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世界会客厅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IP SH
酒业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讨论
Discussion
目击
Witness
文艺
Arts
教育
Education
探索
Discovery
百科
General
圆桌
DISCUSSION
健康
Health
法律
Legal
运动
Sports
品位
Taste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生物学博士史钧,人类和万物如何进化到今天的样子,问我吧!
探索
2020-09-22
史钧
“人是猴子变的”是达尔文说的吗?长颈鹿的脖子是用进废退的结果吗?你知道歌德和莱布尼茨也曾研究
…
过进化论吗?进化论一直被视作生物学中的重要理论,然而从被提出起就饱受质疑。
为什么有很多西方人至今都拒绝接受进化论?进化论在严谨的学术意义上还有哪些缺陷?生命进化的规律到底怎样?我是史钧,生物学博士,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出版有《其实你不懂进化论》、《疯狂人体进化史》等科普作品。关于进化论有哪些争议性疑点,10月22日晚上19:30,我将在澎友圈微信群(askememore2015)为您解答。
分享
465
共105个提问,
97
个回复
进行中...
小兔兔
:
1
2020-11-06
请问您,人类继续进化的方向和空间还有吗?
史钧
:
2020-11-19
335
这个问题很难全面回答,只能泛泛地说一下。因为 进化的方向和空间其实是很多的。比如奔跑能力、游泳能力、思考能力、视觉能力等等。因此,这不是某个方向的问题,而是存在各种方向。就具体某种能力而言,进化的空间依然存在。比如奔跑能力,尽管人类的百米短路速度有一个上限,但事实上进一步提高的可能仍然存在,特别是与肌蛋白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出现大幅的提升。但这种提升可能会带来许多其他副作用,未必能够提高整体适应性。一个个体,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而非某种能力制造的结果。因此单独提升某种能力,意义并不大。从这种角度来看,人类很难再有大的进化了,因为 会受到其他能力的限制。比如快速奔跑能力突然有了提高,但是氧气供应能力并没有跟上。这种提高也就没有意义。
人类还会变化,甚至从基因频率的角度来看,还在进化,但大的突变,可能很难发生了。你可以这么理解,系统被锁死了。
回复
达摩一直:
17
2020-09-23
人是猴子进化的?为什么现在的猴子没进化出人类?
史钧
:
2020-09-23
139
没有哪个进化论学者说过人是猴子进化来的。人类的祖先应该是一种类似于人的大猿,现存最可能的近亲是黑猩猩。你或许还想问,那为什么黑猩猩没有再进化为人?这个问题要用动态的视角来看。人类没有停止不动,黑猩猩也没有,大家都一直在进化中。现在的黑猩猩,已不再是当初的黑猩猩。就像现在的你,已经不再是二十多年前的你一样。假设让有个四十多岁的人,二十多年前曾经通过高考考上了大学,但不能保证他在四十多岁时仍能考上大学。这个比喻不太恰当,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而且进化是长时间发生的现象,需要足够的个体数量和时间支撑。短时间内肯定看不出你想要的结果。
回复
正天:
7
2020-10-07
大多数的动物都是色盲,而人类发展出可以辨别三原色的眼睛,是属于一种累赘吗?有人说多种颜色辨别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并无太多利处,反而会使人类分心,这种说法有依据吗
史钧
:
2020-10-09
203
问题不准确,应该说,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其他鸟类、昆虫等动物不但不是色盲,而且色觉很复杂。
即便是哺乳动物,也不全是色盲,其中的灵长类动物就有了大量三色视觉。阔鼻猴色盲居多,而狭鼻猴则全是三色视觉,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员罢了。
颜色识别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动力,而不是什么累赘。因为三色视觉可以发现更多的水果,或者抓到更多的昆虫,觅食效率更高,因而有利于生存。
至于说三色视觉让人分心,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不想分心,那全盲才最省事。所谓一种性状分心与否,要看其对适应的贡献有多大。完全是权衡利弊的结果。这个不需要生物自己费心,自然选择会给出答案。
回复
大风:
4
2020-09-23
有动物进化出轮子吗
史钧
:
2020-09-24
220
如果说是严格意义上的动物的话,应该没有进化出轮子的。没有公路倒是其次,主要是因为不好刹车!
