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
下载APP
下载APP
进入原新闻
进入原话题
下载APP
去提问
注册
/
登录
下载APP
打开澎湃客户端提问
登录
搜索
视频
时事
财经
思想
生活
战疫
上直播
七环视频
温度计
一级视场
World湃
湃客科技
纪录湃
围观
@所有人
大都会
追光灯
运动装
健寻记
AI播报
眼界
关键帧
中国政库
中南海
初心之路
舆论场
打虎记
人事风向
法治中国
一号专案
港台来信
长三角政商
直击现场
公益湃
暖闻
澎湃质量报告
绿政公署
澎湃国际
外交学人
澎湃防务
唐人街
澎湃人物
浦江头条
教育家
全景现场
美数课
快看
战疫
10%公司
能见度
地产界
财经上下游
金改实验室
牛市点线面
科技湃
澎湃商学院
自贸区连线
进博会在线
社论
澎湃评论
思想湃
上海书评
思想市场
私家历史
翻书党
艺术评论
古代艺术
文化课
逝者
澎湃研究所
市政厅
城市漫步
智库报告
专栏
异次元
海平面
一问三知
有戏
文艺范
身体
私·奔
运动家
私家地理
非常品
楼市
生活方式
澎湃联播
视界
亲子学堂
赢家
汽车圈
分享
精选
Front Page
焦点
Focus
思想
Thoughts
圆桌
DISCUSSION
探索
Discovery
法律
Legal
百科
General
目击
Witness
教育
Education
健康
Health
文艺
Arts
品位
Taste
运动
Sports
政务
Government Affairs
商界
Business
投资
Investment
明星
Celebrity
直播
Live
讨论
Discussion
澎湃新闻客户端
我是全职公益人章瑾,为何放弃百万年薪回乡建图书馆,问我吧!
文艺
2019-08-10
章瑾
我是章瑾,公益江湖人称“章二妹,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哲学硕士,目前是有为图书馆创始人兼理事长。
…
在香港、北京从事金融业多年后,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小城三门,找到一群本地年轻人,合力建起浙江省首家民间公益图书馆——有为图书馆。
从年薪百万到全职公益人,在这个过程中,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也发掘出小城人们隐藏的温度。有为图书馆改变了这座小城,给当地的年轻人带来了一线城市的资源和信息。同时,我也把我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关于这座图书馆以及我的故事,欢迎大家一起聊聊!
分享
1.4k
共25个提问,
5
个回复
进行中...
县太爷:
5
2019-08-11
就是说钱赚够了
章瑾
:
2019-08-14
63
谢谢这位伙伴的想法哦。
你说的确实是蛮多人的想法呢。嗯,我在做公益之前,也是这么想的:财务自由,是做公益的基础。也有朋友曾对我说:等我赚到1个亿,我就来做公益!
进入公益圈后,我遇到了许多的全职公益人,他们也许并没有实现大家共识中的“财务自由”,但他们充实地为理想与组织的使命在工作,似乎也过得很幸福。
所以后来,对于这个话题,我也不是这么确定了。
关于公益从业者应该拿多少钱、是不是做公益就是献爱心,这样的问题,在公益行业内也经常在讨论。现在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公益也是一个正常的行业,要专业的工作,公益人也需要获得合理的报酬。
总体而言,公益人有工作成就感的需求、有获得社会认同的需求、也有正常的物质需求。但大部分公益人确实是将物质需求的优先级别放得比较靠后。
最近我听到一句话,感觉似乎比较适用于这个场景: 富有,就是能力比欲望多一块钱。
我想,这个语境下的“富有”,可能就是公益人的一个天然门槛吧。
回复
澎湃网友EjmY7j:
1
2019-08-17
建图书馆需要资金,您的资金来自哪里呢?
