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战疫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圆桌
DISCUSSION
探索
Discovery
法律
Legal
百科
General
目击
Witness
教育
Education
健康
Health
文艺
Arts
品位
Taste
运动
Sports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讨论
Discussion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东汉历史研究者包福鑫,关于董卓及东汉末年的权力游戏,问我吧!
思想
2021-03-05
包福鑫
或许是受各类三国游戏、影视剧影响,一提起董卓,大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大概是一个体型庞大、满脸横肉
…
、须发戟张、杀人不眨眼的粗野武夫形象。然而权倾一时的董卓,也曾是东汉王朝一颗闪耀的将星,他平定叛乱,讨伐黄巾,防御关中,立下赫赫战功,从普通游侠到挟天子以令诸侯,难道你还认为董卓只是一介莽夫?
以董卓为引,一窥东汉末年的荣辱兴衰与权力纷争。我是东汉历史研究者,新著《董卓》刚刚面世。关于董卓以及东汉末年的皇室、外戚、宦官、党人、世族、军人之间的权力游戏,欢迎向我提问!
分享
714
共47个提问,
46
个回复
进行中...
小兔兔
:
1
2021-04-08
请问您,为何董卓的面目会变得如此不堪?
包福鑫
:
4天前
11
董卓后期的确做了很多残暴的事情,虽然他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代有些功绩,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个人认为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依旧扶持的汉献帝,而献帝是董卓所立,承认这个问题,就必须规避当年董侯和史侯争夺储位且汉少帝胜利登基的这个事实,所以董卓入京和扶持汉献帝登基的动机就会逐渐模糊。最后就是现在我们普遍认为的他是一个西凉军阀被何进邀请入京诛杀宦官,趁乱夺权祸乱朝纲这个形象了。这样基本就规避了董卓是前将军并州牧不是军阀,也不是何进邀请他到雒阳,而且也没有率领什么大军入京,主要是也规避了他以支持董侯的外戚自居的问题了。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11
请问您,董卓当时占据东汉多少地盘?有没有富庶之地?
包福鑫
:
4天前
0
这个问题之前我答过类似的,主要说一下,反董战争初期,董卓带领的是朝廷与几个刺史和一些郡守作战,理论上其他地方都还是朝廷的地盘,但是战争爆发,赋税等物资能否正常送达朝廷就不得而知了。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05
请问您,董卓的失败根本原因和黄巾起义一样吗。都是没有和氏族达成一致?
包福鑫
:
2021-04-08
1
我认为,黄巾起义实际上是流民以及太平教与世族豪强之间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矛盾爆发。而董卓入京后与部分大世族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汉少帝和汉献帝两个派系谁执政谁掌控朝廷的矛盾。汉少帝派系主要是袁氏和何氏余党,而董卓也算是原董氏“余党”,这两个派系的争斗最终演变成割据军阀混战。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4-01
请问您,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了东汉洛阳后,就没有继续攻打其他割据势力。这是整个董卓团队问题吗?
包福鑫
:
2021-04-05
16
你好,不存在董卓攻打其它势力的问题,董卓入京后很快更换了皇帝,并控制了朝廷,朝廷还是依旧正常运转的,只是董卓变成了实际发号政令的人,所以当时的各方官吏算是董卓任命的,袁术被任命为后将军、袁绍是渤海太守。接下来几个月东汉仍旧没什么变化,直到袁绍、袁术、曹操秘密准备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下令毒死了废帝汉少帝刘辩,事态逐步失控,袁氏势力才相继起兵与董卓控制的朝廷军交战。
回复
酷酷的生活:
1
2021-04-02
书看到一半了,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这些诸侯里和董卓战争最多的是谁啊?
包福鑫
:
2021-04-05
1
和董卓作战最有效果的是袁术和孙坚,孙坚从长沙北伐用计夺了荆州治所襄阳郡,然后又设计夺下了张咨镇守的南阳郡,实力大增,但孙坚仍然以袁术麾下将领自居,袁术自封孙坚为“假中郎将”、“豫州刺史”以及“假破虏将军”。孙坚率军北上和董卓军队激战,起先梁东之战孙坚大败,后来在阳人之战孙坚大胜董卓军,接着北伐又在雒阳和董卓吕布军交战,董卓被迫撤出雒阳。
和董卓作战最惨烈的当属曹操,曹操、鲍鸿与徐荣率领的董卓大军在汴水发生了遭遇战,打的非常惨烈,这个我书中有介绍。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30
请问您,当时的汉朝能否用政治混乱评价?董卓参与后,乱象得以改善吗?
