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战疫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圆桌
DISCUSSION
探索
Discovery
法律
Legal
百科
General
目击
Witness
教育
Education
健康
Health
文艺
Arts
品位
Taste
运动
Sports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讨论
Discussion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军事史研究者李硕,关于中国古代战争,问我吧!
思想
2020-02-07
李硕
军事史研究者
在弱肉强食的封建时期,战争成为各国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有效手段。吞并之战、侵略之战、远征之战
…
……战争逐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当代人对古代战争的想象大多源于虚构的文学,那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究竟怎么打?
我是李硕,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目前在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等研究,著有《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等。中国古代战争什么样?战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关于中国古代战争史,欢迎来探讨!
分享
5.7k
共38个提问,
23
个回复
已关闭提问
忧郁森林:
1
2020-02-10
有人说,这一代国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现在在疫情中可能是最接近于战时状态的。您怎么看?
李硕
:
2020-02-10
121
现代正规战争和古代冷兵器战争很不一样了。古代战争主要靠个人经验积累,从普通士兵到指挥者,几乎都要“在打仗中学打仗”,交学费的阶段都免不了。
现代战争的战场,科技因素已经占据绝对主导的作用,所谓“科技制高点”,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部队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训练,这些能力主要靠日常建设。
至于疫情和战时的比较,可能在国家(社会)的动员能力上才有可比较性。如果做这种比较的话,可以说,现代战争和疫情,考验的都是社会出现某些“短板”情况下的反应、修复能力。比如疫情,要进行区域封 闭,交通受影响,但同时还需要各种必要物资和人员的流动,维持居民的基本需求和社会的基本运作,这种两难境地就不好处置。
如果是大国之间的现代战争,会出现的社会短板就更多了,比如,战争之初,可能卫星就全被打掉了,这意味着原本依靠卫星进行的侦察、通讯、广播、定位等职能就全成了空白;互联网络也会被切断,各种网络节点会被攻击而失效,这意味着现有的通讯、金融、物流、各种社会基础服务,乃至供电供水都可能受影响,生活方式就完全改变了。这还没到动用常规武器攻击“硬目标”的阶段。
所以现代社会无法承受全面性战争,会立刻回到前现代去。我们看到新闻上中东那些战争,刷着手机直播,都只是很有限的局部战争,不代表真正的全面战争状态。
回复
临渊羡鱼:
2
2020-02-14
李老师好,在通讯手段有限的古代,单一一场战斗双方能有效指挥运用兵力最大能达到多少?
李硕
:
2020-02-14
17
我先做个初步的估算,就是单方兵力十多万人、不超过二十万的规模。后面慢慢说理由。
中国史书里的兵力数字,一直存在不可靠性,前面已经有几个问题涉及到这方面。所以首先做一个声明,就是我们今天已经难以如实还原古代战争的真正人数规模,只能做一点很有限的推测。
中国史书里记载的战争人数,往往是先秦秦汉最大,中古就少一些,到明清更少。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古代所谓“号称”兵力的习惯,有严重夸大;其次,战国秦汉时期,政权的动员能力确实非常强大,这和中古及以后的中国不太一样,但是它的运作细节,现在已经难以如实复原了。
从史书记载看(不考虑数字的人为夸大),在投入兵力规模最大的战国秦汉阶段,一场战役单方投入兵力的上限是四十多万,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几场战争、秦末和楚汉战争都是如此。到魏晋隋唐,单方投入一二十万已经是顶级规模了。
限制参战人数的因素,一是战区地形,只有比较开阔的环境才可以,山地、水乡就难以集结重兵;二是后勤,它决定能集结的兵力上限,而且这也和地理有关,在稠密居民区的战场,后勤物资可以就近征调,才方便集结重兵,越远离居民密集区,后勤运输压力越大;还有一个兵种因素,骑兵行动速度快,可以迅速集结和分散,但只有游牧族才有大量战马、骑兵可供使用,所以这个问题暂且不论。