章瑾
:
2019-08-19
1
前面几年,图书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我的积蓄、对朋友的劝募等。
现在图书馆在本地已经坚持了7年,本地人信任我们、也看到我们做的事情的价值,本地个人捐赠已达到图书馆资金的60%以上,其余则来自于政府、企业、基金会等。
7年时间,我们用过杀熟、冠名、月捐、义卖、政府敲门、网络募资多种筹款方式,也有发不出工资的时候。
我们认为,募资,就是募人心。每一次募资都是一次公益倡导的机会,每多一个人捐赠,就多了一个人支持我们的理念、认可我们的价值。
不好意思插播个广告呢,关于图书馆的资金及募资情况,可详见《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的255-276页哦。
回复
bushbush:
1
2019-08-18
公益社区图书馆与公立的区级图书馆有什么不同?办一所公益社区图书馆需要多大的投资?
章瑾
:
2019-08-19
1
谢谢您的问题哦
从资产归属来说,公益社区图书馆一般是为社会组织所有,也就是说属于民间资产,通常是由社会人士发起、物资则由社会捐赠而来;公立图书馆则属于政府资产,政府财政拨款支持。
从馆藏来说,由于财力所限,公益社区图书馆往往是无法与公立图书馆相比的。书籍也多集中在流通率比较高的青少年读物。
从活力来说,公益社区图书馆由于扎根社区,在社区调动、阅读活动开展方面比较重视。加上公益社区图书馆从业人员相对比较年轻,也属于从事体制内工作,创造力相对较强。
有为图书馆的个别案例是,我们是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社区文化中心,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包括三大部分:
社区公益图书馆:学前、乡村学校以及针对教师的阅读推广及工作坊;社区文化教育中心:针对小学的素养课程、初中生课外兴趣小组、初高中生冬夏令营、成人的科普、文化类讲座;本地学习型自组织孵化 比如演讲俱乐部、读书会等。
至于公益社区图书馆的经营费用则是丰俭由人,我了解到有在乡村一年费用2-3万人民币(房租除外),也有有为这样一年费用在70-80万的。组织大小不同,人力投入、教育产品、开展的活动也差异很大。
以上回答受我个人眼界所限,也多从三门县有为图书馆的案例出发,希望对您有帮助。
回复
五层天:
1
2019-08-11
章老师,您好。
全职公益人的日常是怎样的?要每天像上班一样吗?
成立图书馆遇到过哪些阻碍?
因为我才刚从学习毕业工作,如果去参加这种公益,是否不合适,是否要先实现财务自由?
章瑾
:
2019-08-14
19
谢谢这位小伙伴的问题。
让我特别开心的是,你有在考虑是否做一名专职的公益人呢。太棒啦!因为在我国,公益从业人还是比较少的,公益行业也很难成为时代浪潮中大家对于正式职业的优先选择。
嗯,以下有一些小数据与你分享哦,根据中国发展简报的调查,约75%的公益从业者为22-35岁的青年人士。87%的公益从业人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公益从业人员薪酬待遇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基本持平。但考虑到学历因素,低于同等学历的社会平均工资。
当然咯,每一个组织的工作时间、地点不同,薪酬收入是会有差异的。就我们图书馆的同事而言,有一些也不坐班,因为需要出差,也有一些是需要驻守馆内的。
也许你会对我们这个非典型图书馆的同事的生活感兴趣嘛?正好《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的书中有对馆员一天的描述,我这里摘录几段:
公益社区图书馆的工作,其实与大家想象中的图书馆员的清净、脱俗,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图书馆的趣人们每天都在忙碌什么?怎么做出那么些趣事呢?