包福鑫
:
2021-03-31
14
你好,东汉末年朝廷政治的确非常混乱,梁冀毒杀汉质帝时,满朝世族公卿都装聋作哑的时候,其实东汉的政治局面就很麻烦了。汉桓帝后来其实是有一些作为的,可惜他也只活了36岁,因为桓帝无子,各大势力在权衡利弊后达成的共识是选一个十二岁的亭侯级别的孩子刘宏担任皇帝,也就是汉灵帝,一个毫无背景的年幼的亭侯显然很难解决东汉后期的政治难题,但汉灵帝至少没有像汉质帝那样直接被人毒杀,而是成年后还和各大世族设法周旋了一段时间,当然最后他也失败了,而且灵帝过于奢靡,本人也没什么魄力。
待到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成为东汉新的政治领袖时,再想解决东汉朝堂的乱象,难度可以想象,事实证明并没有什么救世主,当时宦官势力全部覆灭,而董卓突然成功,这让东汉更加混乱,也激化了击败宦官势力后将胜利果实让给了董卓的袁氏一族为代表的大世族的坚决反抗,东汉直接崩溃了。
回复
酷酷的生活:
1
2021-03-26
诸葛亮写出师表中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那汉桓帝为什么发动党锢之祸,是信任宦官打压清流吗?
包福鑫
:
2021-03-29
19
实际上,汉桓帝确实打击过清流,但同时他也打击宦党以寻求朝中势力平衡。党锢之祸成因是有前因铺垫的。
桓帝打击清流党人,最有名的事件是五个人,南阳太守成瑨杀宦党富商张泛,可赶上了朝廷大赦令,成瑨还是还杀死了张家宗族和宾客两百多人。
并州首府太原郡守刘瓆派遣王允捉拿宦官小黄门赵津,皇帝特赦令到了,可刘瓆不遵从赦令依旧把赵津给杀了。
山阳郡守翟超和他下属张俭一起对付中常侍侯览。侯览家里的房子和坟地都不符合标准,翟超让张俭都给拆了,然后又把他的家产都没收了。
东海国国相黄浮把中常侍徐璜的侄子下邳县令徐宣杀了,徐宣确实特别坏,黄浮就地正法了徐宣,大快人心。但徐宣当县令的下邳县当时归下邳国管辖,黄浮是东海国相并不是下邳国相,程序上不对。
而后,最初帮汉桓帝一起夺回政权的宦官五侯: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得势后狂妄至极。当清流党人与宦官势力争斗时,汉桓帝先处置了党人,接着便着手处置宦官,算是各打五十大板。
五侯宦官势力陆续被清 算。当年铲除梁冀势力时,梁家有个故吏韩演还在。汉桓帝想对付宦官时,启用了韩演担任司隶校尉,要知道韩演当年可是梁冀的人,而宦官五侯又是扳倒梁冀的主力。韩演当上司隶校尉,马上弹劾左悺和其家族势力,左悺、左称畏罪自杀,韩演扳倒了第一个宦官头领。接着韩演又禀奏具瑗的哥哥沛相具恭的罪 恶,具瑗谢罪下狱,上还东武侯印绶,贬为都乡侯,后来死在家里,韩演扳倒了第二个宦官头领。接着是受到牵连的单超及徐璜、唐衡三人,就算本人已经死了,其继承人的爵位一概降为乡侯,子弟曾受过分封的,也一并夺还其封地。说白了,另外三个宦官头领的家族全部被打击。
但是当时的清流党人领袖李膺仍旧抗旨诛杀宦党张成(汉桓帝很信此人的占卜术),才导致汉桓帝发动党锢之祸。所以党锢之祸的原因其实不是汉桓帝想一昧宠信宦官打击清流党人而酿成的。
回复
城东华仔:
1
2021-03-30
包老师,您好!我特地买了纸书,花了两天时间拜读完大作,意犹未尽,感慨董卓从将星到魔王的转变。想提问的是,有没有想法写关于袁绍的书,想看看您对袁绍有没有不同以往的解读。
包福鑫
:
2021-03-31
5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其实在出版的过程中有被问过会不会继续写其他人物,类似三国英雄传,如果再写的话,您说的袁绍确实也有比较独特的视角来作为,董卓死后到北方重新被曹操统一这一段过程的见证者,这个我还真就考虑过,继续的话或许会从袁绍、袁术两兄弟从灵帝朝到曹操统一北方这段时间换个视角说一下,毕竟“二袁乱天下”的说法本就是一种视角,在《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一》裴注引皇甫谧《逸士传》中记载了,曹操曾跟朋友王俊说出过一句真心话:“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
没想到曹操一语成鉴,后来天下大乱的乱魁者确实就是袁术和袁绍这哥俩。二人讨伐董卓,打烂了东汉。只是那时曹操不得不先跟着人家混,然后一步一步又地整死了此二子……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考虑写袁氏兄弟这部分内容,再次感谢。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26
请问您,董卓能和同时代的袁绍,曹**较?
