女负面新闻,要排查判断一下哪些男人在安全圈里(他不是单亲家庭,不知道这种没有安全感是否来源于跟前女友吵架不满后,前女友背着他相亲有关)。我本人几乎没有多少恋爱经历,基本都是相亲经历,没什么经验,所以不太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请老师指点🙏我现在比较担心他脾气性格不好的话以后会不会……所以想请问老师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他是否有暴力倾向😥
张雪松
:
2021-07-17
2
我知道有一些测试都是主观测试的,好像你无法帮他判断,看看其他人有没有什么好的测试或建议,至少从现在的描述中我觉得(他)这种要求和询问有些过分。
回复
澎湃网友IjEzue:
3
2021-07-04
您好。我和男朋友在一起半年多,刚在一起时他特别在乎我,一个表情他都会问问我怎么了,现在也不能说不在乎,但是这样的关心和呵护没有了,连基本的拥抱也没有了,我和他沟通过很多次,说我感受不到爱了,但他也没什么反应,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但这样的亲密关系对我来说很痛苦,我承认我很需要另一半的呵护,我认为这是亲密关系的基础,这是我矫情吗?还是这样的亲密关系也是正常的?现在我每一天都很不开心。想改善,但也没什么办法,我应该怎么办呢?放弃?
张雪松
:
2021-07-13
16
亲密感可能是相处过程中的一种情感体验,只有当事人才最明白~处于亲密关系的两个人确实需要有效沟通,眉眼传情、举手投足间的默契也是逐渐培养来的,两个人确实需要多沟通,相互回应,保持自我而又相互依恋,这对我而言同样是一件难事。
我觉得你也不是矫情,但我确实没什么好的建议,也许你们可以在搞一点小的仪式,比如两个人不开心了画一幅画给对方,等等…真诚的希望你可以开心快乐,在亲密关系中得偿所愿。
回复
瓜州吃瓜:
6
2021-06-16
在一起六年了,但似乎越来越不想结婚了,更别提生儿育女。虽年近三十,潜意识里自己还是个孩子😄
张雪松
:
2021-06-17
10
其实,我也很迷茫,这种心态我周围人也有。有很多学者认为婚姻是年轻人实现传统的成年标志,教育扩张、延迟婚姻也让“新兴成年期”越来越长,美国一位社会学家席尔瓦(Jennifer Silva)指出,复杂的社会状况会让年轻一代面临不确定的未来,会逃避婚姻关系,被困在过去的僵化和显著的灵活之间。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个孩子,都住着一个小王子小公主,但我们也有成熟的一面,同样有担当、有责任心。
回复
神的鱼儿:
6
2021-06-13
您好!我以前一直认为年轻人结婚应该越来越简单,因为他们观念越开放,交友范围更广?甚至国外、网上、跨区域,但现在却不是如此?恋爱、相亲、交友很积极,但结婚却越来越难?
张雪松
:
2021-06-14
52
从前车、马、邮件都慢,而如今交通、社交媒体、互联网的发展确实减少了很多地理限制,让交友实现了“高铁速度”。可以肯定的是,发达的交通和迅捷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来满足潜在的恋爱对象和婚姻伴侣,挑战了曾经规范的途径——家庭联系、学校工作、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让潜在对象可以跨越时空近距离接触。
然而现实更加复杂,恋爱也变得更加艰难,各大城市的相亲角都说明了问题。社交软件、约会网站不断推陈出新,专业化的同时,也日益针对高度特定的群体,如某个领域的职业精英。约会过程变得越来越理性,“日抛型交友”也让大家的阈值越来越高。我经常和已经工作的朋友聊天,他们都劝我尽早在学校中确定恋爱关系,其中有一个小原因是劳动分工导致部门内部甚至整个公司的异性都很少。生活的公共空间内潜在对象少,缺乏适合交友的公共领域,虚拟空间上不靠谱的多,中国社会也没有向美国那样的约会传统,这都是“恋爱难”、“交友难”的原因。
同样,年轻人接受教育程度高,观念逐渐开放,同时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也越来越高,也让女性认识到传统婚姻家庭中的不平等待遇,影响了对婚姻的总体权衡。现在的年轻人对平等的关系有着更强烈的偏好,同时住房成本、职场中女性的“婚姻歧视”、内卷、离婚率的增高、婚姻的理性选择等等都让结婚变得越来越难。中国的“躺平”青年和日本的“平成废宅”越来越像,而日本已经陷入低婚育的低欲望社会。也许政策制定者马上就会出台利好的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回复
闪烁的湖光:
6
2021-06-21
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不错的学历,精神追求较高,他们在现实情感生活中有时不太顺利,对于婚姻更是顾虑重重。我想请教对于高学历人群,选择伴侣时是否精神生活尤为重要?自我意识过强是否会成为接纳另一半的障碍?
