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圆桌
DISCUSSION
探索
Discovery
法律
Legal
百科
General
目击
Witness
教育
Education
健康
Health
文艺
Arts
品位
Taste
运动
Sports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讨论
Discussion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流行文化观察者崔迪,饭圈究竟是个什么圈,问我吧!
焦点
2020-12-30
崔迪
从花2元可买70张明星健康宝照片的产业链,到王一博被粉丝报假警的迷惑事件,再到男团偶像恋爱曝
…
光,应援送礼、隐私买卖、贴身跟拍、数据造假——娱乐圈事无大小都占据网络热搜,牵引着公众的注意力。
微博求翻牌,淘宝觅同款,重金砸应援,技术时代的粉丝文化改变了吗?新技术如何影响了我们“休闲娱乐”的方式?我们该如何看待“泛娱乐”的媒介环境?除了快乐,娱乐还能带给我们什么?“中国式追星”有何特色?我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崔迪,关注技术时代的青年文化,关于粉丝、饭圈、追星等问题,欢迎向我提问!
分享
269
共48个提问,
6
个回复
进行中...
屏后参赛选手:
1
2020-12-30
请问一下“偶练恋爱等于失业”究竟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偶像真的不配拥有私生活吗?
崔迪
:
2020-12-31
248
感谢提问,很棒的问题~我最近也常常思索,以下是不成熟的想法。
从捍卫人性的“应然”角度,每个人的私人生活都应该受到尊重、得到保护。但偶像作为公共人物,从公众注意力中获取了大量利益,因而让渡部分私人空间交给公众观看,这从来都是明星的职业需要。
不过,明星的公私界线并无明确规定,它在多方协商中形成,因此也常常会偏移,引发争议。
这种矛盾在当下内娱尤其尖锐。在移动、平台、社交媒介环境下,流量明星与粉丝之间形成了高度的”相互可见性”,双方的关系也是“战略合作”的。流量明星在“被看见”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权力,这势必要暴露更多“私人”的面向,才能持续收获关注。
饭圈经常会流通一些接送机的图片,上下班的图片,以及各种场合的“生图”。明星自己则要开直播,晒生活。
广义地讲,这些都是明星的“营业”范围。这和传统媒体时代的狗仔偷拍非常不同,因为这些曝露是主动的,积极的,双方默契下进行的。
在这种不断增强的相互可见过程中,偶像的私生活空间势必缩小。这是新技术与偶像商业模式决定的。
—————————————————(这是分割线)
恋爱与私生活有关,但基本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恋爱和偶像的类型有关。
窦唯和王菲是曾经的神仙眷侣。
张杰和谢娜是同人圈知名CP。
鹿晗关晓彤引发争议,但是数年过去,也渐渐厘清了和粉丝的关系。
李荣浩和杨丞琳受到祝福无数。
在养成系偶像中,恋爱则是禁忌,最典型的是男团选秀偶像(如R1SE)或面对面偶像(如SNH48)。这种禁忌体现了一些重要的、但未被言明的商业准则。举例而言:1)这些偶像团体通常会贩卖恋爱幻想 2)这些偶像团体有非常明确的性别细分市场 3)这些偶像团体运营倚重粉丝的数据和金钱投入。
简而言之,这种禁忌是粉丝(作为消费者)与艺人(作为商家)之间形成的商业契约。
但是,这是不是与人性产生矛盾了呢?商业与人性大概总是难以调和吧。
回复
胖小葵:
2
2020-12-30
粉丝不能接受自己的偶像谈恋爱,对于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崔迪
:
2020-12-31
160
恋爱与私生活有关,但基本是另一个问题。
能不能恋爱和偶像的类型(商业模式或创作模式)有关。
窦唯和王菲是曾经的神仙眷侣。
张杰和谢娜是同人圈知名CP。
黄晓明和AB婚后事业发展都更好。
鹿晗关晓彤引发争议,但是数年过去,也渐渐厘清了和粉丝的关系。
李荣浩和杨丞琳受到祝福无数。
在养成系偶像中,恋爱则是禁忌,最典型的是男团选秀偶像(如R1SE)或面对面偶像(如SNH48)。这种禁忌体现了一些重要的、但未被言明的商业准则和商业模式。
举例而言:1)这些偶像团体通常会贩卖恋爱幻想 2)这些偶像团体有非常明确的性别细分市场 3)这些偶像团体运营倚重粉丝的数据和金钱投入。
简而言之,这种恋爱禁忌是粉丝(作为消费者)与艺人(作为商家)之间形成的商业契约。
但是,这是不是与人性产生矛盾了呢?商业与人性大概总是难以调和吧。
回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
4
2020-12-30
崔老师您好!从之前南方系推出的评选各种娱乐圈新闻人物,到现在我们一谈及娱乐圈,脑海中就是八卦、低俗和无意义,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娱乐新闻就没有任何价值?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吗,地位如此低下?