包福鑫
:
2021-03-31
3
董卓和袁绍曹操之间的比较其实不太好对比,因为董卓比二人年龄大很多,所处的时代也有差别,层级也不同。不过我个人认为,单纯从个人能力来对比的话,可以从军事统帅能力、当时的个人政治影响力、决策能力来对比一下。
军事统帅方面董卓和曹操要高于袁绍,因为董卓打了一辈子仗,而曹操军事能力也是顶级的,袁绍就弱一些。
个人政治影响力上在汉少帝和汉献帝交叠的时期,袁绍实际上非常强,董卓是利用军事影响力控制了东汉政局,但袁绍是天下第一大世族袁氏的大公子,他背后有强大的袁氏和与袁氏相关的世族支持,曹操相对就弱一些。
决策能力方面,曹操无疑是最强的,董卓和袁绍都做过很多错误决定,但是曹操却少有此类情况,他之所以逆势而上,除了军事才能出众外很大程度上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了出了过人的决策能力。
回复
东家长2020:
1
2021-03-17
祖母绿宝石确切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吗?(目前网上没有一点这样的信息)
包福鑫
:
2021-03-26
21
你好,不好意思,我对玉石真没有什么研究
回复
酷酷的生活:
1
2021-03-21
汉桓帝时期为什么特别宠信宦官?
包福鑫
:
2021-03-24
28
汉桓帝夺回政权只能依靠宦官。因为当时的东汉世族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外戚也属于世族。在汉桓帝之前的皇帝是汉质帝刘缵,才九岁就驾崩了。原因是那个小皇帝不顺从拥立他的外戚大将军梁翼。就因为小皇帝年少无知、口无遮拦地说了一句“梁翼是跋扈将军”,然后他就被梁氏家族派人给毒死了。
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东汉后期外戚的跋扈和世族是如何坐收渔人之利的。《后汉书》卷六《孝顺孝冲孝质帝纪》:闰月甲申,大将军梁冀潜行鸩弑,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岁。丁亥,太尉李固免。戊子,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与梁冀参录尚书事。太仆袁汤为司空。
梁家很随意杀了皇帝,然后又换了汉桓帝继位。汉桓帝继位后,自然是在梁家的控制之下,就连他的媳妇梁皇后他也惹不起。
《资治通鉴》记载了梁皇后的狠毒:梁皇后恃姊、兄廕势,恣极奢靡,兼倍前世,专宠妒忌,六宫莫得进见。及太后崩,恩宠顿衰。后既无嗣,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帝虽迫畏梁冀,不敢谴怒,然进御转希,后益忧恚。
梁皇后死后,汉桓帝趁机想换邓氏做皇后,梁家要求邓氏认梁冀为父,这样梁冀还可以稳坐外戚大将军,但是邓家不同意,梁冀派人刺杀未来邓皇后的母亲,邓母被中常侍袁赦(袁绍袁术的叔叔辈)所救逃入宫中。
汉桓帝见状下定决心与梁氏一搏。他之所以能夺回政权,主要是依靠当时的五位宦官,《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汉纪四十六》中也记录了皇帝与宦官歃血为盟的场景:“五人共定其议,帝齧超臂出血为盟。超等曰:‘陛下今计已决,勿复更言,恐为人所疑。’”
自从梁家毒死汉质帝时,外朝的世族都默许了,等到汉桓帝时代他想夺权也只能依靠宦。
其实汉桓帝后来也把这些宦官给扳倒了,算是打压了宦官势力。
回复
地狱中的撒旦:
1
2021-03-25
您好,之前因为工作关系跟您有过接触,行业内难得有您这样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人,我对三国及东汉末期历史也很感兴趣,通过阅读史书,对于很多人的观点对比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时已经改变了,比如董卓、曹丕、袁绍,之前传统观点认为汉灵帝是一个典型的昏君,但是从史书上来看似乎值得商榷,少年时代利用宦官战胜了窦武陈藩,青年时期的西北羌乱和黄巾之乱也基本平定,直到其死后中央才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西晋刘毅甚至调侃晋武帝“不如桓灵”。我想问您对于汉灵帝是怎么看的?
包福鑫
:
2021-03-26
17
你好,首先感谢支持!
是这样的我认为汉灵帝算是半个昏君,说他半个昏君,主要是因为他年轻时候曾经试图改革,而且改革的策略大多是针对防止世族继续做大的。这个我在书中有介绍,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之后他骄奢淫逸的事情做的就多了。正如你所说,在西北羌乱和黄巾之乱时他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他用自己的私库征兵养兵,虽然这些钱是他卖官换来的,但也解了东汉的燃眉之急,他用自己的马配装骑兵,解除了党锢,这段时间东汉虽然几经叛乱四起,但大体还在可控状态下。但是汉灵帝时代他只能更加倾向于信赖宦官控制朝局,也是无力回天,在朝廷上并没有什么强硬的表现。而最后他始终想立庶出的二皇子刘协为帝,导致朝廷分成了支持“史侯”和“董侯”两派,这直接导致了后期,汉少帝和汉献帝都先后登基当了皇帝的局面,也导致了袁氏和董卓的战争,间接导致了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的局面。
回复
小兔兔
:
2
2021-03-25
请问您,董卓镇压黄巾军打赢过多少仗?董卓前期军事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否是汉朝的全力支持?
包福鑫
:
2021-03-26
9
你好,首先说一下黄巾之战,董卓在黄巾之战中表现并不好。这要从黄巾起义前期说起,卢植具体任务就是消灭冀州黄巾军,特别是广宗城中的张角主力。当时卢植是被监军左丰污蔑才被免职的,左丰回京的时候跟汉灵帝汇报:“广宗很好打,那卢植就知道围城等着,估计是要等上天诛张角呢!”