回复
Nature:
2
2020-11-05
博士好,对于生物来说最基础的就是生存问题,是不是进化程度越高越复杂的适应环境能力越差?这个角度来说孢子之类的应该活得最长久,那么生命的演化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生命这种活的东西出现?谢谢!
史钧
:
2020-11-19
93
并不能说进化程度越高适应能力就越差。我理解你说的进化程度高,应该是指生物复杂性比较强,比如人类的进化程度就比较高。但人类的适应能力也很强啊。几乎没有哪种哺乳动物比人类的地理分布更广了。那是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
我的理解,孢子虽然可以在许多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但它们的代谢很弱,甚至彻底停止。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们无所谡活多久。一个代谢停止的孢子,你说它有三天寿命还是三年寿命,区别都不大。
进化没有目的。进化不是为了创造什么而存在,它只是一种机制。不适应这种机制的生物就会被淘汰。
以此推理,生命其实也没有意义,生命并不能证明什么。但人类出于自己的需要,赋予了生命以意义,仅此而已。
只要存在合适的环境,生命就会出现,不是为什么。就像氧气和氢气在一起,合适的条件下就会燃烧一样,没有为什么。那是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反应的结果。生命从本质上就是这样的。
回复
感受时代脉搏:
1
2020-11-10
史钧老师,为什么人类进化到今天反而不能刚出生后自己独立生活,而动物却能?
史钧
:
2020-11-19
134
人类的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时间极长,在哺乳动物中可能是最长的。有的大学生二十多岁还在依赖父母生活,那是对父母依赖的惯性使然。一个事实就是,人类的幼儿极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那是人类独特的进化过程造成的结果,也是一个因祸得福的事情。我在疯狂人体进化史中曾经系统讨论过这个问题。由于人类的直立行走,导致人类都是早产儿。逻辑是这样的。
人类直立行走造成的两个重要结果。
一个是粗壮的双腿,一个是大号的脑袋。
麻烦在于,这两者是矛盾的。
因为它们都和人类的盆骨有关。
人类直立行走以后,盆骨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盆骨上面,承接着脊椎和各种器官,包括女性的子宫。
而盆骨下面,则是强壮的双腿。
由于直立行走,所以两条腿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宽。
否则当我们抬起一条腿时,另一条腿就很容易失去平衡,从而摔倒。
所以盆骨向下的开口必须收缩。
加上粗壮的双腿会占用较多的空间,盆骨开口就越来越狭窄。
另一方面,女性子宫中的孩子需要通过盆骨开口才能生下来。
问题是人类的脑袋正变得越来越大。
当越来越大的脑袋想要通过越来越小的盆骨开口时,冲突在所难免,大脑袋婴儿很难生下来。
这就是人类独有的生育困境。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生育困境非常明显。
哺乳动物一般四足行走,盆骨开口向后,加上两条后腿的间距很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幼仔生下来。
所以它们从来不需要助产士,照样母子平安。
而人类则不然。
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人类是难产死亡率最高的哺乳动物。
现代妇女生育时,都需要去医院接受专业的接生护理,否则很容易出现意外。
事实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对生育困境作出了反应。
应对策略居然影响了人类进化的方向。
人类的进化是一环扣一环的过程。
先是直立行走,接着是脑袋增大、盆骨开口变窄,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育困境。
如果任由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女性就可能再也生不下来孩子。
那么人类就只能以灭绝而告终。
人类之所以还没有灭绝,是因为我们对生育困境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应对的策略无外乎两条:一是加大盆骨开口,二是缩小胎儿大脑。
加大盆骨开口的方法并不复杂,那就是不断长高。
早期猿人的身高只有一米左右,像个二年级小学生。
现代人的平均身高各地差异较大,中国成人的平均身高可达一米七左右。
而身材的增大必然导致盆骨开口增大。
另一个应对策略是缩小胎儿大脑。