至于在后勤和通讯能力的限制之下,特定战场能够运用的最大兵力,我只在史书中找到过一个上限事例,就是公元538年,西魏宇文泰和东魏高欢的洛阳会战,因为史书明确记载,这场战争军阵规模过大,战场踩踏起的尘埃也很大,西魏军队的不同部分之间失去了联系,有些部队擅自撤退。《资治通鉴》引文如下:
“是日,东、西魏置阵既大,首尾悬远,从旦至未,战数十合,氛雾四塞,莫能相知。魏独孤信、李远居右,赵贵、怡峰居左,战并不利;又未知魏主及丞相泰所在,皆弃其卒先归。”
(未完)
回复
会飞的鸭嘴兽:
1
2020-02-18
请问明朝中后期火器制造和研发水平,较之同时代葡萄牙、西班牙如何?可否有创新?因就我在各地博物馆看的火器文物感观,总觉得永乐之后明朝火器发展停滞不前。故有此问。
李硕
:
2020-02-20
43
十六世纪中国刚开始仿造欧洲火药枪炮,和欧洲的差距并不大,也没什么创新。欧洲不久就从火绳枪进化到了燧发枪,一直有零星流入中国,但中国没有跟进仿制,可能当时中国人对于精密程度高的兵器不太感兴趣。
在1840年代之前,欧洲的火药兵器也是基本停滞的,滑膛前装的燧发枪使用了二三百年。化工、冶金等基础技术需要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才能带来枪炮技术的繁荣。
回复
酷暑:
1
2020-02-09
史书中记载项羽乌江自刎前,徒步手刃几百个士兵,那需要多好体能,多好兵器?还有只剩28骑还能突破几千人包围,应该马奔跑的速度很快,产生很大的冲击力才实现?在没有马蹬的年代,速度太快了,人会从马上掉下来。感觉司马迁写的史记有些地方是凭空创作出来的,不切实际,象武侠小说。
李硕
:
2020-02-09
94
确实,《史记》记录的战争都太简略,缺少可靠的细节。
至于项羽突围的那段,项羽自己一个冲锋就“杀数十百人”,肯定有很大的模糊和夸张。但这段记载保存的有效信息还是有一些,比如,当时的汉军追兵也都是骑兵,“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当时骑兵并不习惯短兵器肉搏作战,所以当项羽鱼死网破的时候,汉军骑兵也拿他没办法(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没能用上弓箭)。
回复
Hamlet:
1
2020-02-09
您好,请问13世纪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主要靠哪方面的优势?蒙古马真的很重要吗?
李硕
:
2020-02-10
67
13世纪蒙古人横扫欧亚,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游牧族战斗力的最高峰,此前此后都再没有这迅速和大规模的扩张成果。至于原因是不是蒙古马,就不好说了,因为可以找很多原因,从成吉思汗本人到气候的变化。
蒙古马是蒙古大草原的马种,从匈奴时代以来,曾占据蒙古大草原的所有游牧族都用过这种马,它和13世纪蒙古人的战功没有必然、特定的联系。
回复
云梦有杰:
1
2020-02-12
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有关中国古代军队制度的一个详细情况。人人都说中国古代军队制度以伍和什为基础,那在往上呢?大概人数是怎么安排的?还有,两军对垒是有什么特殊的规矩或者双方默认的潜规则吗?比方说双方各派将领阵前决斗这些的。
李硕
:
2020-02-12
52
什伍以上的军事单位,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但史料的记载比较零星,现在很难做出一个全面的变迁列表,举例说,像队、旗、营、团、旅、师、军、部、曲、乃至百夫长、千夫长,这些单位都曾经有过,不同时期或者政权里面,相同的编制词汇包含的人数也未必一样。
中国古代和西方另一个不同,是不习惯用数字编号来命名军事单位,古罗马军团会按12345的序号依次排下去,中国古代几乎没有这种现象,一般是按一套汉字体系,比如龙骧、云骑、左右卫等来编组,或者按行政区地名、将领名字暂时命名。
这种不同对实战影响并不太大,因为冷兵器战场上,普遍使用编成左、中、右军的三分法,或者再加个前、后,不会直接按原来的编制单位进行指挥。各种古代文明基本都是如此。
所谓两军对垒作战,有暗的规则也有明的规则,暗的是努力做到“出敌不意”,采用设伏、偷袭、诱敌深入等等。明的是双方主力都已经侦知对方的存在,且都求战心切,这种就会形成大规模列阵会战,有时双方还会约定时间会战,古书里给这叫“刻日”,就是约定好日子,但这可能不是普遍现象,多数大规模会战可能是基于双方的“默契”。如果一方畏战但又不能撤退,会据守营垒,对方则可以发动强攻,和攻城战有点类似。
至于“双方派将领阵前决斗”,从来不是古代战争的普遍现象,具体原因我前面已经回答过。但使用小股精锐或志愿者进行“挑战”的行为,在冷兵器战争一直存在,它可以是针对畏战不出、据守营垒的敌军,也可以针对正在摆列阵型的敌军。春秋战车时代,给这种挑战行为叫“致师”,就是一辆或几辆战车向敌军示威,乃至冲锋袭扰。这主要是鼓舞己方士气、打击对方士气的表演行为。贵族时代结束后,战争变得更理性务实,这类挑战行为就减少了,因为 防 守方不用 讲面 子,可以用弓箭招待挑战者。刘邦有一次在阵前叫骂,就被射了一箭。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02-13
请问您,中国兵家出现早原因是?