董卓是接替卢植接手消灭黄巾军冀州主力任务的,董卓却没有按照汉灵帝意愿火速攻打广宗城,反而发兵攻打北部张宝驻守的下曲阳城。董卓希望围点打援,调出张角野战。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中平元年,拜东中郎将,持节,代卢植击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
董卓兵败在下曲阳,具体原因也有记载,《太平御览》卷三百一十七《兵部四十八》引《江表传》中记载:“郭典字君业,为钜鹿太守,与中郎将董卓攻黄巾贼张宝于下曲阳。典作围堑而卓不肯。典曰:‘受诏攻贼,有死而已。’(卓)使诸将引兵屯东,典独於西当贼之冲,昼夜进攻。宝由是城守不敢出。时为之语曰:‘郭君围堑,董将不许,几令狐狸,化为豺虎。赖我郭君,不畏强御,转机之间,敌为穷虏。猗猗惠君,实邈疆土。’”
关于下曲阳之战中郭典不服从董卓的指挥的故事,董卓的军队在东面,郭典的军队在西面。他要挖壕沟围下曲阳城,董卓不允许。看上去这个故事没问题,董卓的战略不对,应该挖壕沟围城。但问题来了,董卓是冀州战局的指挥官,他如当年皇甫规任中郎将入凉州的时候一样,他也是持节指挥冀州之战的。持节!代表天子,可钜鹿太守郭典的冀州兵不肯听董卓的命令,说白了钜鹿太守郭典是抗旨了,而且董卓还拿他没辙,人家手里有冀州兵。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虽然在下曲阳兵败,但是下曲阳人给董卓修了董卓祠并供奉了三百年。《北齐书》卷二十三《列传第十五》记载:下曲阳人魏兰根(公元486-545,董卓死后300年),“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椁材。人或劝之不伐,兰根尽取之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20
请问您,董卓集团有没有二号人物是?董卓死后,其集团是否即刻瓦解?
包福鑫
:
2021-03-23
22
有二号人物,董卓凉州系的嫡系部队是由其女婿牛辅率领的。董卓被刺杀时其嫡系部队正远征关东,而牛辅率军屯陕,牛辅击败了朝廷派来的讨伐军后被身边的胡赤儿刺杀。 当牛辅也死后,远征关东的凉州嫡系部队觉得没了依靠,才有了解散部队将领各奔东西的打算。《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
贾诩这时候提出给董公报仇,杀回关中的建议。
《资治通鉴》卷六十《汉纪五十二》:讨虏校尉武威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晚也。” 傕等然之,乃相与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
也就是说董卓死后,牛辅又死,凉州军团动摇了,而董卓是被并州势力刺杀,凉州人认为并州人反叛,又杀了远征军中的并州人,然后凉并集团分裂。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24
请问您,董卓进京时,汉王朝禁卫军难道不存在吗?为何董卓进入首都,就可以控制局势?
包福鑫
:
2021-03-26
4
你好,董卓入京时,当时朝廷是有禁军的,而且何进和袁绍还调集了一些部队入京,同时还派出很多人外出征兵。
当时何进手里有雒阳城北军五个营,他除掉蹇硕后又“兼并西园八校”这又增加了八个校,加上城门校尉一个校,这就有十四个校尉的兵力了。
而皇宫还有禁卫,袁术担任虎贲中郎将,何进又把袁家的故吏桓典调任为羽林中郎将,让他把这群凉州来的羽林郎给看住了。
而袁绍之后又当了司隶校尉,他手下也有兵,王允这个河南尹手下也有河南郡兵,再加上雒阳周边还有雒阳八关(黄巾之乱时设置的)八个都尉部,这又至少有十个校的兵力;
何进的外援还有丁原的数千并州铁骑,河内王匡的强弩手和东郡桥瑁的部队。
相当于三十个校尉部的兵力屯在雒阳周边何进认为兵力还是不够,再去征兵!何进又派出了丁原的手下张辽、张扬出去征兵,又让麾下的毌丘毅带着刘备去丹阳征兵,还让鲍信也去征兵。
反而是董卓只有3000人马。
董卓到达雒阳后,何进被张让等人刺杀,绝大部分禁军都观望时局,袁氏兄弟和何进部分旧部攻打皇城,其中还包括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
《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延伸出了一个关键细节: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士吏能为报仇乎?”进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
董旻和何进旧部一起趁乱火并掉了车骑将军何苗。
董卓当时是大汉前将军,何进、何苗死后,他在军队中的排位就是最高将领了。观望时局的很多部队都倾向于董卓方,没有贸然出兵。而董卓当时还兼任并州牧,他又策反了并州军的吕布杀掉了当时已经改任执金吾的丁原,收回了本就归属他管理的并州军。至此董卓彻底控制了京师,并没有非一兵一卒。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23
请问您,董卓自己的谋士团队有吗?董卓自己不信任自己的参谋?