崔迪
:
5天前
35
传统上我们持有这样的观念:娱乐是没有营养的。娱乐与严肃的社会议题对立,而环境中过多的娱乐信息则干扰人们对严肃议题的关注。
法兰克福学派把娱乐看成是文化工业,用以麻痹人们,让我们对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麻木感。美国社会学者研究发现,过多的媒介娱乐确实让社会资本减弱。《娱乐至死》也批判了视听媒介对理性主义的消解。
所以整体上,不管从学术上还是我们的道德判断上,娱乐似乎都有很大问题。
但在今天,在泛娱乐的大环境下,在媒介选择如此丰富的情况下,我们似乎需要重新看待娱乐,给它一个救赎的机会。
或许我们可以把娱乐八卦看成一个情感性/审美性的公共论坛,或者社会场域。娱乐本身可能为了满足人们放松消遣的需求,但娱乐事件和娱乐人物还是能折射出时代文化社会的丰富多元。所以我们获取可以期待——在创造快乐之外,今天的娱乐也能承担起新的社会功能,比如:
1)尽管有些娱乐事件本身是负面的,但可为社会道德和价值讨论创造良机,比如郑爽代孕事件,翟天临论文事件。这样,娱乐新闻与过去的“社会新闻”有越来越多的重合部分。
2)切入时代发展的文化社会议题,比如《乘风破浪的姐姐》关注女性与年龄,《我独自生活》关注单身社会问题,《变形记》激发我们思考城乡二元对立,《忘不了餐厅》关注养老与健康觉知等等。
3)娱乐成为年轻人的新情感联系与身份印记,比如今天的饭圈对于年轻女孩所提供的新群体认同与生活方式。
4)更主动的娱乐教育——比如《国家宝藏》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声入人心》《舞蹈风暴》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舞台艺术,脱口秀/辩论节目可以让我们在笑声中反思新闻事件及人们的生活境况(比如996)。
回复
福源爱:
1
2020-12-31
什么是饭圈?
崔迪
:
2020-12-31
148
好问题!我也很难准确定义,但是可以从平台技术的角度聊一聊为什么粉丝变成了一个“圈”。
饭圈大体指“各类粉丝共同形成的圈层”。说它是圈层,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文化,里面的人有了共同的身份,与外面的人产生了行为和心理的区分,也就可以标出界线。
我认为当下的“饭圈”形成与以微博为代表的“平台”有很大关系。以往的各家粉丝群体,通常活跃在论坛板块或者百度贴吧,真正意义上的圈地自萌。
但微博平台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类缘空间(affinity space)”——所有人都可进入,路人可以围观,有好感的可以尝试,狂热的也可以找到同类。
在新的平台空间里,粉丝不但看到了自家兄弟姐妹,还看到了千千万其他明星的粉丝,恍然大悟原来追星的世界这么广大。这会让我们想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印刷资本主义与想象共同体的讨论。
如果说通过阅读某种语言的出版物,靠想象都可以形成共同体,那么微博上看见彼此的粉丝更可以把彼此构建成一个“圈子”:原来我们追星的方法这么相似,原来我们都要做数据,原来我们都会p图剪视频,虽然我们可能受不了对方,但我们“骂人”的方式都差不多。
在平台空间下,大家在竞争、扶持、对抗、冲突中不断确认眼神,发展出新的风格和方法,一个更广大的“饭圈”(超越某个具体的粉丝组织)认同形成了。
同时,平台又有公共属性,很多社会议题也会讨论,其他的圈层也活跃其中。那么饭圈在与外部的交流过程中,会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身份,勾画出更确定的界线。
回复
山有木兮卿无意:
1
2020-12-30
请问您,我最想知道无论是偶像恋爱曝光,还是之前肖战、周震南的负面事件,当粉丝力量特别强大的时候,偶像会失声吗?他们到底该不该发声?
崔迪
:
2021-01-11
54
我个人觉得应该发声。因为偶像依靠注意力经济,今天的媒介环境特别要求偶像将更多的面向向粉丝敞开。不少偶像和粉丝发展出了共生关系,单方面失声就破坏了这种双向关系。
当然,我相信对于很多流量明星,因为牵扯的资方较多,自我表达的空间受限,也不是想说啥就说啥的。
今天的经济公司,应该更主动地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与粉丝文化,不宜固守旧的思维,伸张权利,也许履行义务。
回复
咸咸加点盐:
1
2020-12-31
老师您好!想问问您追星吗?还有怎么看待不同世代的追星方式呢?从70后 80后买唱片 CD 张贴房间海报,到现在90 00后会打榜,炒流量,甚至各种买票?就譬如之前的坤伦数据大战,粉丝文化是在时间和技术发展中有啥变化呢?
崔迪
:
2021-01-11
24
我之前在《知识分子》账号写过一篇文章,尝试概括了这种变化http://zhishifenzi.com/depth/depth/7008.html
我个人的观察,传统的追星方式更倚重某些核心的“文本”,比如一部剧集(比如还珠格格),系列电影(比如魔戒三部曲),一部连载小说(比如哈利·波特),或一张专辑(比如万能青年旅店)。
但今天的粉丝实践更复杂更多样。有你说的数据操作(比如控评、打投、反黑),也有更多远流动的粉丝组织和应援。当然也有文本,更多的是一些同人文,照片或者短片剪辑。相比之下,传统意义上的核心文本或者所谓的“正片”,就比较失落了。今天的粉丝依然消费大量文本,但文本变得更加碎片,不见得连贯或包含整体叙事。
当然,我们时不时会感慨今天流行文化工业水平下降。也许有这个原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更宏大的变化,比如平台化的文化生产机制,传统媒介机构的式微,以及新的参与式观众文化之崛起。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