李硕
:
2020-02-20
11
中国古人好像比较擅长总结战略思维,代表作是《孙子兵法》,对战术层面的记录和讨论不够多。这背后的原因不好总结。春秋末到战国是中国思想很活跃的时期,后世直到海通,都很难超越这个阶段。
回复
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1
2020-02-18
老师,我对古代冷兵器战争很感兴趣,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您。一是古代作战的阵法,能否介绍一下;二是古代作战,真的如三国演义里描述的:来将通名,先是两名大将先捉对厮杀一番,胜者手一挥,一路掩杀即打败对方吗?真实的古代冷兵器战场究竟是什么样的?谢谢。
李硕
:
2020-02-20
10
这是明清演义小说的套路,不是真实的,比较古老的《荷马史诗》也有类似的套路。想了解真实的、第一手的战争,中国古代比较缺乏记载,可以看西方的,比如凯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等等。
回复
付尚:
1
2020-02-07
李老师好,据说春秋战国时代打仗的时候都很讲礼貌是嘛?
李硕
:
2020-02-09
61
春秋和战国完全不一样,春秋是贵族社会,战国是君主集权国家,所以战国的战争不讲礼貌,很残酷,规模很大,你死我活。
春秋的贵族们,所谓士和大夫,阶级认同感往往不低于国家认同感,所以他们在战场上会比较讲究礼节,重视声誉,如同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风范。战胜国往往也不会直接吞并战败国,所谓“存亡(国)、继绝(世)”,保留贵族社会的游戏规则。
但也不能把春秋战争想象成全是文质彬彬的表演,毕竟事关生死,“礼仪”的层面和“阴损”的层面往往同时存在(欧洲中世纪其实也是这样)。而且贵族社会自身有其难以维持下去的原因,所以到战国就变成君主集权和官僚制了。
回复
立马豆:
1
2020-02-09
李老师好,您如何评价中国历史上历次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征服?他们的战斗力真的天生比习惯农耕生活的汉人强吗?
李硕
:
2020-02-10
50
论个人层面的“战斗力”的话,牧民肯定高过农民,因为游牧生活方式和自然的斗争更激烈,这是自然适应和淘汰的结果。
但这不意味这游牧社会必然能征服农业社会,因为游牧经济形态注定是地广人稀,游牧人口总量比农业社会少得多。农业社会被游牧者征服,一般前提都是自身出了麻烦,政治动荡,缺乏统一对外的防御能力。
而另一方面,农业社会也很难真正征服游牧社会,因为传统地理环境的限制,缺少马匹(骑兵)很难控制大草原。所以历史上,游牧与农耕文明一直长期并立,谁也彻底灭不了谁。
农业社会对付游牧社会的根本手段,是工业化、从农业社会升级到工业社会。游牧社会地广人稀,社会分工不发达,是不可能自己发展到工业社会的。燧发枪、霰弹炮等早期火药兵器,能基本压制住游牧族骑兵,到连发枪械和碰发起爆的炮弹出现(1880年代),骑兵就彻底淡出战场了。
所以网上有段子云:“一旦有了机枪,剽悍善战的游牧族立刻变得能歌善舞起来”。因为这已经不是游牧和农耕的对抗了,是工业和前工业时代的对抗。
回复
风华厝:
1
2020-02-10
李老师您好!当代的战争片很多,关于古代战争您有没有觉得比较好的影视剧或者纪录片推荐?感谢!