包福鑫
:
2021-03-24
7
董卓作为大汉前将军他麾下应有不少谋士,这个可以《后汉书》志第二十四《百官一》中看出端倪。将军府内,设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职参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吹。
前将军也有自己的幕府,规制应该类似,也就是说“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职参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此皆府员职也。”除了从事中郎是参谋外,其它人员入“掾属二十九人”也可以理解成谋士。
这里最具代表性的谋士是贾诩。
史书记载贾诩曾回家养病,具体时间是在段颎当太尉的时候。最晚也不过179年。从贾诩回家之后,他的记载便断篇了,等他再出场的时候,是公元189年董卓入京时,他已经是董卓麾下重要人物之一了,那时他已经41岁了。
这空白的十几年,贾诩都干了什么?难道隐居起来了?他再出场的时候,深受凉州集团的信赖和重用,绝对是老资历。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这十年来,贾诩干了什么不方便写,比如他一直身处董卓阵营。但是因为贾诩后来成为了曹魏集团的核心领导,所以他过往档案的记录就很麻烦,没法明说。、
贾诩在董卓帐下即是谋士也是将领,做过都尉、校尉。《三国志·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乙酉,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董卓自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董卓入京任命了很多官员),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
三条记载穿起来看就明白了,董卓入京以后,贾诩是太尉府掾,这个掾不是给刘虞(刘虞的幕府在幽州)干活的,是董卓当了太尉之后给董卓干活的。后面记载董卓把他调任为都尉,然后又升迁为讨虏校尉,也符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的记载,转成军职的贾诩就一直在董家军的嫡系部队里担任军官(诩在辅军)
回复
肥罗是也:
1
2021-03-24
新书在哪可以拜读?谢谢!
包福鑫
:
2021-03-24
5
当当网,京东,淘宝都有,书名就叫《董卓》。谢谢关注。
回复
砂渍:
1
2021-03-18
您考虑过不断将对“老董”的研究深入挖掘后,用影视艺术的形式展现给大众吗?(仅仅是一个好奇的提问而已)
包福鑫
:
2021-03-19
23
还真有的😊,最初有一个小说半成品,不过是以东汉桓帝和灵帝年间的人物为原型的架空小说,主角是董卓和一个架空人物。
回复
滴答:
1
2021-03-16
请问您,如果从汉献帝的角度出发,董卓是否才是汉天子的真实拥护者,而以袁绍为主成立的反董联盟才是实质上的反贼。
包福鑫
:
2021-03-20
16
站在汉献帝的朝廷看袁氏兄弟的反董联盟的确是反贼,而董卓的朝廷军才是平叛部队。这个问题主要牵扯到汉灵帝末年的夺储之争,“史侯”刘辩登基是袁氏扶持的即汉少帝,“董侯”刘辩登基是董卓扶持的即汉献帝。
董卓入京第一天启动废立皇帝大会之前询问过袁家当家人,即当时朝廷唯一一位上公太傅袁隗的意见,《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汉纪五十一》:“卓以废立议示太傅袁隗,隗报如议。”袁隗见董卓控制了京城同意了废除袁氏拥立的汉少帝,立董氏拥立的汉献帝。但是袁绍不同意,董卓也和袁绍谈了一下。这一场谈话也预示了未来的袁董战争。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谈判过程。董卓谓袁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绍曰:“……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卓按剑叱绍曰:“竖子敢然!……”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引佩刀,横揖,径出。
第一,董卓的态度是“董侯似可,今欲立之,为能胜史侯否?”董卓不承认袁家立的皇帝,史侯称帝已经四个月了,董卓嘴上还是狡辩,认为史侯还是史侯,董侯还是董侯。
第二,袁绍见董卓装疯卖傻,还狡辩现在依旧是董侯和史侯争皇位的状态。他也被带偏了,居然说“如果你跟我讲董侯和史侯,那我就跟你讲嫡出还是庶出!”(公欲废嫡立庶,恐众不从公议也)这不又讲回前朝立储之争了吗?
二人谈不妥,董卓按着佩剑威胁袁绍,袁绍拿出佩刀表示不服,后来的“董袁战争”其实也被这一幕给印证了。
后来支持汉少帝的旧臣桥瑁的讨董檄文也印证了他们是造反的。
《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记载:桥瑁乃诈作三公移书,传驿州郡,说董卓罪 恶,天子危逼,企望义兵,以释国难。
桥瑁是伪造了朝廷三公的密信,传檄各州郡,号召天下所有州郡一起对抗董卓,当然这个事情《三国演义》里改编成曹操发的檄文。结果,响应桥瑁号召的基本都是何进留下来的旧部、以及董卓自己任命的人。
回复
治怡:
1
2021-03-06
请问,我国的丝绸之路开辟于东汉时期,当时的皇权发挥了什么作用?