不过大脑可以起到广告效应,而缩小大脑就等于自废武功,于是人类采用了一种折衷策略。
首先是让大脑颅骨拆成六块,像七巧板一样拼接在一起,彼此并不固定。
板与板之间有两个明显的孔洞,俗称囟门。
这样大脑就可以随着压力而变形,像面团一样,从而更容易通过生殖道。
更重要的策略则是,在胎儿脑袋发育完成之前就把胎儿生下来。
按照哺乳动物的一般规律,人类正常的妊娠期应该是21个月左右。
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只有不到10个月。
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胎儿发育的时间被移到了体外进行。
通俗的讲,人类都是早产儿。
正因为如此,刚出生的婴儿极度无助。
他们不会走、不会跳,甚至不会吃饭。
他们只会熟练地使用一种语言,那就是大声哭闹。
但正是因为早产,意外给人类制造了一种全新的机遇。
那就是长时间的学习。
面对早产的婴儿,父母必须付出巨大的耐心。
凡是没有耐心的父母,都已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了。
因为婴儿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
其中第一年摄入的营养大约60%都供给了大脑。
毕竟大脑是顶在头上让人看的呀。
一旦大脑尺寸不足,就等于广告营销失败,在大脑竞争中必然处于下风。
进而在随之而来的各种人生竞争中处于下风: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对象,甚至没有朋友。
所以身体会调集一切能量保障大脑的发育。
不然过了最佳发育时期,等到颅骨固化,大脑就没法再增大了。
保障大脑营养就此成为最迫切的任务。
而对大脑的强化投入,则明显影响了其他器官的生长。
所以人类出生很早,却成熟很晚。
这在生物学上叫作幼态持续,也就是长期保持年幼时的特征。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机会上幼儿园,然后上小学、上中学。
不少人直到大学毕业,还要依靠父母养活。
人类是依赖父母时间最长的哺乳动物。
与其他哺乳动物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人类的婴儿有多幸福。
自然状态下,猫出生后三四个月就要离开母亲,狗也差不多。
更不要说小鼠,出生二十多天后就需要独立打天下。
至于人类,我国法律规定满十八周岁才算成年。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216个月里,我们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赖着父母,由父母供吃供喝供穿。父母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好好学习。
这就是由直立行走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局面。
而正是这种奇特的局面,将通过一种复杂的途径引导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所以,生下来就能独立生活,对于长期进化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其他动物,都被困在自己的生活之中,难以自拔。
这就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回复
不回复我的头像陪你睡:
4
2020-11-08
请问您能讲一讲动物有多少个门吗?我在哔站听龙女之声盘点过动物的所有门,包括一些总门,大门甚至一些特殊门等。比如退皮动物大门,那么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下呢?觉得太多的话可以讲一讲棘头动物们还有有爪动物们我对这些都感兴趣。
史钧
:
2020-11-19
52
对动物分类感兴趣的话,建议你找一本动物分类学看一下。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11-08
请问您,进化必须依赖环境吗。环境的进化如何理解?
史钧
:
2020-11-19
0
所谓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和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如果缺少了环境,生命也就无法称之为生命。所以进化当然必须依赖环境。自然选择,你也可以片面地理解为环境选择。
至于环境的进化,我对这个不太了解。我怀疑这是你自己编造的词语。根据我的理解:环境不是生命,不会进化,只会变化。当然,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命的进化。
回复
小兔兔
:
6
2020-10-30
请问您,杂交水稻算不算进化的产物?