李硕
:
2020-02-12
39
古代战争的故事片,中国还没太好的,西方好莱坞有些拍的比较真实,因为他们的史书记载本来就比较详细,容易复原。我印象中,关于斯巴达克斯、温泉关战役,都有很经典的电影,名字一时不好想起了,稍晚近一点的有《勇敢的心》。但好莱坞也有问题,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影对古代战争的还原度反倒下降了,可能觉得老一套也看烦了,掺入了越来越多的玄幻元素、电脑特效乃至武侠元素,不如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作品真实。
至于纪录片,我了解的很少,最近有部《戚继光》的纪录片,在再现鸳鸯阵上做了一些工作,可以了解一下。但鸳鸯阵在中国古代是个比较特殊的现象,并不都能代表古代冷兵器战争的全貌,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回复
張:
1
2020-02-08
您好!请问怛罗斯之战前后,唐、吐蕃、大食在西域是怎么的形势,吐蕃与大食是否有战争爆发
李硕
:
2020-02-12
39
安史之乱后,唐的势力撤出了中亚,大食和吐蕃一度为邻,双方没有打过大仗,有过零星的冲突和媾和,可惜史料对此记载太少、太零星,难以了解全貌。由于政治原因,双方这轮对峙也不长,就几十年时间。
在有些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里,我见过一种“作战图”,内容是僧兵和西方相貌特征的敌军作战。有藏族朋友说,这是当年吐蕃和大食打仗留下来的民间记忆,对此我还不是十分了解。
回复
梦男:
1
2020-02-07
中国历史上到底是爱好和平还是爱好战争的
李硕
:
2020-02-09
33
太宏观的话题不易一概而论,如果按总的战争数量计算,中国古代打仗应该不比其他文明少。
古代中国的特征,是官僚制行政体系和帝制的结合,总的来说,这种体制并不倾向打仗。它对内能实现和平统治(相比于各种封建领主的割据);对外缺乏扩张性,因为帝国官僚机器对依靠战争获利不感兴趣,它担心军人集团的崛起和排挤文官集团,也担心对外战争引发国内的动荡(对比欧洲大航海殖民史,除了王权,其民间、商业力量、乃至教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战国之后的主要战争,一种是应对北方民族的入侵,抵抗不住的时候就换成了北方民族入主、建立王朝;另一种是王朝官僚体系崩溃之后的大规模内战,所谓改朝换代,因为帝国的官僚制政体有其兴替周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个人或集团力量难以左右的。明清易代的战争,就综合了北方民族南下和帝国改朝换代内战两种因素。
王朝承平时期,在边境地带或境外进行正规的战争,别管是扩张、防御还是平叛,都是成本非常高的行为,所以这方面一直建树不太大,中国秦汉以来的版图范围变化也不大。
回复
鞑靼骑兵:
1
2020-02-10
请问老师,轻装骑兵和重装骑兵的优劣如何看待?
李硕
:
2020-02-10
27
轻骑兵侧重侦察、袭扰任务,重骑兵侧重直接冲击肉搏,这属于不同职能的分工,谈不上孰优孰劣。
轻、重骑兵的兵种划分,是欧洲长期以来的军事传统,直到比较晚近的十九世纪还在沿袭,两种骑兵的装备都很不同(轻骑兵的弓箭、手枪,重骑兵的长矛、铠甲),甚至人工繁育的马种都有所区别,重骑兵的马强调负重能力,体型大,轻骑兵的马小而灵活。
但在中国军事史上,几乎从没有严格划分轻、重骑兵的做法,古书里的“轻骑”,多是指不带辎重的轻装骑兵部队,和战术任务没有直接关系。可以说,这两种战术职能,在中国古代也长期存在,但没有特地组建不同的部队,而是因时因地制宜,任务可以灵活调整。
至于中西方为何存在这种区别,原因就不好说了,也许涉及到对事物的分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
回复
吕:
1
2020-02-08
您好!请问骑马射箭,一般能有多远?在马镫应用之前,有没有骑马作战的?还是只有骑步兵?谢谢?