包福鑫
:
2021-03-16
29
东汉曾经重新开辟丝绸之路,这里说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最大的功劳当属著名的班超,班超在西域三十多年,经历了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时代,当时的皇权是支持打通西域走廊开拓丝绸之路的。
此后东汉时局动荡,我重点说一下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对丝绸之路的皇权作用。
汉桓帝年代凉州羌乱扩大,凉州连接西域,其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又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然无法顺畅通行,当时东汉的战将段熲、皇甫规等人率军平定羌乱,汉桓帝也大力支持段熲出军平定凉州羌乱。最关键时期有关董卓的成名战,汉桓帝死前,在段熲的攻势下西羌覆灭;先零羌被董卓击败于关中;而东北鲜卑叛军联盟被张奂打散。用《资治通鉴》的话说就是“三州清定”,帝国难得安定片刻。
此后段熲发动了逢义山之战,击溃东羌叛军彻底恢复凉州局势,《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很详细地记载了逢义山之战:虏兵盛,熲众恐。熲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泪怒兵将曰:“今去家数千里,进则事成,走必尽死,努力共功名!”因大呼,众皆应腾赴,熲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
凉州安定后自然也可以重新沟通了西域诸国,这是汉桓帝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积极作用。
到了汉灵帝时期,凉州羌乱已经平息,时任凉州刺史的孟佗(当时中常侍张让的亲信,三国时期孟达的父亲)又联络西域长史等西域力量讨伐疏勒国,但惨遭失败。
随后朝廷启用了董卓担任西域戊己校尉希望能够平复西域,但董卓没能成功并且被免职,此后史书再没有记载有谁接替董卓的西域戊己校尉职务。再后来朝廷对西域控制逐渐减弱,直到黄巾之乱后,就连凉州几乎沦陷化。
从疏勒国之战中也能看到,汉灵帝时代也曾期望重新恢复丝绸之路,但是时局使然,并没有实现。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16
请问您,凉州军在当时是精锐部队?董卓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军力?
包福鑫
:
2021-03-18
15
董卓入京后的军力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是原驻守在关中的汉羌军队,将领主要是凉州人,但兵士也包括关中部队,这支部队经年与凉州军阀叛军作战,战力很强。第二是并州部队,董卓兼任并州牧,吕布等人从属并州军,并州经年与鲜卑等敌人作战,战力也很强。最后是入京后接手的京城驻军,北军五营,西园八校,这些都是朝廷禁卫军装备和武器当然是最精锐的。
董卓是很清楚自己的军事实力的,但是精锐部队编制有限,在反董战争中,董卓想要征发大量百姓作为新兵入伍与关东军作战,但是郑泰劝阻董卓不要这样做,因为天下大乱,如果再强行征兵,不想参军打仗的人也会趁机作乱,董卓当时作为东汉执政者自然不希望天下越来越混乱,便接受了这个建议。
然而关东联军却可以毫无顾虑的大量征发百姓入伍组建部队,这和董卓当时的处境是截然相反的。
回复
砂渍:
1
2021-03-17
继续关注
包福鑫
:
2021-03-18
14
谢谢您的关注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17
请问您,当时董卓掌握的地盘是富庶之地吗?能养活起中央机构和足够的兵力?
包福鑫
:
2021-03-20
2
董卓控制的关中地区原本很但经历了多年的防御凉州叛军的战争情况自然大不如前,汉臣刘陶曾经在对关中局势分析的上书中,提到了关中的处境《后汉书》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记载,是时,天下日危,寇贼方炽,陶忧致崩乱,复上疏曰:“今西羌逆类,私署将帅,皆多段颎时吏,晓习战阵,识知山川,变诈万端。……今三郡之民皆以奔亡,南出武关,北徙壶谷,冰解风散,唯恐在后。”这里说的三郡之民是指关中三秦故地。
并州也是董卓控制下,董卓任并州牧,但是并州常年苦战不算赋税,在关东联军起兵之前东汉朝廷是正常运转的,赋税可以保证,但随着战乱发生特别是朝廷迁都长安后情况就很不乐观了。
反观袁术和袁绍控制区域却很富庶,袁术除了占据部分豫州地区,主要是在孙坚的帮助下夺取了荆州北部(后又被朝廷派出的刘表夺回),重要是袁术控制了南阳郡,东汉的南阳郡应该是个超级直辖市(当时南阳一个郡的人口就达到几百万),但那时候的东汉没有直辖市这种行政区划,便简单粗暴的把南阳郡划给了荆州,所以荆州加上南阳郡那可真是贯通南北超级大州,有了南阳郡袁术和孙坚就有了北伐雒阳的底气。
袁绍初期在渤海郡后期夺取了整个冀州,东汉以往的惯例,冀州每年还要拨上亿的钱财,支援北部困难的幽州,这样朝廷就能平衡各州的赋税,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冀州的富庶。“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余,以给足之。”冀州的富庶也为袁绍将来击败公孙瓒夺取整个北方奠定了基础。
董卓正是因为没钱供养朝廷和军队,才大肆收刮民间钱财,最终遗臭万年。
回复
Bruce、:
1
2021-03-14
请问一下,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是否纯在错用?