张雪松
:
2021-06-22
31
教育会驱动个体观念的转变,在学校的大环境中也会遇见更多的人,会发生很多观念的碰撞。
现在可能有些人的孤独感更重,打开心扉走进恋爱可能会更难一点,再经历分手走入下一段恋情会更难,考虑的也会更多吧。
精神生活确实蛮重要的,追求自我也蛮重要的,但等发现两个人比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就去恋爱吧。
回复
339bother:
7
2021-06-13
不想结婚 也不想生育下一代 很烦被父母道德绑架的人生 尤其是这几年产生了对婚姻和生育的抵触情绪 父母越询问越不想结婚 但事实上和伴侣也感情稳定 好像步入婚姻也并没什么问题 张博士你觉得这是什么情绪呢
张雪松
:
2021-06-15
100
恐婚恐育情绪在年轻人中不断扩大,尤其以女性居多,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有这样的情绪,不过你很幸运,有一个感情稳定的伴侣。大多数的父母都生活在异性恋家庭神话中,他们期望子女进入异性结婚并开枝散叶,既能延续家族,又能有养老保障;既是孙辈期待,也是面子文化。这种帮助建立小家庭的过程也是他们完成“父母角色”的重要阶段,如果没完成,很多父母也就不会在退休后安心的进入广场舞和打麻将的队伍中去。
不过也有很多家庭的父母表达出相对更现代的观点,他们期待子女结婚生子的仅仅是因为想等子女老了后可以被后代照顾,不会那么孤独,这本质上也是爱的表现。
生活是自己的,按照内心的真实想法来,多和父母沟通,每次沟通的结果不重要,沟通的过程比较重要,引发父母的思考,他们爱你也要尊重你,让他们明白你不结婚不生育也可以过的很好,很幸福。
回复
砂渍:
1
2021-07-08
您认可年龄不是问题,财富才是问题的婚姻观念吗?
张雪松
:
2021-07-13
1
个人觉得年龄和财富都不是问题,但我同样也认可这种婚姻观念~
回复
安德烈亚皮尔洛:
1
2021-07-06
张老师,我又有一个问题了,您认为知根知底的异性朋友相处很自然,有进一步上升关系的可能吗
张雪松
:
2021-07-13
0
我想你可能已经有答案了,anything is possible.
回复
亚日吉文:
1
2021-07-11
您好,请问有没有什么关于家庭社会学的书籍或者相关的学者呢
张雪松
:
2021-07-13
0
威廉古德《家庭》,拉鲁《不平等的童年》
回复
兔兔丸丸子~:
3
2021-07-03
男女比例差太大。以后会不会推出一妻多夫制?
张雪松
:
2021-07-06
1
个人觉得不会
回复
Irqe:
4
2021-06-22
张老师您好。我想知道为什么社会对于二婚的接受度依然很低?我谈恋爱的对象是比我大13岁的一个男孩子,他离过婚。就因为二婚有过孩子这个原因,我爸妈到现在都不愿意接受他,并且一致觉得我和他在一起是我“吃亏了”。二婚难道就是原罪吗?感情多深、他对我多好、性格人品、家境条件,所有的优点都因为二婚被抹消。我很心疼我的男朋友,却不知道怎么拗过父母的意见。我该怎么办?
张雪松
:
2021-07-02
11
很抱歉,现在才来回答您的问题,这已经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
其实已经很多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离婚率的增高,再婚的人数和比例也在增高。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结婚的人里面,超过16%的人是再婚。
但是社会对“再婚”负面的标签依旧存在,结过婚生过孩子在婚姻市场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此外,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女儿和未来的孙辈受到更多的爱和照顾,不希望被分割。
再婚男性可能会更追求稳定的婚姻关系,可能会更“靠谱”更成熟,相信他对你的真心可以打动你的父母,让父母看到,而不是听到可能会更好。
回复
安德烈亚皮尔洛:
10
2021-06-19
老师您好,我发现周围的朋友择偶标准越来越高,颜值往往成了门槛。总有人说年龄越大越想找靠谱的,可是往往是颜值不过关其根本没人愿意深入了解。我想在吐槽的同时,想问一下老师,这难道真的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吗😂
张雪松
:
2021-06-20
38
古今中外,大家都一直在追求美。就中国而言,从出土的青铜器,各个朝代服饰,再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是美的化身。《孟子》里面有句话“食色、性也”,“色”就是指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美确实也是一种感官享受。
但各个时代的审美也是变化的、可以共存的、可以被塑造的。我个人觉得文明的进程也伴随着审美多样性的提高,美从来都不止一种。
当下好像大家都觉得“颜值即正义”,但是其实这里面也有很多种美,美是一种偏主观的认识。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大家觉得美就是长的好看,可是慢慢的会有很多种“美”吸引人,比如我听詹青云讲话的时候就觉得美,看别人打篮球扣篮的时候也觉得美。
另外,我还想说,恋爱中除了美,还有“真”和“善”。
回复
小兵:
6
2021-06-13
我和我老婆2016年初结婚,孕育了两个男宝宝,去年两室的房子换成了四室两厅两卫房子,欠款也还清了,现在她提出要跟我离婚,两个孩子不要,房子在她名下,我以为她开玩笑,结果她说,她跟着我一直都不开心,我也承认我不懂浪漫,我就想着为了家庭孩子务实一点,现在不知道怎么表达,孩子不给她吧感觉说实话她过的太轻松了,给她吧她教育的我也真不放心,不知道怎么形容,心里很复杂,我苦苦挽留几次,她坚决要和我分开,离婚证已经办过了,当时买房时办的,想着都两个儿子了,没有多想那么多,结果现在真的走到这一步,哈哈,其实感觉挺丢人,不知道怎么面对周围,不知道怎么说了……
张雪松
:
2021-06-15
39
也许关于婚姻生活内部,我无法给予更多建议,只有生活的主人最了解、也最有话语权,你们的生活也不该由别人来评价。也许所谓的婚姻“成功”不是约定终生,婚姻“美满”也不是人生的唯一成就,我想也许大多数年轻人都渴望一个充满爱的婚姻,它也充满了人间烟火。中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社会对离婚的羞耻感也在下降,这本身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和父母耐心沟通、不隐瞒也是爱与尊重的表现。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我都对你表示最大的敬意,两个宝宝会得到也应该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回复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
1
2021-06-25
张博士您好!您在恋爱/追求异性/同性的过程中,会不会有爱意消失的情况?就是追到了,然后不喜欢了。。当单恋得到回应,爱意为何消失?