李硕
:
2020-02-09
27
我前面说过,战争之中无定律,各种特殊情况都存在。
就普遍情况说,骑马射箭的射程,多数不如步兵射箭,因为马背上发力比较受限制。马上射箭比较直观的影像,可以看电影《与狼共舞》,里面有印第安部落捕猎野牛的场景,都是拉到很近距离射箭。
马镫应用之前,肯定有骑马作战的,用弓箭较多,用短兵器较少,但也有,亚历山大大帝就喜欢骑马持枪冲锋,他那时候还没有马镫。
回复
高山上的阳光:
1
2020-02-10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拼的是人数、战术,个体的打斗能力高下是不是对大局没有影响?操练的时候主要是训练士兵的哪些能力呢?
李硕
:
2020-02-12
6
个体和数量也不矛盾,将领都希望体能好、擅打斗的士兵多一些。实战中,这种个人战斗力高的单位,会被部属在前列或者重点对敌方向。
至于操练,至少要分步兵和骑兵(其实细分的兵种更多),骑兵方面的训练,中国古代相关的史料记载很少,步兵的有一些,最全面系统的是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对士兵的训练有很多层次,从最基本的认军装、旗帜、置办干粮,直到各种对敌技能。
简单说,步兵的作战操练,最主要的,第一是队列动作,整体说就是军阵的接受指挥、行动能力;第二是对敌的武艺,就是砍杀、防护等。这跟民间的武术不完全一样,因为士兵是在队列里面的,进行砍杀或防护动作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在队列中、在军官指挥之下的因素。
回复
花仙子爱游泳:
1
2020-02-10
您提到《史记》记载的战争都太简略,缺少可靠的细节。那么哪些古代文献里记载的战争是比较可靠的呢?我们从小在课本里学到的经典战役,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牧野之战这些,都比较有戏剧性,关于它们的记载到底是不是完全真实的呢?
李硕
:
2020-02-10
15
这些记载的过程和结果大都是真实的,主要是缺少相关细节内容,叙事过于简略。
战争本身和戏剧性并不冲突,一些非常偶发的因素确实会从根本上影响战争结果。
回复
立马豆:
1
2020-02-07
瘟疫在古代战争中影响有多大?有什么预防瘟疫扩散的措施?
李硕
:
2020-02-08
21
看来现在疫病确实受关注。在传统时代,人们还缺乏对流行病传播机理的认识(这涉及到更复杂的医学史),一般说,在古代战争里面,有意识地利用或防控瘟疫的做法都不多。在蒙古成吉思汗向中亚扩张时期,曾有史料记载,蒙古军在攻城战时,会把死牲畜的尸体用抛石机投射到城里去,现代人猜测这是为了扩散瘟疫,但缺少进一步的证据,因为也可能是某种萨满教的诅咒形式。而且当时人基本没有防疫手段,攻克城池之后,占领军也可能受到瘟疫感染,所以对这个说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由于古代总人口少,地广人稀,受疫病影响的形式和今天的城市化时期很不一样。从史料看,古代战争中的疫病集中爆发,往往发生在被围困的城内,因为很多郊区居民逃难进城,导致人口急剧集中,战时的各种生活条件又很差,容易发生疫病流行。比如东晋十六国时期,青州的广固城(在今山东省)几次遭遇过围城战,这几次都发生了全城人得病,表现是四肢瘫软无力,现在看,很可能是消化道传染病,但当时人并不理解原因,以为是风水问题。
在大规模战乱年代,疫病流行能造成大量人口减员,可能比直接死于战争的要多。比如东汉末年的战乱,死于疫病的人很多,曹丕文章里面提到过,他的有些老朋友都病死了。
在汉代字书《说文解字》里,“疫”字的解释是“民皆疾也”,就是很多人同时得了一种病,但并未指出人之间传染的根源。到清代就有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手段,从草原或藏地到内地的团队,朝廷往往要安排牛痘接种。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回复
这里有小酒肆:
1
2020-02-08
春秋时期全民皆兵,士兵都是农民兼职,当时有职业军人么?中国最早的职业军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拜谢
李硕
:
2020-02-09
15
最早的职业军人,应该是部落时期的武士,特别是部落征服者,能靠被征服的族群养活自己。商代很多出土遗址就能看到这种遗风,聚落里面男人的墓葬都有随葬兵器。
春秋时期还不能算全民皆兵,当时是贵族世 袭社会,战争主要是贵族的工作,农民即使参与,也不起主要作用,只是承担勤务工作。贵族就是职业化的军人,而且是统治阶层。
再后来的纯粹职业化军人,也分好几种形态。有些是民族征服者,比如北方草原民族占领中国、建立王朝,这个民族的男丁大多数都会是世 袭军人,靠汉地的财政供养。这方面比较晚近的例子,是满清的八旗军,其原理也有点像贵族制度。
有些汉人王朝也是职业兵制度,但士兵地位就比较低了。比如宋代,用军饷雇佣制维持常备军;明代主流是军人身份世 袭,拨给一小块土地给士兵耕作自养,但这种制度很难长久维持战斗力。
回复
小兔兔
:
1
2020-02-08
请问您,军屯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多久?要想成功军屯的必要条件?