包福鑫
:
2021-03-16
13
我个人认为董卓的确错用了吕布。
董卓错信吕布的最关键点是,吕布谋反刺杀他之前,其实是有人预警董卓的。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和《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李贤注引《英雄记》中都记录了这个匪夷所思的故事:
“有人书‘吕’字于布上,负而行于市,歌曰:‘布乎!’”有告卓者,卓不悟。”
“有道士书布为‘吕’字,将以示卓,卓不知其为吕布也。”
两本史书中记录的这个道士很奇怪,他的确是想暗示董卓,把吕字写在布匹上,给董卓看,提示其吕布有反心,可又不肯直接跟董卓明说,但是董卓最终都没有悟透这个暗示。
吕布最终得手杀了董卓。
最后说一下,吕布之前的表现。
董卓最初控制的是关中和凉州集团,并州集团是董卓任并州刺史后,继而又任并州牧逐渐收拢的,董卓入京时仍是并州牧(三国演义中说他是凉州刺史,这是不对的),并州集团也是董卓直接领导下的。所以董卓重用并州集团的“飞将”吕布。
董卓入京后吕布杀执金吾丁原投靠董卓,这是因为董卓才是并州牧,并不是因为什么得到了赤兔马。入京后吕布并没有优秀的表现,反而在阳人之战时吕布作为并州军领袖反而拆凉州军领导胡轸的台,导致阳人之战朝廷军大败,董卓并没有处置吕布,然而最后吕布还翻反叛了董卓。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14
请问您,董卓能够胜出除了胆量足够大,还有没有别的?
包福鑫
:
2021-03-16
11
太多了,董卓并非有勇无谋的人,也不是胆大,反而他有些谨小慎微的感觉。这个在我《董卓》这本书里有详细说。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12
请问您,董卓有没有做出有利于汉朝的事情?
包福鑫
:
2021-03-14
19
有的,所谓无功不受禄,董卓一生政治生涯的提拔大多是因功提拔的,从董卓的履历我们能够看出他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代的表现。
东汉的官员是按照开多少工资来计算级别的。朝廷三公号称万石,接下来是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百石、斗食、佐史。
董卓在凉州羌乱时期,从江湖游侠被征辟出仕,担任陇西郡吏(应为兵马掾),后升凉州刺史府从事,其后又因功被破格拔擢为朝廷羽林郎(正式官职,比三百石),而后因先零羌入侵关中被提拔为军司马(千石序列官职),得胜后被调任为郎中,而后外放并州广武县令(千石),再后又被提拔为蜀郡北部(属国)都尉(比二千石官职序列)、后又被派往西域担任西域戊己校尉、免职。这一阶段董卓可以一说是平布请与,从一介侠客成为到了二千石官职序列的高官,这和他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后来在西域失误被免职,复起后任并州刺史(并州长官但刺史是六百石级别)、河东郡守(两千石级别)、中郎将、免职、复起后又为中郎将、破虏将军、前将军。董卓担任破虏将军和前将军后独挡凉州关中叛军,这个阶段他功劳也到了顶点,权威更盛,野心也开始膨胀,按汉朝官制来说,前将军位比九卿略低,自然不如三公,可如果前将军养了数万精兵,那可就比坐而论道的三公强出不知道多少倍。
如果说董卓入京之后还有什么功劳的话,他实施新政拔擢名士,为清流党人平凡,填补郎官入宫等作为,在行政手段上的确是正确,但其实也是其拉拢世族的一种办法,谈不上有多大功劳。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11
请问您,董卓有没有狭天子以令诸侯?
包福鑫
:
2021-03-14
15
董卓执政时间比较短公元189年9月立汉献帝后,在公元192年董卓便被刺杀了,董卓还算不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时期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最早也是董卓死后贾诩提出来了“奉国家以征天下"。此外,董卓执政期间汉献帝年龄偏小,朝政没法勤政,而董卓正在对抗各路叛乱朝廷的军队,这些军队都不听朝廷的号令,董卓也没法真正命令这些“诸侯”。但是董卓在和关东军作战的过程中,站在朝廷角度看,朝廷军才是官军,而关东联军属于“叛军”,控制中枢的董卓任命的官职是实打实的朝廷命官,反观袁绍、袁术等人却很尴尬对手下官吏只能“承制假拜”,在政治地位上不算国家正式认可的。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10
请问您,董卓的武力为何前强后弱?是因为进入发达地区?
包福鑫
:
2021-03-11
27
董卓的武力水平,史书上有记载的,先说箭术《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写得很明白,“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
董卓力量很大,而且双带两鞬,按《左传》卷十五《僖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引《方言》云:“‘弓藏谓之鞬’。此櫜、鞬二物,必一弓一矢。以鞬是受弓,故云櫜以受箭,因对文而分之耳。”,也就是说鞬是藏弓的弓匣,这说明董卓的宝马前面左右各挂了一把弓。左右驰射说的是董卓能左右开弓。古时候左右开弓是个高难度的活,否则也不可能成为一句成语。在古代,作为一名马弓手骑射最难射击的角度是右侧,平时骑兵骑射训练时最好射击的角度是前方、后方和左方,因为普通骑兵以右手为主,射箭时自然是左手持弓右手引弦,很难把弓箭方向指向右侧,若是右方出现敌人只能拨转马头调整方向再射杀敌人。于是,左右驰射的马弓手就显得难能可贵,而董卓马前左右双鞬自然是左右开弓的高手。
说完董卓箭术和骑术横行于凉州,再说董卓近战本事怎么样?若是近战功夫高超,那还得有趁手的神兵利器。董卓就有神兵利器。
南朝陶宏景著《古今刀剑录·魏将刀》记载:“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贵,示五官郎将蔡邕,邕曰此项羽之刀也。”
董卓的佩刀是项羽的宝刀断玉如泥!