不光围在这些哥哥姐姐屁股后面的小朋友、小学生、少年人们好奇,我也好奇得很。如果说,是捐赠人、义工、馆员、读者等一系列人们遇到了,然后一齐行动,完整地筑建了这座图书馆,都是“守护人”。那么吃住都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们,算是最特殊的“看门人”。
图书馆一周开馆六天,周二闭馆。工作日中午开门,休息日从早上九点开到晚上十点,中午不闭馆。我们特意与一般的图书馆、博物馆的周一闭馆错开,把早上的时间移到晚上。如此就和小镇读者的空闲时间有了更多重合,也方便大家安排时间来参与活动。
小小一座馆,馆员的工作并不轻松,一个人分饰多角。
他是“开门大爷”,也是“清洁大娘”。每天开馆时间一到,馆员拉起卷帘门,推开玻璃门,收起一大串钥匙,完成了“大爷”的工作。接下来,里外清洁都需打扫一趟,活动室、阅览室、办公室,撸起袖子拿起扫帚,辛勤劳动,连扫厕所的活儿也少不了。有时义工们也会来帮忙,像清扫自家房子一样,亲朋好友一同上阵。
他是“前台接待”、是“图书管理员”。开馆工作结束,馆员一般会坐在前台,等待读者,也有可能同时继续着案头工作。午饭时间,附近的中学生也许会溜达进来,惊讶发现一个图书馆,也许是老师介绍了,特意找来。“前台接待”和他们聊天,回答他们的问题,办理借阅者,“图书管理员”会边聊边发掘小读者的阅读兴趣,给他们推荐好书,教他们用索书号找书,或者一起去把藏的隐蔽的书籍“抓”出来,把迷了路的书籍收拾整理回原位。
他也是“活动策划和执行者”。工作日下午人少,馆员一边守在前台, 一边计划、安排下一个周末的活动:找一部好电影播放,找一本好书推荐分享,或对接几位义工来参与某个项目。若遇上寒暑假之前,大量的文案、宣传、找到志愿者、设计各类教育活动与项目,事务繁杂。遇上周例会,馆员需要提前通知与会人员,做PPT以备汇报所需。
在公益图书馆的管理员,着实不轻松哩。
但是,又往往有一些温馨的、浪漫的小瞬间,支撑着大家一直坚持下去。
至于你所问的关于成立图书馆的一些障碍,嗯,人事是最大的挑战,当然咯,保持一个公益图书馆的收支平衡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后呢,要将公益、而非慈善、这个理念,在本地落地,更是长期的努力方向。
如果你有更多兴趣,也欢迎阅读《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这本书,也许在书中,你可以找到一些解答。
再次谢谢你的关注哦。
回复
爱米粒苏:
1
2019-08-10
我曾经当过老师,后来发现了我们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如果我未来有了自己的孩子,更宁愿让他在图书馆里面长大,而不是学校。我想问一下,你认为在我国,图书馆能否作为我们教育上的补充,发挥作用。
章瑾
:
2019-08-14
2
爱米粒苏老师,你好!
我和你的想法不谋而合呢! 我也很希望孩子可以在图书馆里长大。如果是像有为这样,能玩能闹的图书馆就更好了! :)
因为啊,孩子在这样的图书馆里,可以培养与书的亲近感、形成阅读--这种最方便持久的终身学习习惯。在有为,有许多有趣的大哥哥大姐姐,可以带来不同的人生故事。我们还有许多社区探索类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自己成长的这个小城。更重要的是,社区图书馆是一种社区教育的载体,在这里不会有划一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体系,这样,学业成绩差的孩子可以重建自信,学业成绩特别好的孩子也不会固守单一优势。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充分的联结。
我们有为图书馆也有不少教师志愿者呢,有老师曾对我说:“我在有为,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教学梦想。 ”我猜,也许是因为这位老师在有为获得了教学自由,从而也将这种自由真正地带给自己的学生吧。
我自己是考试运气特别好的人,所以当我遇到一些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时,真的会感觉到这种热情的光芒。有为图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山哥,就是这样一个依靠阅读进行终身学习的人。他高中毕业,做过电台主播、公务员、企业家,他的视野与知识面经常让我汗颜。“学而不已 盖棺乃止”,学习不应局限于教室,而应该贯穿生命的始终。这是学习的长度。
我们也经常听到人说,我们在用19世纪的知识、20世纪的教育方法来教人面对21世纪的问题。知识的这种“维生”性,在工业时代教育中很明显。学校很少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少涉及创新。但在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社群化学习与他人联系、沟通,在思想的交流与撞击中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互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活力。这是学习的深度。
当我们为生活而学习时,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杜威这么说,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这么探索了,在有为,我们也在努力继往圣之绝学。:)
Ps 《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附录3详述了我们对于社区图书馆的定位的思考。
回复
加载更多…
确 定