李硕
:
2020-02-08
12
军屯的历史,可能和“古代”的历史一样长久。
古代军人驻防,有空闲时种一些农田或菜地,养一些家畜,是非常普遍的行为,谈不上有什么特殊性。
军屯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古代交通落后。如果驻防地点离后勤补给地区太远,粮食运输困难,就适合军人自己种地。
回复
oxford
:
1
2020-02-07
有没有过出阵单挑的武将?
李硕
:
2020-02-08
8
有,但从来都不是普遍现象。
步兵军队作战时,将领一般不会亲自出面对敌,因为他需要(用旗鼓等手段)指挥步兵队列的整体移动,这非常需要经验和技术。骑兵军队作战时,跑动速度快,将领一般会在一线冲锋,接敌作战的机会比步兵将领要多一些(比较古老的例子是亚历山大大帝)。至于指挥步、骑兵综合部队的统帅,亲自作战的机会就更少了。
可以说,战争里面没有任何铁的守则,任何规律都会伴随有特殊性例外,我们只能总结大概率的总体现象。
回复
酷暑:
1
2020-02-08
请问一下,中国史书上记载一场战役中杀死几万或者几十万士兵屡见不鲜,这符合实际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那么低,能够支撑这么多青壮年人脱离农业生产去打仗,难道社会经济不崩溃,是不是记载夸大其词?
李硕
:
2020-02-08
7
前面也有朋友提出过类似问题。古代战争很多人数记载多得不可思议,比如秦赵长平之战,赵国降卒四十万被坑杀。可能中国古代一直有虚报兵力的习惯,为了震慑对手把自己的兵力夸大好几倍,战后发布的战报也有类似夸大。但这方面具体的事例,在史书中只有非常零星的记载,难以还原真相。
从现实的立场推断,任何战争都不是人数越多越好,因为涉及到训练、补给等很多问题,在缺乏侦察和通讯手段的情况下,大规模部队也不好指挥,容易陷入混乱。
战争中,比数量更重要的是兵员质量,简单说,就是指挥员和战斗员最好都是经受过实战锻炼的,尤其是冷兵器战争,从一线的搏杀到战役指挥,基本都是靠个人经验积累,技术层面的学习占的比重很小(现代战争这部分占的比重就很大了),所以古代一支军队是怎么组建、怎么学会打仗的,过程非常重要。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是总结这些最基本的经验。
回复
花仙子爱游泳:
1
2020-02-08
请问李老师,战争中的尸体一般如何处理?会不会引发瘟疫呢?
李硕
:
2020-02-08
4
我在前面问题已经回答了一些,再补充两句。古代人还缺乏对流行病原理的认识,所以对尸体的处理一般也不是遵循防疫原则,而是当时的丧葬礼俗,如果有条件,会对战死者进行埋葬或火化。胜利者有时为了炫耀武功,会把失败一方的尸体堆成一大堆,所谓“京观”,可见他们还不知道疫病的危害。
古代战乱时期,疫病确实会明显增加,但尸体引起的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因为古代地广人稀野兽多,人的尸体往往很快就被野兽吃掉了。在长期战乱年代,往往有虎狼成群吃人的记载,这又跟今天人大肆吃野生动物很不一样。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