史钧
:
2020-11-05
17
杂交水稻当然可以算是进化的产物,尽管它是人工培养的结果,但仍然符合生命运作的一般逻辑,而且仍然是基因创造的结果。我觉得那就是进化的产物。
回复
honey南叶:
1
2020-10-28
请问一下,史老师,为啥只有人类进化出会复杂思考的大脑,而其它动物且没有?是智人的出现影响了它们的进化进程?
史钧
:
2020-11-05
10
根据达尔文的渐变观点,人和其他动物之间是连续变化的,所以一般来说,人类并没有什么独特的特征,几乎人类的所有性状,都能在动物那里找到原型。大脑也不例外,复杂的思维能力也不例外。
以黑猩猩为例,它们在群体斗争中甚至会设置埋伏,或者袭击敌人。这算不算是复杂的思维能力呢?
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其他动物相比,差别并在不于有无,而在于多少。人类的思维能力的密集和复杂程度,确实要比其他动物深刻一些,这一点毫无疑问。那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关,特别是与性炫耀,或者和大脑发育的累赘理论有关。人类可能会用大脑袋来炫耀自己的智力,因此而成为一项重要的进化指标,导致复杂思维这个副作用的产生。
总体来说,复杂思维确实是一种累赘,对于生存似乎并没有明显的价值。其他动物没有复杂思维,并不是智人压制的结果,而是对于生存而言,它们的思维能力就已足够了。
回复
不回复我的头像陪你睡:
1
2020-11-05
今天新闻报道了一种新发现的古生物,叫做麒麟虾,请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物?
史钧
:
2020-11-05
1
我不是学古生物学的,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及时,甚至还没有你了解得及时。通过新闻可以看出,这种动物的重点在于,它的头部嵌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的形态构造,同时又有虾的附肢。像是一种嵌合动物,那是动物进化过程中过渡性特征的极好展示,是节肢动物起源中的过渡型物种。完全符合进化论的原则。
回复
平头哥:
1
2020-10-22
人类该不该继续努力的进化,还是维持现状?目前对弱者的保护是不是违反进化规则。
史钧
:
2020-10-27
12
进化是客观事实,就像河流不断流淌。维持现状是一种理想的局面,事实上没有任何现状可以被维持,这世界一切都处于变化当中,那也是进化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
人类对弱者的保护行为,正是人类得以为人的重要表现,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其他动物也有保护弱者行为,但不如人类这样广泛,并且备受人类道德的祟。
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反对保护弱者,但已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保护弱者并不违反进化规则,进化没有设定哪些性状不能保存下来,只要能被保存,就有存在的意义。而人类的社会行为,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举个例子,纯从体力上来说,霍金应该算是弱者,但他对人类的贡献绝对不少于肉体强壮的人。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自己的价值。那也是保护弱者的价值之一。
如果我们不用功利性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保护弱者就会尤其显得有意义。
回复
喵凸曼:
4
2020-10-22
我对进化论其实并不了解,以我所知的是,达尔文只是找到了不同物种之间的“中间物种”,以此证明更高级复杂的物种是由更低级简单的物种进化而来的。这种进化论是我不相信的,但我相信单物种之间会因适应环境而产生形貌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不能以进化一言蔽之,它也可能是退化,比如镰状细胞贫血。这种变化也不会产生质变,比如让智商上升一个台阶甚至变成某种“中间物种”后又再进化成另一个物种。我不相信能有跨物种进化。所以进化论到底是上述的哪一种?单物种的变化还是跨物种变化?还是都是?