张雪松
:
2021-06-29
0
好像有个名词叫做性单恋,大概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当爱受到回应时,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
我的个人想法,不要做什么设想,每个人都是多面体,亲密关系里的Ta更值得被爱和喜欢。
回复
二之一:
1
2021-06-17
在法律的保护下,婚姻制度在实体消亡,我们如何面对只剩生育契约和基因有效继承的婚姻骨架?
张雪松
:
2021-06-24
20
我觉得弱化可能会比消亡稍微贴近现实一点点,婚姻也在变迁,欧美大部分社会婚姻已经和生育脱钩了,婚姻的意义不止于生育,更多的意义需要在婚姻内探索。
回复
Forward and Future:
2
2021-06-21
婚姻关系如果不是必须的,非婚生子女在被社会认同的道路上还要走多远?国家在此方面能有什么有利支持政策么?
张雪松
:
2021-06-24
19
非婚生育,单身生育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还需要很长时间,但中国用了几十年走完了别的国家一百多年走完的现代化道路,这种快速现代化会让今天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也许在接下来一两年就变成现实,所以请静观其变。
回复
我要关注时事:
1
2021-06-23
过了上学年纪还没有谈过恋爱,毕了业为了生活奔波,好像更无暇顾及要谈恋爱,眼看马上奔三了,年龄焦虑症越来越重,还是个老单身,但是心底还是不想要随便的婚姻,老师这个何解啊
张雪松
:
2021-06-23
20
豆瓣有个母胎solo小组,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也许还会有好消息。
可以先尝试多接触些人,线上线下都可…别焦虑,年龄是财富,先从恋爱来…
回复
守信则立:
4
2021-06-20
男女在婚姻中的角色是否在开始转变?譬如女主外男主内
张雪松
:
2021-06-22
17
性别革命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女性进入公领域,受教育、就业、从政等等;第二阶段,男性进入私领域,做家务、带孩子等等。
在慢慢发生了,会做家务的男人
回复
colin-du:
4
2021-06-13
如何看待异性恋与同性恋?社会多元化能成为现实吗
张雪松
:
2021-06-15
51
这是我在关注的问题,我也一直有在做性少数群体的研究。借用白先勇先生的一句话“同性恋不是一个‘突变’,而是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宗教、超阶级、超越任何人为界限、自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实际上,我们社会的很多亚文化、小众文化已经变成主流文化,这代年轻人功不可没,我身边的同志平权的志愿者朋友真的付出了太多心血。也许小众文化并不需要变得大众,但是TA们需要得到尊重与支持,我相信社会可以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的。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1
2021-06-18
请问您😂看了您的回答和各种评论,是不是觉得让很多人接受同居、不婚甚至结婚后选择不要孩子,其实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为什么大家会对别人的选择横加指责?好像“管好你自己吧”在互联网环境中变得越来越难了?
张雪松
:
2021-06-19
35
首先谢谢你的善意,读完你的话感受到了暖意。我个人学识和能力有限,我起初的目的就是来和大家聊聊天,多多了解一下社会。但是在看到一些提问后,我想也许我的发言能给他/她们一点点帮助,可以勇敢一点。
同居、不婚、丁克、婚姻、生育都是个人的生活选择,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成长经历塑造的结果,我尊重不同,我并不想说服谁,但我会表达我个人的想法(友好地)。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想发声,也许社会压力太大了,总有些人想指指点点别人,不要在意,没事多听郭德纲!(ps:朱鹤松的相声很解压)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