这就勾勒出一位武力值很高,形象很酷,放在军中都很扎眼的马弓手形象:董卓胯下宝马,马前左右各悬挂一把大弓,作战时他的右前方忽然出现一名敌人骑兵。董卓迅速从右弓鞬中取出大弓,左手引弦,运气好的话这个角度董卓也能来个五连杀。等敌人回过味来,贴近董卓准备肉搏战时,他又挥舞起“霸王项羽的宝刀”,斩断敌人的兵刃,然后一通劈砍。
当然待到董卓后期位高权重基本就少有亲自上阵搏杀的机会了,后期个人武力还是否高超,这个没办法评价了。
回复
小兔兔
:
1
2021-03-08
请问您,看了您了介绍董卓出身行伍,也有政治经验。败于美人计的可能性大吗?
包福鑫
:
2021-03-09
31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貂蝉美人计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董卓的确死于吕布的刺杀,因为吕布确实通奸了董卓的小妾。
吕布和董卓小妾通奸的事情,其实王允并不知情,但他知道另外一件事情。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中记载了董卓的暴脾气:“然卓(董卓)性刚褊,尝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
董卓曾经因为琐事恼怒,用手戟丢吕布,吕布跑了。事情过去了,董卓没当回事,可吕布却记在心里。王允知道吕布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他要利用这点隔阂离间吕布与董卓。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汉纪五十二》中记录了王允拉拢吕布的过程。“王允素善待布,布见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允因以诛卓之谋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如父子何?’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邪!’布遂许之。”
王允平时跟吕布关系不错(毕竟都是并州人,收买也方便些),吕布有一次当着王允的面把“董干爹用飞刀甩自己”的事情给说了。王允便借机拉拢吕布进入“除董小分队”,吕布矜持了一下。
“董卓待我如儿子,我怎么能下得去手?”
“你姓吕,他姓董,也不是真父子,当初他用飞戟甩你的时候,想过你们是父子吗?”
王允这一挑拨,吕布又想起了自己和“貂蝉”偷情的事情,两件事情一股脑地灌进了他的神经中枢,吕布最终同意了刺杀董卓。
所以真实的历史故事中,王允未必知道吕布和“貂蝉”偷情这回事,但这件事的确加剧了吕布叛变董卓的进程。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1
2021-03-08
请问您~世间原无貂蝉,那吕布缘何杀董卓?对于董卓来说,他身上哪些事情,假的比真的更深入人心呢?
包福鑫
:
2021-03-09
26
你好,先说第一个问题吕布为什么杀董卓。吕布通奸董卓小妾的事情是有的,吕布内心里其实还是很害怕董卓发现他和其小妾的奸情的。
但王允拉拢吕布叛变董卓时,并不是利用的这件事,吕布有一次当着王允的面把“董干爹用手戟甩自己”的事情给说了。王允便借机拉拢吕布进入“除董小分队”,吕布矜持了一下。
“董卓待我如儿子,我怎么能下得去手?”
“你姓吕,他姓董,也不是真父子,当初他用飞戟甩你的时候,想过你们是父子吗?”
王允这一挑拨,吕布又想起了自己和“貂蝉”偷情的事情,吕布最终同意了刺杀董卓。
第二个问题,董卓身上假的比较深入人心的事情有很多:
第一就是我们习惯性的认为董卓其实是凉州军阀,凉州刺史,其实不是,东汉有“三护法”制度,本州出身的人不能担任本州刺史。所以他不是凉州军阀,而是率军抵抗凉州叛乱军阀的大汉前将军,后来他领任的是并州牧。
第二董卓给人感觉其实就是出身军旅的一名凉州将官,其实也不是,董卓在汉桓帝年间从凉州被拔擢任朝廷羽林郎后,一生都没回到凉州任职过。行政工作中董卓担任过郎中,广武县县令,郡一级的官他做过蜀郡北部都尉(特殊官职相当于郡守)、河东郡守,州一级的官职他担任过并州刺史后来又任并州牧。所以董卓并不是一直担任军队将领职务。
第三比较惯性思维的是,董卓是被何进邀请入京诛杀宦官的,实际上何进给董卓的命令是让董卓表态杀宦官,按《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记载: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其实何进是让董卓表态后退兵回到关中,因为董卓当时早已离开了关一直在河东郡观望时局中。董卓不肯退兵后,何进又要求董卓回到自己领地并州攻打叛军于夫罗,《典略》中记载“臣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董卓反其道而行率军入京了。
第四董卓并不是率大军进入雒阳的,董卓到达雒阳时只有3000人马。
其实还有很多此类问题就不一一累述了我《董卓》这本书中都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