史钧
:
2020-10-27
0
进化树了解一下。起初只有单一的生物形式,就是你说的单物种,然后物种不断分化,分化的动力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分化的方式主要能过有性生殖,不断搅拌基因,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性状,直至变成不同的物种,这样生物多样性就会越来越丰富。
进化论没有所谓跨物种进化的说法。不要随意创造名词,否则这些名词只有你自己能够理解,其他人就会感觉很吃力。通用的名词虽然简洁,但在专业领域内都有着详细的解释。所以圈内人都是理解的。而你自己创造的名词只有你自己知道含义,其他人就很难对你的观点发现适当的看法。
但愿我没有误解您的意思,也希望您能看懂我的意思。
回复
澎湃网友V3yuUv:
3
2020-10-21
老师,为什么同属一个家族,橘子容易剥皮,而橙子柚子很难剥皮?这和进化有关系吗?谢谢
史钧
:
2020-10-27
1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对植物学不太了解,就不从结构上分析这个问题了。我们还是从进化上来看,桔子容易剥皮其实应该是个假象吧,天然的植物并不甘心被吃掉的,所以容易剥皮的桔子其实是人类培养的结果,也就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自然界中充满了不容易剥皮的水果,橙子应该只是其中之一。但我猜,随着人工培养的不断进步,以后肯定会培养出容易剥皮的橙子来的。毕竟人工选择的力量要比自然选择更快,效果更好,更符合人类的需要。
回复
小兔兔
:
2
2020-10-22
请问您,进化的主要特征是?如果只是某些功能变化,算不算进化?或者说经过多少代沉淀算是进化了?
史钧
:
2020-10-27
1
所谓进化的主要特征,要看你偏重于哪一方面。如果仅就功能性变化而言,每一种变化都算进化,就算功能消失,也是进化的表现形式。
每一代都是进化,只要生下后代,后代与亲代性状不同,就是进化。
回复
AzureWander:
2
2020-10-21
在进化过程中有没有质的变化,大跳跃式的进化?还是平缓的进化?有没有模型可以描述呢?
史钧
:
2020-10-27
1
古尔德提出的间断平衡假说,就提倡大跳跃式的进化。但达尔文本人坚持平缓的进化。这是两种进化思想,就是渐变论和巨变论的对立。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两者都有道理,因为有些基因的简单突变,就会造成形体上的巨大改变。特别是那些起到调控作用的基因,突变结果往往非常剧烈。
回复
凯歌:
1
2020-10-22
在电子科技时代,人类的视力是不是应该要进化?
史钧
:
2020-10-27
1
你是怕眼睛看手机屏幕看多了受伤吧,所以希望出现一种强大的眼睛功能,每天看手机都没事是吧。事实上手机屏幕更新换代的速度远快于人类眼睛进化的速度。所以可能我们还没进化出强大的眼睛之前,手机屏幕已经消失了。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10-27
请问您,持久培养特长生算不算促进进化呢?
史钧
:
2020-10-27
0
持久培养特长生和培养其他学生的效果应该差不多吧。因为智力与基因有一定的关系,但也与环境影响有关。一个智力非凡的数学家,如果从来没有受到过数学教育,那也没有意义。而一个没有受过持续培养的非凡的数学家,其实也照样娶妻生子,并不影响他们的基因会传递下去。所以我感觉持久培养特长生对进化的影响并不大。只不过持续培养能够更好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对于社会的影响倒是满大的。
回复
澎湃网友UvIfIz:
1
2020-10-22
请问,地球上为何有很多长相异常相似得人?
而且存在于不同国家。
是外星人造物得结果?
史钧
:
2020-10-27
0
地球上有很多相貌相似的人,充分表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这是现代人类学的主流观点,所有智人,都是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智人的后代。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但我感觉相貌受到基因的一定影响。不同的相貌只是不同基因性状不断组合的结果。
回复
小兔兔
:
2
2020-10-08
请问您,大自然真的很神奇!随机选择如果是错误路线呢?
史钧
:
2020-10-09
48
不是随机选择,是随机突变。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选择不是随机的。通俗地说,就是随机突变,定向选择。
如果这个路线是错误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一大堆不符合进化论的生物。但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生物都是有逻辑的,所以不用担心。
回复
二之一:
4
2020-10-10
法贝骨的重新出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单单是法贝骨不是阴茎骨?
史钧
:
2020-10-10
38
生物某种性状的消失可能有两个原因,一种原因是基因丢失,比如人类阴茎骨就是基因丢失造成的。另一个是基因序列并没丢失,但基因活性丧失了,通常是通过甲基化等修饰造成的,而这种修饰是可逆的,有时会再次解锁,那么丢失的性状就可能再度回来。豆骨可能就是此类情况吧。不过我没有查阅相关研究论文,只是猜猜。总而言之,某种性状的失而复得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是有些人生下来就满身毛发嘛。
对于持续发情的动物,特别是人类而言,阴茎骨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应该懂的。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10-03
请问您,进化过程中的意外是个啥样子的角色呢?是突出适者生存,还是会打乱争正常发展?
史钧
:
2020-10-04
65
所有进化都是意外。没有计划中的进化发生,因为无人计划。只能靠基因的随机突变,然后由自然选择进行筛选。
正因为如此,也就谈不上突出生存还是打乱正常发展了。进化中出现的突变只是提供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只有适应的性状才能保存下来,看起来是突出了适应,其实未必,只不过被淘汰的我们看不到而已。
高等生物都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很少出现突变。因为稳定才是生物追求的目标,没有哪种生物希望自己变成其他生物。从这种意义上说,突变都是对正常发展的扰乱。
回复
小兔兔
:
2
2020-10-12
请问您,不同的物种之间在同一时间段可以比较进化的速度?
史钧
:
2020-10-16
1
不同的物种,在同一时间段内,是可以比较进化的速度的。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病毒和人。短短二十年内,人体最多繁衍一代。也就是将基因从一个个体传给下一个个体,基因在传代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进化。传代的次数越多,进化的速度就越快。而病毒在人体内的增殖过程是以分钟计算的。有一种估计,就是病毒细胞一年的进化速度,相当于真核细胞度过了一百万年。由此可见,不同物种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进化速度相差是很明显的。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10-15
请问您,物种之间竞争关系的实质是否和进化有关?
史钧
:
2020-10-16
1
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是进化的主要内容。
进化的内容可以分为几大类,一类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最经典的对进化的理解。
但生物要想更好地生存,还需要和其他物种竞争,比如兔子要和狼竞争,尽量不要被吃掉。老鼠也要和猫竞争,都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种间竞争。种间竞争也是进化的主要内容。不能对抗其他物种竞争的生物,肯定会被自然所淘汰。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其他物种都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适应环境,本来就包括要适应其他物种的意思。
生物进化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其实是物种内部的竞争,就是种内竞争。比如人和人之间的竞争,就是典型的种内竞争。种内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比如老鼠和猫的竞争,只是偶然出现的竞争,只要老鼠躺进了洞里,就相对安全了。但老鼠与老鼠之间的竞争,却一直存在,它们要竞争相同的地盘,相同的食物,相同的交配对象。它们必须取得优势,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所以种内竞争也是驱动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种间竞争肯定和进化有关,是影响进化的因素之一。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10-13
请问您,进化的双向性是否保证了主体的主要特征?
史钧
:
2020-10-16
1
我不太确定你说的进化的双向性具体是指什么?我猜可能你是想说生物有可能向着复杂化方向进化,也可能向着简单化方向进化吧。这是两种进化策略,一般来说,生物为了应对环境的变化,有着复杂化的倾向。而寄生生物,比如细菌和寄生虫,则有着简单化的倾向。而且复杂化的生物更有利于对抗病原体的攻击。所以生物的复杂化倾向要比简单化倾向更明显。
无论哪种方向的进化,都是对生物主体特征的修改。所谓进化,肯定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进化不是为了保证主体特征不变,它们没有这个义务保持不变,它们只是想更好地适应而已。
回复
Lou Reed:
2
2020-10-10
那么多疾病可以被治疗,自然选择如何改变人类,人类是否还在进化?
史钧
:
2020-10-10
23
关于这个问题,事实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类进化的所有可能性都已用完了。就像撒在大街上的钞票,已经被捡完了。因此人类的进化基本停顿。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进化永远不会停止,因为许多疾病可以被治疗,所以人类的进化可能加速了。因为此前大量应该被淘汰的基因,都得以在群体中传播,甚至有可能创造出新的性状。
我倾向于赞成第二种观点,人类在加速进化。
回复
熊:
8
2020-09-26
您能谈谈恐龙灭绝事件吗?总感觉,恐龙如若不灭绝,地球上会有人类吗?
史钧
:
2020-09-26
85
这是我的一本新书稿中的内容,正好符合你的问题,所以直接贴过来供你参考。
早在两亿多年前,几乎是恐龙开始征服地球的同时,一群不起眼的小型爬行动物也开始了漫长的进化征程,它们将用一亿多年的时光进化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大概只有老鼠那么大,其生活习惯也大致和老鼠的差不多,只能生活在恐龙的阴影之下,毕竟两者体型相差太大,所以哺乳动物的祖先必须委曲求全,选择在夜间活动。在如此尴尬的环境里,哺乳动物的祖先当然看不清什么绚丽的色彩。到处都是黑乎乎的一片,所以它们不需要彩色视觉。以人类的标准来看,它们都是典型的色盲。
然而世事无常,称霸地球的恐龙却意外灭绝了,忍辱偷生的哺乳动物突然看到了繁荣的希望。
百余年来,关于恐龙灭绝之谜,科学家争论不休。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恐怕比恐龙的种类还要多,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陨石撞击理论。绝大部分中学生都支持这个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最容易理解: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一颗直径十公里左右的太空陨石撞进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猛烈的撞击释放了相当于八十颗原子弹的能量,将大量汽化岩石粒子送入地球大气层。在此后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大量灰尘和煤烟持续涌入大气层。全球出现大面积火灾,导致大约80%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恐龙。
其实陨石撞击理论还不能完全描述恐龙的灭绝,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陨石撞击地球之后,恐龙仍然存活了好几万年。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小型恐龙事实上在陨石撞击所造成的灾难中幸存下来。鸟类就是恐龙的后代,它们至今仍然存活在地球上。
所以有人认为,陨石撞击地球只是造成了大型恐龙的灭绝,而不是所有恐龙的灭绝。恐龙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可能来自哺乳动物的崛起。
早期哺乳动物体型适中,行动灵活。与愚蠢的爬行动物相比,哺乳动物的相对脑容量更大,智力更发达。尤其重要的是,哺乳动物进化出了能够保温的毛发,成为体温相对恒定的温血动物,因而可以摆脱阳光的束缚,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自由活动,这为哺乳动物提供了强大的生存优势。尽管哺乳动物在与恐龙竞争的过程中很难直接占据上风,但它们使用的一个小小的花招,却给恐龙带来了灭顶之灾。
早期哺乳动物虽然打不过恐龙,但肯定能“打得过”恐龙蛋。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卵生,要像母鸡一样,通过下蛋来繁衍后代。以恐龙的体型来看,恐龙蛋的体积想必也不小,有些残存的恐龙蛋化石大小和西瓜不相上下。而以恐龙的智商,它们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蛋。更麻烦的是,多数恐龙没法上树,它们产蛋的方式简单粗暴,就是直接产在地面上,甚至都不用树叶盖一下。而且恐龙蛋的孵化时间太长,达3~6个月之久。这些都是明显的不利因素。逻辑很简单,一个东西在外面暴露的时间越长,遭遇意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举个例子,你不小心将自己的钱包落在马路上了,如果事隔两分钟,可能问题不大,你还有机会捡回来,但你等半个小时试试看,钱包肯定早就被人捡走了。虽然有些小型恐龙后来进化出了孵蛋行为,比如窃蛋龙就会坐在蛋上孵化后代,但大型恐龙绝不能这么干,如果它们也学着孵蛋,只会一屁股把一大窝蛋全部坐碎。只要想想一窝西瓜般大小的恐龙蛋放在地面上长达半年无人看守,你就知道恐龙的命运究竟有多危险了。哺乳动物的出现,则证明了这种危险有多么真实。
在哺乳动物还很弱小的时候,恐龙这种简单的生育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当时的地球上,几乎没有其他动物有能力毁坏恐龙蛋。恐龙就这样大大咧咧地满世界下蛋。正是从恐龙愚蠢的产蛋方式中,哺乳动物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恐龙蛋不会跑,也不会叫,而且营养均衡。只要打破外壳,不需要撕咬,不需要奔跑,甚至都不需要用火烤一下,哺乳动物就可以立即享受一道美味的野餐。更可怕的是,只要有一种哺乳动物学会吃恐龙蛋,这种奇特的本领就会迅速传播开来。它们便会产下更多的后代,吃掉更多的恐龙蛋。最后的结果就是哺乳动物越来越多,恐龙蛋却越来越少。恐龙除了灭绝,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出路。
幸运的是,有一批恐龙进化成了鸟类。鸟类的优势很明显,它们会先在树上搭一个窝,然后再把蛋产在树上。而且鸟类体型较小,孵化的时间也很短,一般十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如此一来,哺乳动物要想吃到鸟蛋就困难多了。这就是恐龙已经灭绝,而鸟类可以繁衍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我把这个解释恐龙灭绝的理论称为吃蛋理论。
其实吃蛋理论和陨石撞击理论并不冲突。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陨石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已经被哺乳动物吃蛋吃到日落西山的地步了。它们一直在辛苦产蛋,后代却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少,那是生存竞争的最直接表现。
研究人员对多种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哺乳动物就已经开始多样性分化,而且分化的速度在陨石撞击地球之后并没有明显改变。哺乳动物事实上是靠自身的实力战胜了恐龙,而不完全得益于陨石的撞击。有些肉食性哺乳动物后来已经具备了直接与恐龙对抗的实力,有时甚至可以猎杀恐龙。
总而言之,哺乳动物的崛起,导致恐龙灭绝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陨石撞击地球只是压垮恐龙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恐龙灭绝后不久,哺乳动物也开始改变生活方式,从夜间活动渐渐变成白天活动,从洞穴中走到了开阔地带。从此以后,天下归于哺乳动物,地球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所以我的回答是,恐龙灭绝是动物进化的必然结果,因为它们的生育方式与摄取营养的方式都落后了,必然被哺乳动物所取代,所以在我看来,恐龙不会阻止人类的出现。
回复
大于三分:
2
2020-10-07
人类才几百万年就发展到了今天的科技,那么恐龙两亿年,是不是它们已经达到了我们所理解不到的维度~
史钧
:
2020-10-07
31
科技不是以时间为唯一刻度的。如果以时间计,那太阳的时间更长。
科技需要各种各样的前提,而这些前提,恐龙一个都没有。
比如它们没有灵活的双手,无法制造简单的工具,更不要说复杂的实验仪器了。那么,它们凭什么走上科技之路呢?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10-08
请问您,进化只存在于地球吗?
史钧
:
2020-10-09
21
最近工作比较忙,一直没有时间去外星球看看。
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人类对于进化论的认识。进化论之所以被称为放之于四海皆准的进化论,并不是真的只在地球上放之于四海皆准,而是放在任何一个可以产生生命的星球上都是适用的。一种生物要想存活下来,它们必须适应那个星球的自然环境。这个和是不是在地球上,关系不大。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10-10
请问您,人是猴子变得。意思是不是人有过和类似猴子状态?
史钧
:
2020-10-10
12
首先,人不是猴子变的。
但这并不影响此前人类的祖先曾经很像猴子。
所以你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